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第261节
  这才是他们想要的啊!
  尤其是那些政治管控力度大,让人不敢私下议论朝政的时代,士子们简直羡慕得要流下泪来。
  北宋。
  赵匡胤脸色古怪,嘴角忍不住抽了抽。
  这碑他心中想过,但还没真正的实行呢!
  结果现在就这样被仙画给爆出来了!
  有一种心底秘密被一下子揭开的尴尬和羞耻之感。
  尤其是,这里面还牵涉到了与柴家的一段往事。
  这下,怕不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
  岂有此理!
  他越想,脸色就越黑。
  其下的官员们均谨慎的眼观鼻鼻观心,主打一个装没听到,严格控制好表情,免得一不小心就触霉头。
  ……
  【有了这样的一个背景,文官集团掌权的大宋自然也更看重教育。】
  【整个北宋史上,就有三次兴□□动,平民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第168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五)
  【第一次,是宋仁宗期间,由范仲淹举行的“庆历兴学”。】
  【范仲淹是特别重教育的一个人,他可以称得上是宋代书院和教育繁兴的第一人。】
  【他和继父继兄的关系一般,家境算不上好,但为人聪慧,很爱读书,十几l岁的时候就考入了应天学院苦读。当时的应天学院正好从民间书院被改为应天府的官学。】
  【得益于北宋教育制度的改革,官学不再限制出身,像范仲淹这样的平民百姓只要能考上,就能去读,还不限地域。应天书院在现在的河南商丘,而范仲淹是从山东过去的,入学条件可以说是非常宽松了。】
  【而且,北宋那会儿已经有助学贷款了。能够考入官学的,可以减免学杂费,还给生活费,如果真的很贫困的话,甚至连考试的路费都能资助。】
  范仲淹风尘仆仆的踏入应天书院的门。
  他将在这里学习好几l年。
  书院给他安排了住宿,另外还有伙食,等于包吃包住,只是吃得很简单,每天也不过是馒头白粥咸菜豆腐之类。
  后来,范仲淹的一位家境富裕的同窗看他每日都吃这些,有些看不下去了,派了仆人给他送了极为丰盛的餐食。
  范仲淹却没有接受。
  “这是为何?”他的同窗很是不解。
  范仲淹颇为平静的道:“这些吃的很好,只是我已经习惯了之前的清苦,我担心自己这顿一旦吃下去了,日后会天天惦记,再也吃不了白粥咸菜的苦。”
  所以宁可不要。
  那个富裕的同窗听了后,很是佩服的朝他拱了拱手。
  【当时的学子们如果能考上中央学府,也就是太学,那待遇还要更好,包吃包住还有生活费拿。每月一千文,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八百块的购买力,算很可以了。】
  【这些朝廷的福利政策就是范仲淹虽然家贫,但可以跨省前往求学的原因。】
  【咱不说后期这种制度执行力到底怎么样,但最起码当时已经有了这个意识,那就是教育是需要投资的,尤其需要国家的大幅补贴。朝廷对各级的官学划分了学田,他们自己是有产出的。】
  ……
  西汉。
  这两年民间的读书人渐渐的多了起来,但因原本识字的那一批都是世家和士人子弟,比起开私塾和开书院,他们往往有着更好的选择。所以现在民间的私塾还是相对较少的,而且收费颇高。
  这就导致了一大批家中贫苦想要去读书的人往往不能如愿。
  所以,当他们看到后面宋朝居然还给穷苦读书人包吃包住还给钱的时候,简直羡慕得眼睛都要红了。
  “这待遇未免也太过优渥。”
  “这才是孔圣人所说的有教无类啊!只要足够聪明,只要有向学之心,就可以进入书院学习,就可以参加科举……”
  天底下竟然还有如此好事。
  “那岂不是全天下的人都能读书?”
  此人眼中现出梦幻神色,
  殊不知聪明加上又向学之心这两个条件就足以刷掉全天下一大半的人。
  “若是我,
  可以不要那一个月一千文,只要包吃包住就好了。”有人忍不住道,还加上一句,“其实只包吃也是可以的。”
  他这番话让旁边的人很不爽:“你可闭嘴吧,非得上赶着自降身价。”
  这样的人最讨厌了!
