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究竟怀了谁的崽(穿书)_45
小将军:想吃肉。
小皇帝:什么肉?
小将军:龙肉。
小皇帝:……滚啊!
第18章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臣出列,拱手道:“皇上,丞相。弘大人入朝为官三十载,兢兢业业,两袖清风,俭以养廉。去年,弘母八十大寿,臣受邀前往弘府参宴。堂堂正三品的官员,家中竟比地方六品官员还要简单朴素,所摆宴席不过寥寥数十桌。弘大人得知独子泄题一事后,亦是没有丝毫犹豫,主动将其子压入大理寺。然弘家三代单传,弘滨更是弘大人的老来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已是常人不能忍之痛,如今弘大人年事已高,又正在病中,若让他亲眼目睹独子被斩首示众,恐怕会使其伤心过度,病情加重。还请皇上丞相看在弘大人的情面上,酌情发落。”
赵栖也觉得这个弘大人有些可怜,“丞相,你要不再考虑考虑?”
萧世卿道:“既然吴大人和弘大人相交甚笃,弘滨行刑之日,吴大人就陪弘大人一同观刑,聊以安慰,如何?”
吴大人脸色刷地一下白了。
“若吴大人还不够,就让京中所有五品以上,已成家立业的官员都去陪他。”萧世卿冷道,“正好让他们知道,教子无方,枉为人表的下场。”
一时间,太华殿内鸦雀无声,众臣大气都不敢出。赵栖在龙椅上坐得也不舒服,他捕捉到贺长洲的目光。贺长洲朝他微不可见地摇了摇头,示意他不要多说。
良久的沉默后,萧世卿道:“其他大臣,可还有事要奏?”
赵栖感觉自己回到了课堂上,听和学为主,基本不用说话。一次早朝下来,他算是亲眼见识到了萧世卿的杀伐果决,雷厉风行。再说直接一点就是独裁,只要他决定的事,无论是有多少人提出反对意见,他都不会改变主意。
赵栖默默地翻了个白眼。既然如此,还上什么早朝,议什么国事,萧世卿直接发号施令不就得了。
早朝结束,温太后派人前来,请赵栖和萧世卿一同去慈安宫用膳。路上,萧世卿道:“皇上有什么想说的,但说无妨。”
赵栖欲言又止,委婉道:“你有没有想过,有些事情你不一定是对的。”见萧世卿挑起了眉,赵栖赶紧补上称呼,“丞相哥哥?”
萧世卿笑了,“皇上是觉得臣太独断了?”
赵栖举起手比划着,食指和拇指几乎要贴在一起,“就有这么一点吧。”
“对又如何,错又如何。”萧世卿道,“掌权者的权威远比对错更重要。满朝文武可以唇枪舌战,你来我往,但掌权者必须独断。”
赵栖不服气,“可是作为掌权者,不是应该从善如流吗?”
萧世卿看着他,“谁说的?”
“史书上说的啊。”
“这么说,皇上相信史书,胜过相信臣?”
赵栖:???
这不是废话?!你可是原著盖章的,亦正亦邪的奸臣枭雄——你要朕给你学?看你脸大的。
赵栖露出笑容,“朕当然是更相信丞相哥哥啦!”
到了慈安宫,温太后问及今日早朝的情况,赵栖道:“朕从丞相身上学到了很多。”
温太后莞尔,“这就好。皇上慢慢来,无须着急。世卿,皇上对朝政之事尚且不熟,就劳烦你多费点心了。”
萧世卿点点头,“臣应该的。”
“听闻昭南王又上了奏请增拨军饷的折子,还是三十万两?”温太后道,“作为大靖唯一的异姓王,李迟苏倒是狮子大开口。”
萧世卿不置可否。
温太后一副说热闹的语气,“这个李迟苏,还是个风流人物。老昭南王的孝期还未过,就往王府里抬了七八个美妾,御史的状都告到哀家这来了。据传,他继位后无心公务,整日流连于秦楼楚馆。他要三十万两银子究竟是为了充作军饷,还是为了养府里府外的一众莺莺燕燕?”
萧世卿还未说话,一直专心吃饭的赵栖来了句:“他那是装的,就是为了让朝廷对他放心,让你们打消削藩的念头。”
李迟苏在原著中出现过几次,赵栖对他还算了解。老昭南王当年和靖高祖是结拜兄弟,一同打天下。事成之后,靖高祖甚至说出了“朕之天下,与兄同享”之类的话。老昭南王惶恐不安,连夜上疏请求卸甲离京。靖高祖百般挽留无果,便封其为昭南王,并把西南三州赐予他为封地,世袭罔替。
几十年后,赵氏子孙早已忘却了当年的烽火狼烟,李氏一族作为大靖唯一的异姓王,成了先帝和温太后的心头的一根刺。好在老昭南王一直安分守己,对皇室忠心耿耿,朝廷在他在世时从未提及削藩一事。后来,老昭南王病逝,李迟苏承袭王位,遵循父亲的意愿,藏锋露拙,韬光养晦,让朝廷以为他沉溺女色,难当大任,从而对西南三州放松警惕。
赵桐起兵造反后,朝廷命李迟苏出兵镇压叛军,李迟苏抗旨不从;赵桐派谋士前去拉拢他,他亦不为所动。赵桐和狗皇帝打的你死我活,西南三州是唯一没有经历战乱的地方,民生兵力空前发展,远超其他诸州。等到天下初定,赵桐早就没有精力再去对付一个作壁上观,坐收渔利的昭南王。这时,李迟苏才不慌不忙地接过新帝抛来的橄榄枝,继续做他的西南霸主。
小皇帝:什么肉?
