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 第235节
所谓市舶条法是根据他的建议,参照宋代《市舶条法》拟定的当朝市舶司的职守和管理政策,分两部分,一方面是对于出海和靠岸的商船发放公凭的事情,另一方面就是抽解纳税了,“抽买舶货,收支钱物”,这个说的就是后市的关税,这块以后主要是谢映要干的活儿,卫景平见他们大致拟定的是“阅实其货”,就是查验实际离港进港的普通货物,这算成银子收取十分抽二分的税率,也就是20%的关税,他道:“海运风险很大,本官以为这个税率过于高了。”
宋代海外贸易一开始施行20%的关税,后来改成10%,再后来改成8%,那后来是海上贸易最繁盛的时候,可见抽解的税率在8%左右,各路商船来做买卖的意愿最大。
江扬:“卫大人,谢大人,以去年年底出海的窦家商船为例,一船漆器卖到渤泥国的利润翻了十翻,二分的税率算下来不算高,但也不算低。”
一两银子东西运到那边去,要卖上十两银子。
卫景平心道:你只算人家卖出去的价格的毛利润,刨去雇人和商船的成本了没有?
谢映想到了这一点儿,他飞快地计算了下:“要是刨去商行的成本,余下的利润只怕翻不到三翻,抽取二分的税率是高了。”
江扬看了卫景平一眼:“要不普通货物暂定一分?”十分抽一分。
卫景平:“还有些高。”
谢映:“卫大人,咱们还有武进士要养呢。”武进士们护卫商船出海,他们的俸禄,不得从抽解里面出吗?
江扬也道:“是啊卫大人,还有这个问题呢。”至少要抽一份的税才行。
卫景平:“日后武进士们可以挣别的银子。”路子多着呢。
市舶司的人不解地看着他:“卫大人请详说。”
卫景平:“普通商品,如蚕丝,茶叶,漆器出海做买卖,像江大人说的那样,运到地方卖出去,价格翻个十翻顶天了,随着开设市舶司,让武进士护卫商船出海,”他扫了一眼在座的官爷们说道:“抵达渤泥国的商船多了,就拿漆器来说,各位大人觉得还能卖到之前翻十翻的价格吗?”
随着供货源的充足,交易的价格也会逐渐下来。
谢映几要拍案:“怪不得,下官没想到这一层。”
江扬服气地道:“卫大人果真是走一步看三步啊,”他想了一想:“要是普通货物抽解比一分还低,那贵重货物呢?”
既然武进士们的俸禄不能出在普通货物里,必然要在一些值钱的商品上做文章了。
卫景平:“市舶司自己可以做买卖啊,诸位大人请想,武进士护卫商船出海,一去一回难道要空着手吗?本官听说渤泥国再往西南走,有个群岛,那里聚集了乳香、犀角、象牙、牛皮以及各种名贵香料等一批稀罕物儿,等日后他们在海上航船熟识了,何不顺手采买捎带回来呢?”
据他所知,光乳香一样,流通到当朝,不知道中间倒卖了多少手,不一定靠谱的说法,乳香在途魂国,也就是后世阿拉伯半岛的阿曼等地,便宜得难以想象,而到了这边,价格高的只有大富大贵之家才能用得起,贵得令人咬牙切齿,又爱又恨。
还不是因为商船从海上过来极度艰难,能平安运到的太少,才物以稀为贵了嘛。
市舶司做贵重商品买卖,这在宋朝叫做“博买”,不过那会儿采买来的东西主要给皇家用,多余的才拿出来卖掉赚银子。
谢映:“咱们市舶司做买卖,岂不是成了舶商?”
