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他很快想起来,自己在魔都博物馆见过这位研究员,这位研究员叫什么名字,当时似乎没有介绍。
  这时,那位研究员恰好没事,抬头看到了沈瑜,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站起来,向沈瑜走了过来。
  沈瑜只能迎过去。
  研究员伸出手与沈瑜握手:“”小沈,还记得我吗?咱们在魔都博物馆见过。”
  沈瑜有些尴尬的说道:“我记得您,但是,当时没能知道您的名讳。”
  研究员笑着说:“这不怨你。我姓吕,叫吕其,专门研究杂项收藏。”
  沈瑜急忙说道:“吕老师,您好。”
  吕老师示意沈瑜坐下说。
  “当时在博物馆,只顾着研究乾隆宝盒。但是,我对你印象很深。对了,你这是来送藏品,还是来看藏品收东西?”
  沈瑜说:“我带了两件瓷器和一盒清代的占察木轮。”
  吕老师眼睛一亮:“瓷器我不太懂,但是占察木轮属于杂项,能让我看看吗。”
  沈瑜说道:“当然好,请您帮我掌掌眼。”
  他拿出了占察木伦,放到了椅子上。
  吕老师看了一眼,就说到:“这东西是真的,我好像在福源那边的古玩市场见过,价钱贵不贵?”
  沈瑜说:“我买了一件银汤碗,老板就把这盒木轮送给我了。”
  吕老师说:“我的意见是,木轮是清代的,但是属于冷门的古董。我估计起拍价也就是1万元左右,你别存太大希望。”
  沈瑜说:“谢谢吕老师指点。我明白了。”
  吕老师问道:“你另外两件古董是什么?”
  沈瑜说:“一件明代青花大碗。另一件是清末民初的粉彩赏瓶。”
  吕老师说:“等一会儿再看吧,这些都不是我擅长的。”
  两个人聊里几句,于老师便回到座位席上。
  陈晨与张小琴一直旁听,趁机向沈瑜询问:“您这次的瓷器能拍出很高的价格吗?那个盒子的价格好像并不高。”
  沈瑜稳稳的坐在椅子上:“我也不知道,让专家们看看吧。我只知道自己东西是真的,但是能拍到什么价格,就不知道了。更何况,拍卖场上变化很多。”
  三个人说话的时候,鉴定过程进行的很快。有一些藏品留了下来,也有一些藏品被看出有问题。
  沈瑜见轮到自己了,背着背包,向几位鉴定老师打招呼。
  吕老师对鉴定组的人说:“几位老师,这位藏家叫沈瑜,是咱们魔都协会收藏协会的会员。”
  他又给沈瑜介绍几位鉴定师。
  “这位是咱们的组长-曲老师……
  “这位是宁老师……”
  有了收藏协会的这层关系,鉴定专家们对沈瑜的语气变得热情许多。
  鉴定组长曲老师对几个同事说道:“咱们别只顾着说话,先看看小沈这次是带的藏品。”
  沈瑜从背包里拿出几个锦盒,把粉彩赏瓶和青花大碗、木轮依次摆到桌上。
  几位鉴定师看到瓷器的瞬间,眼睛一亮。
  粉彩瓶子的高度超过三十厘米,青花大碗的直径是29厘米。
  两件瓷器放在桌子上非常显眼,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沈瑜听到身后有隐隐的议论声。
  “这么大的碗?还是花形口?”
  “你说错了,那是菊瓣形……”
  “那个粉彩瓶子……”
  曲老师缓缓转动粉彩赏瓶,又看过瓶口与底足之后,便让其他人鉴定。
  他笑着对沈瑜说道:“小沈眼力不错,这件粉彩赏瓶没问题,是清末民初的精品。”
  他又看向旁边,一位鉴定师正在观察青花大碗。
  另外几位老师凑到了吕老师那里,看那套木轮。
  曲老师说:“几位,都说说,小沈的藏品怎么样?”
  另一位鉴定师示意曲老师看一看青花大碗,自己去看粉彩赏瓶。
  曲老师拿出尺子,量了量大碗直径,说道:“29cm,这种瓷器还是很少见的。”
  旁边的估价师对曲老师说:“您别只说好,也说说好在哪里,我好估价。”
  曲老师问沈瑜:“小沈,你来说?”
  沈瑜急忙谦让:“曲老师,您是行家,听您的。”
  曲老师说:“小沈,这件大碗是你的藏品,我想听听你这位藏家的看法,你大胆的说。”
  沈瑜看到众人目光看向自己,不好再推辞,就对众人说道:“我才疏学浅,斗胆说说我收藏这件瓷器的想法。
  这件瓷器没有明确年款,这就要说到明朝瓷器的空白期。
  明代宣德之后成化之前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时局的变化,影响到陶瓷的发展。
  其间官窑烧造情况不明朗,至今未见书写三朝年号款的实物,陶瓷学界称之为“空白期”。
  同时,宣德之后,明朝实施严格的海禁,无需烧造专门赏赉西洋番国的瓷器,御器厂仅需烧造满足宫廷之需即可,导致此时陶瓷规模缩减。
  此时的官窑烧造,依然断续进行,并非全部停止。例如《明英宗实录》、《明史·食货六·烧造》都有缩减烧造瓷器规模的记录。
  三朝官窑的烧制退出常态化,规模远不及前朝,优秀的工匠和技术便流入民间,以致民窑之生产日趋鼎盛,更具活力,这就是当时民窑精品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