小将军:龙肉。
小皇帝:……滚啊!
第18章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臣出列,拱手道:“皇上,丞相。弘大人入朝为官三十载,兢兢业业,两袖清风,俭以养廉。去年,弘母八十大寿,臣受邀前往弘府参宴。堂堂正三品的官员,家中竟比地方六品官员还要简单朴素,所摆宴席不过寥寥数十桌。弘大人得知独子泄题一事后,亦是没有丝毫犹豫,主动将其子压入大理寺。然弘家三代单传,弘滨更是弘大人的老来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已是常人不能忍之痛,如今弘大人年事已高,又正在病中,若让他亲眼目睹独子被斩首示众,恐怕会使其伤心过度,病情加重。还请皇上丞相看在弘大人的情面上,酌情发落。”
赵栖也觉得这个弘大人有些可怜,“丞相,你要不再考虑考虑?”
萧世卿道:“既然吴大人和弘大人相交甚笃,弘滨行刑之日,吴大人就陪弘大人一同观刑,聊以安慰,如何?”
吴大人脸色刷地一下白了。
“若吴大人还不够,就让京中所有五品以上,已成家立业的官员都去陪他。”萧世卿冷道,“正好让他们知道,教子无方,枉为人表的下场。”
一时间,太华殿内鸦雀无声,众臣大气都不敢出。赵栖在龙椅上坐得也不舒服,他捕捉到贺长洲的目光。贺长洲朝他微不可见地摇了摇头,示意他不要多说。
良久的沉默后,萧世卿道:“其他大臣,可还有事要奏?”
赵栖感觉自己回到了课堂上,听和学为主,基本不用说话。一次早朝下来,他算是亲眼见识到了萧世卿的杀伐果决,雷厉风行。再说直接一点就是独裁,只要他决定的事,无论是有多少人提出反对意见,他都不会改变主意。
赵栖默默地翻了个白眼。既然如此,还上什么早朝,议什么国事,萧世卿直接发号施令不就得了。
早朝结束,温太后派人前来,请赵栖和萧世卿一同去慈安宫用膳。路上,萧世卿道:“皇上有什么想说的,但说无妨。”
赵栖欲言又止,委婉道:“你有没有想过,有些事情你不一定是对的。”见萧世卿挑起了眉,赵栖赶紧补上称呼,“丞相哥哥?”
萧世卿笑了,“皇上是觉得臣太独断了?”
赵栖举起手比划着,食指和拇指几乎要贴在一起,“就有这么一点吧。”
“对又如何,错又如何。”萧世卿道,“掌权者的权威远比对错更重要。满朝文武可以唇枪舌战,你来我往,但掌权者必须独断。”
赵栖不服气,“可是作为掌权者,不是应该从善如流吗?”
萧世卿看着他,“谁说的?”
“史书上说的啊。”
“这么说,皇上相信史书,胜过相信臣?”
赵栖:???
这不是废话?!你可是原著盖章的,亦正亦邪的奸臣枭雄——你要朕给你学?看你脸大的。
赵栖露出笑容,“朕当然是更相信丞相哥哥啦!”
到了慈安宫,温太后问及今日早朝的情况,赵栖道:“朕从丞相身上学到了很多。”
温太后莞尔,“这就好。皇上慢慢来,无须着急。世卿,皇上对朝政之事尚且不熟,就劳烦你多费点心了。”
萧世卿点点头,“臣应该的。”
“听闻昭南王又上了奏请增拨军饷的折子,还是三十万两?”温太后道,“作为大靖唯一的异姓王,李迟苏倒是狮子大开口。”
萧世卿不置可否。
温太后一副说热闹的语气,“这个李迟苏,还是个风流人物。老昭南王的孝期还未过,就往王府里抬了七八个美妾,御史的状都告到哀家这来了。据传,他继位后无心公务,整日流连于秦楼楚馆。他要三十万两银子究竟是为了充作军饷,还是为了养府里府外的一众莺莺燕燕?”
萧世卿还未说话,一直专心吃饭的赵栖来了句:“他那是装的,就是为了让朝廷对他放心,让你们打消削藩的念头。”
李迟苏在原著中出现过几次,赵栖对他还算了解。老昭南王当年和靖高祖是结拜兄弟,一同打天下。事成之后,靖高祖甚至说出了“朕之天下,与兄同享”之类的话。老昭南王惶恐不安,连夜上疏请求卸甲离京。靖高祖百般挽留无果,便封其为昭南王,并把西南三州赐予他为封地,世袭罔替。
几十年后,赵氏子孙早已忘却了当年的烽火狼烟,李氏一族作为大靖唯一的异姓王,成了先帝和温太后的心头的一根刺。好在老昭南王一直安分守己,对皇室忠心耿耿,朝廷在他在世时从未提及削藩一事。后来,老昭南王病逝,李迟苏承袭王位,遵循父亲的意愿,藏锋露拙,韬光养晦,让朝廷以为他沉溺女色,难当大任,从而对西南三州放松警惕。
赵桐起兵造反后,朝廷命李迟苏出兵镇压叛军,李迟苏抗旨不从;赵桐派谋士前去拉拢他,他亦不为所动。赵桐和狗皇帝打的你死我活,西南三州是唯一没有经历战乱的地方,民生兵力空前发展,远超其他诸州。等到天下初定,赵桐早就没有精力再去对付一个作壁上观,坐收渔利的昭南王。这时,李迟苏才不慌不忙地接过新帝抛来的橄榄枝,继续做他的西南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