卫景平:“……”
谢大人你把格局打开,只要有银子赚,无论市舶司或是舶商,叫什么不都一样。
江扬笑了:“谢大人说的‘舶商’二字真精准啊。”他说道:“卫大人一说,下官豁然开朗,觉得这路子可行。”
卫景平:“那么,市舶司对普通商品的税率就定在十五抽一如何?”差不多是8%左右的关税率。
谢映说道:“而对于乳香等货物,抽解三分的税率,这样也好增加外来商船的成本,让咱们市舶司直接采买回来再卖的时候价格更有利。”
说白了,就是诸如乳香一类的贵重商品,对外来商船课以重税,无非是想这门生意自己来做,垄断市场,不让外来的商船分一杯羹罢了。
卫景平:“谢大人说的对。”
拟定好市舶条法,江扬连夜写了折子送往京城,没几日,朝廷正式颁布《亨庆市舶条律》,一字没改地公告天下,商贾们看到这么低的税率后,惊呼雀跃,对于出海买卖跃跃欲试。
卫景川问卫景平:“老四,你说考虑两日,这都十日了,你还没想好?”
还经常躲着他不见面,好气人。
卫景平:“三哥,我想好了,你执意要出海,我想给你向朝廷要个一官半职。”
毕竟是拿命去博一次航海,就这么没名没份地领着武进士们出海,吃亏了,他可不想自家三哥受这个委屈。
卫景川不可置信地问他:“找皇帝给我封个官儿?”
“嗯。”
卫景川连连摆手:“算了算了。”
他既没本事像卫大那样领兵戍边,又没城府像卫二那样去天子的亲军里头混,即便要来个官,他也当不稳的。
卫景平故作玄虚:“我想好了,有个职位,再没有比三哥更合适的人选了。”
“你说?”卫景川很好奇。
卫景平:“鸿胪寺典客署丞,品级不高,从八品下,不知三哥看得上不?”
当朝主管对外交往事务的鸿胪寺,下设司仪署和典客署两个机构,据他所留意,出使或者直接与外藩对接的典客署丞有三个编制,由于当朝与外藩来往不多,尤其是海外诸国更是几十年不打一回交道,因而空缺了两位。
他心道:要是要了官儿来,那么卫三这次出海,近水楼台,便能以朝廷官员的身份跟渤泥国的朝廷通个气,打回交道了。
卫景川:“鸿胪寺……什么丞?这不都是你们文官干的活儿吗?”
就像卫四这样一回又一回做文章考科举,才能被朝廷分到鸿胪寺当官儿呢。
卫景平说道:“三哥只说愿不愿意当这个官儿?”
他想着:以后海外贸易繁盛起来,卫三领着商船走更远一些了,去的次数多了,跟当地人学几门外语,纵观当朝文武百官,会外语的人少之又少,几乎找不出来,他这边建议卫三学起来呢。
到时候旁人比不上他有用,是不是科举入仕,文官出身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261章 侥幸
◎“小叔,小婶的娃娃保住了吗?”◎
卫景川一脸茫然, 以为卫四还是要他干传统文官的活儿,拒绝道:“老四, 我干不了。”他好像跟文墨有仇似的, 看见文字就打瞌睡,学字这么多年了,才勉强看得下来小人书。
卫景平:“三哥想出海,挂上这个官职算名正言顺的, 不然, 以三哥现在的身份, 冒险往返一趟, 什么功劳都没有。”
卫三却再一次强调自己做不了文官的活儿, 叫他趁早打消心思:“别干砸了让人看你的笑话。”
卫景平耐心地跟他说了鸿胪寺典客署的情况:“三哥出海之后接触外藩人,趁机学他们的语言, 我不信谁比三哥有这么好出头的机遇。”
卫三被他一番说辞忽悠住了:“他们那叽里咕噜的鸟语咱能学会?”
卫景平:“三哥以前跟绰耶喝酒厮混的时候,不是还跟他学了几句北夷话吗?”
说给他们听的时候还挺溜。
只要是个正常人, 放在语言环境里磨一磨耳朵, 保管能学会。
卫三半信半疑:“渤泥国那些外藩人说的话, 跟北夷话一样, 听着听着就听懂了?”
