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节
“谢谢你告诉我这个,”君瑶对李青林说道,我回去之后会好好想想的。”
李青林深深看她一眼:“也不要思虑过多。”
君瑶其实也有些疲累,闻言只是点点头。
烤鱼被端上来之后,三人谁也没有心思与胃口,君瑶见李青林微微咳嗽,让店小二包了些梨给李青林,“回去后,用冰糖煮了喝,生津润燥、清热化痰,你要坚持多吃几天。”
李青林清浅而笑,将梨仔细地收好,让何三叔放入剔红松木制的盒子中,“我知道。”
见他爽快地手下了梨,君瑶这才好意思让小二把烤鱼包好自己带走。若是她不把梨给李青林,会不会显得太吝啬?
夜色阑珊,君瑶与隋程乘车离去。
李青林伫立在街头,见那辆马车缓缓消失在灯火交织里,才慢慢转身上了车。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更新八千字,晚安!
第122章 一幅字画
夜色灯火里,君瑶与隋程回了关家庭院。
关家院落坐落在稍偏的街头,临近有几户人家,家家院中种树。寻常人家房门前没有悬灯,但这两天暮色之时,他们家门与院中的灯都亮着。
入了院,只见关先生站在树下,将悬在树梢的灯点亮,动作慎重而虔诚。隋程应付地与他打了招呼,将顾恒子所送的字画扔给君瑶,脚步生风地回房休息。
君瑶也累得头重脚轻,抱着字画慢悠悠地往房间走。刚上了台阶要推门,在院中点灯的关先生追了上来。
关先生手中捧着一盏花灯,花灯做成一条红如玛瑙剔透的鲤鱼形状,鲤鱼昂首甩尾,似要跃出龙门,趣味十足、活灵活现。他将鲤鱼花灯递到君瑶身前,说道:“这是家母今日特意到花灯铺买的,吩咐我一定要送给御史大人。”
花灯节将近,家家户户都亮起花灯,难得关先生的母亲如此周到,还能想到送他们一盏。君瑶接过花灯,暗暗赞叹这做花灯的手艺果然精巧,与她平日所见的花灯有些不同。这花灯骨架轻盈,竹木柔软,绫绢细腻轻薄,灯底以绢绸扎绾雕镂成江水莲花状,鲤鱼托于莲花之上,跃出龙门。
君瑶很是喜欢,轻捧在手中,向关先生道谢。
关先生见她喜欢,眉梢染上喜色,说道:“花灯是河安一绝,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以花灯装饰庆祝。春节和元宵时,有灯会和庙会,七月中旬就是花灯会。”
君瑶轻笑着:“我以往去过庙会,庙会中的灯,大多是提灯或吊灯。”她手中这盏花灯不同,只有一个底座,没有灯柄。
关先生呵呵一笑:“花灯节的花灯,是要放到襄河中去的。花灯节那日,全城的人都会迎灯神,迎了灯神之后,将花灯放入襄河中,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节日当晚,许多河安本地的大户人家以及县府,也会参与或举办活动,与人们一同过节。出云苑的燕姑娘,还会到襄河堤坝上放花灯。”
原来一个地方的花灯节,还能如何隆重。借着这全城欢闹的节日,不少大户人家捐花灯、布施、请戏班、杂耍班表演,也能赢得百姓的好感。看来赵家也是想借此机会,与御史多亲近亲近。否则怎会在花灯节当晚为隋程接风?这样能亲身体察河安风情的机会,作为御史的隋程怎会错过?
她突然想到什么,问:“燕绮娘会去放花灯,你如何知晓呢?”
关先生腼腆地笑了笑:“燕姑娘放的花灯可不一般,那是河安贵族中人特意定制的,意义非凡,要在吉时放灯,且要载歌载舞,众人也会随她一同放灯,那样的场面十分壮观震撼。人们相信如此,会将千万人的心意传达给上苍,寄托希望。”
“原来如此,”君瑶心里暗暗想着他们这么多人,一盏花灯怎么够放呢?看来要另找时间去再多买一些。
君瑶将花灯收好,随意将顾恒子送的那幅字画拖在花灯下。正欲向关先生告辞,关先生突然指着她手中的字画,问:“这幅可是县丞顾大人的字画?”
难为他,这画卷是卷起来的也能认出来。
关先生轻笑:“前些时日,风雅社集会,我有幸也去了。那次聚会,以欣赏画作为主。不少人临场作画,绘出不少佳作。县丞大人也绘了几幅,还谦虚地说自己是练笔。”
君瑶将画卷打开:“顾大人当时可是画的这幅画?”