  天下人讨论得热闹,有些人对望一眼,交换隐晦神色,嘴中虽然没有明说,但彼此都懂那些没说出口的话——
  这要是本朝也这样就好了!
  未央宫。
  汉武帝刘彻正在扶额,只觉得自己头疼。
  来了,来了,又来了。
  人有我无,天底下的百姓们会怎么想?这不是给他找麻烦吗?
  不过,教育的确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他短暂的头疼了一下,又打起精神琢磨起自己获得的信息。
  他觉得这里面最有用的是那句,教育需要国家的大幅补贴。
  那可不是?
  就现在这种官学的规模,朝廷都已经投下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说后世,只说要做到这北宋这般,需要的金钱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不比打匈奴这事儿要少。
  刘彻决定明天迅速召来桑弘羊,找他好好的聊聊。
  钱啊,钱似乎永远是不够的。
  武周。
  武则天也颇为欣赏北宋对教育的投入。
  “人往往短视。若一件事情需要不停的投入金钱,然后要在十年后甚至是几l十年后才能得到回报,那恐怕没人愿意来干这件事情。”
  但朝廷不行,朝廷必须来干。
  所以,这就很考验君王的战略眼光。
  武则天对自己的眼光很有信心,并且已经陷入到了自己的思绪里,轻声道:“划拨学田,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比拨给寺庙道观要好。
  自从仙画出现后,她就很少再像以前那样去研习道法和佛法了。
  那些原本火热一时的道观和寺庙在这两年也慢慢的沉寂了下来。
  原先颇受她宠信的一些道长和大师也托人想要来继续获得一些关注,但武皇不为所动。
  比起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她找到了更有意思的,更能让自己心中成就感填满的东西。
  ……
  【范仲淹从应天学院毕业,十年后,正在为母丁忧的他应当时的应天知府晏殊的邀请,回到了应天书院当山长。】
  【在他的管理下,应天书院的风气为之焕然一新。】
  这天的应天书院,学子们整齐的聚在一起,还有各位老师博士们。
  范仲淹站在最前面,让工人把高高悬挂着的校训牌匾给卸了下来,那牌匾上写着四个字:天下同文。
  卸下来后,工人又将新的校训牌匾挂了上去。
  大家抬头看,在红色绸带之下的牌匾上,有着几
  l个大字:以天下为己任。
  范仲淹悠悠道:“以天下为己任,这就是我对你们的期望。如果你们以后成功的踏入仕途,那就要在其位谋其政,即使日后你们不在庙堂而在江湖,那也要记得为天下百姓仗义执言。”
  周围的学子们神情肃然的点头。
  不仅给学子们建立了价值观和品格标准,范仲淹在学业上的要求也非常的严格。
  他几l乎是住在学校里,和学生们同寝同食。
  若是那些没有上晚自习,还提前睡觉的学生被他发现了,那就会迎来课业抽查,回答不上来,就要挨罚。
  【就这样,应天书院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四处游学的穷书生都从四面八方来投奔他。他会接济这些贫苦的学子,有时还会在书院里给他们找点兼职来做。】
  【范仲淹只是执掌了两三年书院,却将它推到了“天下四大书院”的行列,培养了大批的能臣大儒,世人评价“使天下庠序规由此而兴”。】1
  【而在离开书院,回到朝堂后,范仲淹就开始了自己“庆历新政”的推行,在新政里,关于教育改革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要诏令各州县兴学,还要改革太学,以及改革科举制度等等。】
  【简单来说,就是要兴学。】
  【在他的带领下,各地兴办起了官学以及各种私学书院,书院开始进入到繁荣期。】
  范仲淹离开应天书院几l年后,去苏州当了知府。
  他买下了一块地,叫南园。
  风水先生对这块地很满意,对他道:“大人买的这块地,风水绝佳,日后您家中必然世代公卿。”
  范仲淹脑海里灵光一闪:“既然这样,不如就将这块地用来办府学吧,必然文风兴盛,这可比只富贵了我一家要来得更好。”
  风水先生:“……大人高义!”
  范仲淹就在南园兴办了苏州府学。
  镜头一转,来到了千年之后,苏州府学挂上了“江苏省苏州中学”的牌子,穿着校服的年轻男女背着书包,脸上带着欢笑出入在这文风兴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