“不但听懂了,”卫景平说道:“还能跟他们一样说一口流利的当地话。”
卫三不太自信:“……那我试试?不过老四, 咱先说好,以后要是给你丢人了,不兴怪我啊。”
卫景平:“……”
当晚他就写了折子送往京城,为卫三向云骁帝要官职,说是“要”, 实则他在折子里用的举荐鸿胪寺典客署丞一职。
看到他的折子后, 云骁帝几乎没有犹豫说道:“卫景川当得典客署丞。”
当朝对外交往不多, 仅有的几个藩属国已经多年没有给朝廷上贡、派遣使者来朝了,以至于典客署成了摆设,没银子没风光没前程,别说翰林院的庶吉士了,就是京城里的世家子弟袭官,都不愿意被分到那里,是个极冷的衙门。
卫景川这次率领武进士们出海护航商船,没个官衔说不过去,典客署丞给他再合适不过了。
云骁帝立刻命下旨,封卫三为典客署丞,另赐了两套官服,连同官凭官印,快马加鞭地送到太仓府。
卫景川接了旨后,一众官吏在市舶司江扬的撺掇下起哄:“卫署丞,日后在海外碰到稀罕物儿,别忘了买回来哄你兄弟卫大人。”
卫景川红着个脸,拘谨地道:“江大人说笑了。”
众人哈哈大笑。
“江大人,”等他们闹玩了,卫景平才问:“沈家和窦家那里,一共报了几艘打算出海的商船?”
江扬说道:“这两家加起来一共有七艘商船向市舶司申请了出海的公凭。”
“谢大人,”卫景平点了个头:“这两日请解大人雇当地造船的能人看看,把七艘商船细细检查一遍。”
他对现有的商船很不满意,他记得上辈子在博物馆看到介绍,经过考证,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以郑和为首的护卫所乘的船,长四十四丈四尺,约140米,阔一十八丈,宽约60米,宝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达上千斤,启航的时候要动用二三百人……而当朝最好的船长不过40米,宽约12米,船上只有三根桅杆张帆,无论是从运载量还是从码力上,都不理想……但是工部没银子给市舶司造船,只能将就着用,以后再说造大船的事情。
谢映说道:“除了商船,还有渡海腰舟,以及航海时需要带着的物资,下官都会带人一一查验。”
他一直在做这些准备。
六月中的夜晚,风将荷花的清香送进窗棂,吹散了卫景平仅有的一丝睡意,他披衣起身,走到天井里坐在了藤椅上。头顶星河灿烂,他静静地看着,直到四更天的更鼓声从街巷处悠悠传来。
天一亮,卫景川就要带着武进士护卫商船出海去了,他也要启程返京,许是心中所想所思过多,故而今夜迟迟不能入睡,要睁眼到天明了。
“大人,”卫五月打着哈欠从屋里出来,搬个小板凳在他身边坐下:“明日还要回京呢,您怎么不睡觉啊?”
卫景平:“睡不着。”
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心里面很躁,躁得他无法入睡。
卫五月找来艾草熏上:“大人,算着日子,等咱们回到京城,您又要当叔父了。”
卫景英他媳妇儿要生了。
“嗯,”卫景平早几点前就采买了太仓府当地逗婴儿的小玩意儿,打包好了,只能明日装进马车带走:“明日一早记得去买些吃食,带在路上。”
他这次要带的东西较多,因而不骑马,而是驾车回京。
卫五月心道:大人您大概没交代清楚,是要买些能存放的吃食带回去给家里人尝尝鲜吧。
他寻思了片刻再去看卫景平时,发现自家大人在仰头看着天空发呆,眼睫毛一动不动,好似入定了一般。
他也没刻意去想什么,但就是莫名有些惆怅,烦躁,令他无法安眠。
巴不得插翅飞回京城。
一直坐到五更天蒙蒙亮,卫景平打了个盹醒来,叫卫五月:“收拾东西直接回去吧,不必和江大人他们打招呼了。”
卫五月:“大人……”
今天是卫景川带着武进士护送七艘商船出海的日子,他们本来打算看着商船起锚才动身的,没想到卫景平竟这么急着走。
卫景平不说话,起身洗漱去了。
过了一会儿他收拾好对卫五月说道:“商船出海是市舶司的事情,我去不多,不去不少,如此,就不去出那个风头了吧。”
彼时他心急如焚赶回京城。
卫五月“嗯”了声,麻利地往马车上装东西。
一路上马不停蹄。
宋代海外贸易一开始施行20%的关税,后来改成10%,再后来改成8%,那后来是海上贸易最繁盛的时候,可见抽解的税率在8%左右,各路商船来做买卖的意愿最大。
江扬:“卫大人,谢大人,以去年年底出海的窦家商船为例,一船漆器卖到渤泥国的利润翻了十翻,二分的税率算下来不算高,但也不算低。”
一两银子东西运到那边去,要卖上十两银子。
卫景平心道:你只算人家卖出去的价格的毛利润,刨去雇人和商船的成本了没有?