“是,”关先生欣然颔首,“顾大人精益求精,明明已经画了好几幅了,却依旧不满意。最后画出满意之作时,才将画装裱起来。”他指着画卷背面一角,说:“据说顾大人有个习惯,在字画装裱好之后,要在背面一角盖上私印。”
他所指的那处果然盖着印,君瑶认出是“弦月”二字。
关先生十分羡慕:“这幅字画,的确是技艺精妙、意趣高雅。听闻还有人偷偷捡了顾大人的废稿拿去收藏了。”
君瑶不由将字画拿得更仔细了些。她身体有些疲惫,意识也有些迟钝,脑子里依稀一个闪念,却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关先生也是个体贴的人,见她的确困倦了,也不多逗留,告辞离去了。
君瑶回了房间,在床上呆了半晌,才理出些端倪来。顾恒子这幅画,是在与风雅社的人集会时所画。据关先生所言,他当时便连画了好几幅,选了最好的一幅装裱了。既是如此,他为何还将那些字画的废稿放在县衙休息室的桌案上?难道是不忍丢弃自己精心的画作,连废稿也很爱惜?
君瑶将字画展开,放在灯下观赏了片刻,里里外外也没看出问题来。明长昱是世家子弟,对字画应该很懂,改日去问问他也行。
次日一早醒来,还算风和日丽,天际流云淡淡,朝阳明灿。
隋程早起时,没见着赵无非送的那只小狸猫,披上外衣就满院去寻,甚至叫上了不少侍卫。小狸猫新来,对院子不熟,也没跑多远,不过片刻就找着了。只是浑身脏兮兮,腿也流了血,被隋程抱起时,浑身瑟瑟发抖。
隋程心疼不已,天大地大,都不如他心爱的小猫大,他连忙抱着小狸猫去找大夫,留下君瑶与李枫章台一道看守院子。
君瑶吃过李枫买回来的油炸桧,喝完茼蒿熬的清汤汁,就在这时候,外头来了人,请君瑶一同游城。
来人是明长昱的人,普通商旅打扮,将车停在远处街头喧闹处,并不引人注意。君瑶带着顾恒子的字画出了门,攀上那辆马车。
明长昱果然坐在马车里。今日他穿得简单朴素,除了衣料好些,着装与河安街头的行人差异不大。若忽视他那副好容颜与好气度,大约很像普通商贾之家的公子。
“侯爷,我们这是要去哪儿?”君瑶问。
她一坐好,扮作车夫的明昭就驾驭着马车前行。
昨日县衙发生的一切,明长昱早已知晓。架阁库漏雨,库房之中的卷宗与文书被浸湿,无法再进行查阅。尤其是近几年的税收账目以及与堤坝有关的卷宗都浸了水。偏偏漏雨的时间还如此巧合,不得不让人质疑。
君瑶将库房漏雨的情形细说一遍,又将疑似被绿矾水腐蚀过的檩木交给明长昱查看。
“韩愫在两月之前,就将清算好的账目归结呈文。若真有人想要毁掉库中的账目与文书,为何不在我们到达河安之前动手,反而要在此时?这样岂非欲盖弥彰?”
这个问题,君瑶也思考过,她沉吟着说:“或许在此之前,他们没想到韩愫替了呈文。”
的确,迄今为止,韩愫成功将呈文递到大理寺的事情,也只有明长昱、君瑶以及大理寺少卿知晓。那么,是否幕后之人以为,只要将韩愫杀了灭口就好了?但后来他们为保证万无一失,就借机毁掉库中的账目,以销毁物证。
明长昱不置可否,问:“绿矾水又是为何?”
君瑶说:“李青林怀疑木瓦是被绿矾水侵蚀的。可恰巧,知县严韬的药中就有绿矾。”这似乎是一条线索,但又太过明显刻意,让人摸不清事实。
“的确有些巧,”明长昱蹙眉,“顾恒子与严韬以知己相称,看来他们二人的关系,值得深思。”
一个人的好坏,也不能光看表面。顾恒子才学出众,是河安学子心中追捧的对象。他待人接物练达得体,为人处事也周到圆融,无论怎么看,他都是一个端方知礼的人。反倒是知县严韬,与他相比之下,黯然了许多。
“对了,”君瑶抽出放在身后的字画,展开后放在身前,说道:“这是顾恒子送给隋大人的字画,我觉得有些意思。”
在明长昱看来,绘画技艺在精绝的字画,也不过尔尔。他自小见识过墨宝无数,侯府的库房中随意挑出一件,也是传承几代的大家珍品。这幅山水人物画,也只够他把玩半刻而已。
他先看了山水留白处的诗文,眉心骤然轻蹙,神色也沉了几分。
“这幅画墨迹与色彩较新,用纸也是河安临县所产的宣纸,应是他最近的画作。”
君瑶点点头:“是。”她也有些疑惑,“关先生说,这幅画是前些时日顾恒子在风雅社集会时所画。他画之前,还画了几张不满意的。可那几张不满意的,被他放在了县衙休息室的桌案上,位置还很明显。”
“前些时日画的?”明长昱用手指着诗文后的一排小字,说:“可此处注明所成画的时间是五年前三月二十八日春。”
君瑶不解:“可他不是五年前画的啊。”就连顾恒子自己也说,他是前几日闲来无事练手所画。
明长昱眯了眯眼,似乎想到什么,轻声一哂:“五年前三月二十八日春,刚好是会试的日子。”
本朝科举也是三年一次,但近几年因圣上万寿,多开设了一次。且不论圣上登基之后开了几次科举,但每一次会试都在春季。五年前,明长昱还只是侯府军中一小将,虽没有参与科举,但也随老侯爷见了那次科举的过程。甚至还与圣上一同监看了殿试。
他记得相当清楚,五年前会试的日子,就是三月二十八日春。
顾恒子也参与了那场会试,三月二十八日时,应在贡院答卷才是,难道还有心情作画?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明长昱不由再次仔细端详这幅字画。
画中写意山水,墨迹淡浓相宜,阁中有学子,学子正坐于桌案前写字。学子周围,似乎有人看守。位置上首,有身着一品官服的人正襟危坐。阁外柳暗花明,青山绿水,阁中气氛严肃紧张。
这画中的场景他再熟悉不过。
“这画里画的是什么?”君瑶问。
明长昱收回目光,若有似无地看着她因微微倾身而露出的白嫩的脖子,轻缓地说:“科举应试现场。”
“应试现场不该有很多人吗?为何这画中只有九个人?难道是画不下了?”君瑶眨眨眼。
明长昱轻笑,笑意里噙着宠溺:“或许顾恒子,是想用画中的九个人,提醒看画人,而他想要提醒的人,正是南下河安的御史。”
君瑶一点就透:“所以他是故意让我们看到这幅画?万一这不过是巧合呢?”