谢映想到了这一点儿,他飞快地计算了下:“要是刨去商行的成本,余下的利润只怕翻不到三翻,抽取二分的税率是高了。”
江扬看了卫景平一眼:“要不普通货物暂定一分?”十分抽一分。
卫景平:“还有些高。”
谢映:“卫大人,咱们还有武进士要养呢。”武进士们护卫商船出海,他们的俸禄,不得从抽解里面出吗?
江扬也道:“是啊卫大人,还有这个问题呢。”至少要抽一份的税才行。
卫景平:“日后武进士们可以挣别的银子。”路子多着呢。
市舶司的人不解地看着他:“卫大人请详说。”
卫景平:“普通商品,如蚕丝,茶叶,漆器出海做买卖,像江大人说的那样,运到地方卖出去,价格翻个十翻顶天了,随着开设市舶司,让武进士护卫商船出海,”他扫了一眼在座的官爷们说道:“抵达渤泥国的商船多了,就拿漆器来说,各位大人觉得还能卖到之前翻十翻的价格吗?”
随着供货源的充足,交易的价格也会逐渐下来。
谢映几要拍案:“怪不得,下官没想到这一层。”
江扬服气地道:“卫大人果真是走一步看三步啊,”他想了一想:“要是普通货物抽解比一分还低,那贵重货物呢?”
既然武进士们的俸禄不能出在普通货物里,必然要在一些值钱的商品上做文章了。
卫景平:“市舶司自己可以做买卖啊,诸位大人请想,武进士护卫商船出海,一去一回难道要空着手吗?本官听说渤泥国再往西南走,有个群岛,那里聚集了乳香、犀角、象牙、牛皮以及各种名贵香料等一批稀罕物儿,等日后他们在海上航船熟识了,何不顺手采买捎带回来呢?”
据他所知,光乳香一样,流通到当朝,不知道中间倒卖了多少手,不一定靠谱的说法,乳香在途魂国,也就是后世阿拉伯半岛的阿曼等地,便宜得难以想象,而到了这边,价格高的只有大富大贵之家才能用得起,贵得令人咬牙切齿,又爱又恨。
还不是因为商船从海上过来极度艰难,能平安运到的太少,才物以稀为贵了嘛。
市舶司做贵重商品买卖,这在宋朝叫做“博买”,不过那会儿采买来的东西主要给皇家用,多余的才拿出来卖掉赚银子。
谢映:“咱们市舶司做买卖,岂不是成了舶商?”
卫景平:“……”
谢大人你把格局打开,只要有银子赚,无论市舶司或是舶商,叫什么不都一样。
江扬笑了:“谢大人说的‘舶商’二字真精准啊。”他说道:“卫大人一说,下官豁然开朗,觉得这路子可行。”
卫景平:“那么,市舶司对普通商品的税率就定在十五抽一如何?”差不多是8%左右的关税率。
谢映说道:“而对于乳香等货物,抽解三分的税率,这样也好增加外来商船的成本,让咱们市舶司直接采买回来再卖的时候价格更有利。”
说白了,就是诸如乳香一类的贵重商品,对外来商船课以重税,无非是想这门生意自己来做,垄断市场,不让外来的商船分一杯羹罢了。
卫景平:“谢大人说的对。”
拟定好市舶条法,江扬连夜写了折子送往京城,没几日,朝廷正式颁布《亨庆市舶条律》,一字没改地公告天下,商贾们看到这么低的税率后,惊呼雀跃,对于出海买卖跃跃欲试。
卫景川问卫景平:“老四,你说考虑两日,这都十日了,你还没想好?”
还经常躲着他不见面,好气人。
卫景平:“三哥,我想好了,你执意要出海,我想给你向朝廷要个一官半职。”
毕竟是拿命去博一次航海,就这么没名没份地领着武进士们出海,吃亏了,他可不想自家三哥受这个委屈。
卫景川不可置信地问他:“找皇帝给我封个官儿?”
“嗯。”
卫景川连连摆手:“算了算了。”
他既没本事像卫大那样领兵戍边,又没城府像卫二那样去天子的亲军里头混,即便要来个官,他也当不稳的。
卫景平故作玄虚:“我想好了,有个职位,再没有比三哥更合适的人选了。”
“你说?”卫景川很好奇。
卫景平:“鸿胪寺典客署丞,品级不高,从八品下,不知三哥看得上不?”
当朝主管对外交往事务的鸿胪寺,下设司仪署和典客署两个机构,据他所留意,出使或者直接与外藩对接的典客署丞有三个编制,由于当朝与外藩来往不多,尤其是海外诸国更是几十年不打一回交道,因而空缺了两位。
他心道:要是要了官儿来,那么卫三这次出海,近水楼台,便能以朝廷官员的身份跟渤泥国的朝廷通个气,打回交道了。
卫景川:“鸿胪寺……什么丞?这不都是你们文官干的活儿吗?”
就像卫四这样一回又一回做文章考科举,才能被朝廷分到鸿胪寺当官儿呢。
卫景平说道:“三哥只说愿不愿意当这个官儿?”
他想着:以后海外贸易繁盛起来,卫三领着商船走更远一些了,去的次数多了,跟当地人学几门外语,纵观当朝文武百官,会外语的人少之又少,几乎找不出来,他这边建议卫三学起来呢。
到时候旁人比不上他有用,是不是科举入仕,文官出身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261章 侥幸
◎“小叔,小婶的娃娃保住了吗?”◎
卫景川一脸茫然, 以为卫四还是要他干传统文官的活儿,拒绝道:“老四, 我干不了。”他好像跟文墨有仇似的, 看见文字就打瞌睡,学字这么多年了,才勉强看得下来小人书。
卫景平:“三哥想出海,挂上这个官职算名正言顺的, 不然, 以三哥现在的身份, 冒险往返一趟, 什么功劳都没有。”
卫三却再一次强调自己做不了文官的活儿, 叫他趁早打消心思:“别干砸了让人看你的笑话。”
卫景平耐心地跟他说了鸿胪寺典客署的情况:“三哥出海之后接触外藩人,趁机学他们的语言, 我不信谁比三哥有这么好出头的机遇。”
卫三被他一番说辞忽悠住了:“他们那叽里咕噜的鸟语咱能学会?”
卫景平:“三哥以前跟绰耶喝酒厮混的时候,不是还跟他学了几句北夷话吗?”
说给他们听的时候还挺溜。
只要是个正常人, 放在语言环境里磨一磨耳朵, 保管能学会。
卫三半信半疑:“渤泥国那些外藩人说的话, 跟北夷话一样, 听着听着就听懂了?”
“不但听懂了,”卫景平说道:“还能跟他们一样说一口流利的当地话。”
卫三不太自信:“……那我试试?不过老四, 咱先说好,以后要是给你丢人了,不兴怪我啊。”
卫景平:“……”
当晚他就写了折子送往京城,为卫三向云骁帝要官职,说是“要”, 实则他在折子里用的举荐鸿胪寺典客署丞一职。
看到他的折子后, 云骁帝几乎没有犹豫说道:“卫景川当得典客署丞。”
当朝对外交往不多, 仅有的几个藩属国已经多年没有给朝廷上贡、派遣使者来朝了,以至于典客署成了摆设,没银子没风光没前程,别说翰林院的庶吉士了,就是京城里的世家子弟袭官,都不愿意被分到那里,是个极冷的衙门。
卫景川这次率领武进士们出海护航商船,没个官衔说不过去,典客署丞给他再合适不过了。
云骁帝立刻命下旨,封卫三为典客署丞,另赐了两套官服,连同官凭官印,快马加鞭地送到太仓府。
卫景川接了旨后,一众官吏在市舶司江扬的撺掇下起哄:“卫署丞,日后在海外碰到稀罕物儿,别忘了买回来哄你兄弟卫大人。”
卫景川红着个脸,拘谨地道:“江大人说笑了。”
众人哈哈大笑。
“江大人,”等他们闹玩了,卫景平才问:“沈家和窦家那里,一共报了几艘打算出海的商船?”
江扬说道:“这两家加起来一共有七艘商船向市舶司申请了出海的公凭。”
“谢大人,”卫景平点了个头:“这两日请解大人雇当地造船的能人看看,把七艘商船细细检查一遍。”
他对现有的商船很不满意,他记得上辈子在博物馆看到介绍,经过考证,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以郑和为首的护卫所乘的船,长四十四丈四尺,约140米,阔一十八丈,宽约60米,宝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达上千斤,启航的时候要动用二三百人……而当朝最好的船长不过40米,宽约12米,船上只有三根桅杆张帆,无论是从运载量还是从码力上,都不理想……但是工部没银子给市舶司造船,只能将就着用,以后再说造大船的事情。
谢映说道:“除了商船,还有渡海腰舟,以及航海时需要带着的物资,下官都会带人一一查验。”
他一直在做这些准备。
六月中的夜晚,风将荷花的清香送进窗棂,吹散了卫景平仅有的一丝睡意,他披衣起身,走到天井里坐在了藤椅上。头顶星河灿烂,他静静地看着,直到四更天的更鼓声从街巷处悠悠传来。
天一亮,卫景川就要带着武进士护卫商船出海去了,他也要启程返京,许是心中所想所思过多,故而今夜迟迟不能入睡,要睁眼到天明了。
“大人,”卫五月打着哈欠从屋里出来,搬个小板凳在他身边坐下:“明日还要回京呢,您怎么不睡觉啊?”
卫景平:“睡不着。”
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心里面很躁,躁得他无法入睡。
卫五月找来艾草熏上:“大人,算着日子,等咱们回到京城,您又要当叔父了。”
卫景英他媳妇儿要生了。
“嗯,”卫景平早几点前就采买了太仓府当地逗婴儿的小玩意儿,打包好了,只能明日装进马车带走:“明日一早记得去买些吃食,带在路上。”
他这次要带的东西较多,因而不骑马,而是驾车回京。
卫五月心道:大人您大概没交代清楚,是要买些能存放的吃食带回去给家里人尝尝鲜吧。
他寻思了片刻再去看卫景平时,发现自家大人在仰头看着天空发呆,眼睫毛一动不动,好似入定了一般。
他也没刻意去想什么,但就是莫名有些惆怅,烦躁,令他无法安眠。
巴不得插翅飞回京城。
一直坐到五更天蒙蒙亮,卫景平打了个盹醒来,叫卫五月:“收拾东西直接回去吧,不必和江大人他们打招呼了。”
卫五月:“大人……”
今天是卫景川带着武进士护送七艘商船出海的日子,他们本来打算看着商船起锚才动身的,没想到卫景平竟这么急着走。
卫景平不说话,起身洗漱去了。
过了一会儿他收拾好对卫五月说道:“商船出海是市舶司的事情,我去不多,不去不少,如此,就不去出那个风头了吧。”
彼时他心急如焚赶回京城。
卫五月“嗯”了声,麻利地往马车上装东西。
一路上马不停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