“画中已有所指,且十分明显,不太像巧合。就算只是巧合,多这么一条线索也不亏。”明长昱黝黑的眼睛凝睇着她。
君瑶咬唇:“这画中隐含了什么信息?”
明长昱示意她看画,闻声说:“诗,是温飞卿的诗,所画是温飞卿参加春闱一事。画作所注时间,是五年前春闱。他是想告诉看画人,当年的春闱会试有问题。”
作者有话要说: 谁能猜出顾恒子画中的含义?猜中送红包!
第123章 虎羊花灯
科举制度成立以来,不少寒门学子因此入仕。就算寒门出生的官吏势力比不过世家门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家门阀垄断官场的情况。
为了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且保证公平公正,科举考试何其严格,一旦发现有人作弊,惩罚相当严厉。被发现有问题的人,轻则终身不能再参加科考,重则连累家族亲友,说不定还会丢了小命。不说远了,周家一案中的周齐越,不就是因贿赂监考官而落魄的吗?可就算如此,还是有人铤而走险,想方设法作弊。
顾恒子特意送隋程一幅画,并用画作暗示当年的科举有问题,到底是为了什么?在那场会试之中,他发挥得并不好,最终落榜。难道他是心有不甘,想翻出那场会试的旧账,以此机会闹出些动静吗?
君瑶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觉得河安的官场实在太复杂。上至襄州郡守赵松文,他的儿子赵无非,知县严韬、县丞顾恒子,下至贾伯中、还有那些看不到、不认识籍籍无名的小吏,这些人将河安,乃至襄州笼罩在一个复杂的网里,这个网,或许足以遮天蔽日。
君瑶见明长昱随手将画卷起,自然而然地伸手将画接过来,系好绢绳后,放在身侧。她垂眸,淡淡看了眼印在画卷背后的“弦月”二字,轻轻蹙眉,说:“也不知这幅画中暗示的事,是否与韩愫之死有关。韩愫的死,本就牵扯深广,若是再牵溯到五年前的会试,那就更复杂了,查起来也更棘手。”
“我会修书回京,让大理寺少卿暗中调查。”明长昱面色依旧坦然,“河安发生的桩桩件件,不可能是一人所为,这背后牵涉的人和事,就如一张密网。若能先查出网子的一处缺口,就能顺势让其他线网拆分破解。你也不必担心。”
君瑶点点头,看向窗外时,才发觉马车缓缓驶入了一条陌生的街道。街道热闹喧嚣,行人拥挤,车马川流不息。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铺面布置得张灯结彩,缤纷喜庆。
马车不得不放缓速度,最终在街口停了下来,君瑶与明长昱先后下了车。
一个是颀秀芝兰的年轻公子,一个是青涩标志的少年,就算信步街头被人群淹没,也引得往来的人多看几眼。好在花灯会将近,街上男女老少众多,明长昱也特意低调,没多少人刻意关注他们。
这条街,是河安有名的花灯街,街上不少店铺以经营花灯为生,一路漫步下来,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花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来这里的人,也是为采购花灯而来,往来如云的人,几乎手里都拎着花灯。更有豪气的大户人家来采办,大小花灯买了好几车。
其中一家名为“德辉灯坊”的店门前,几乎被人马车流堵得水泄不通,精美的花灯一盏盏被送入车上,采买的人与卖灯的人,都忙得不可开交。
明长昱带着君瑶入了灯坊,立即有人出来接待。明长昱与他交谈几句后,那人变得更加热情,态度谨慎恭敬地说:“公子订的花灯是由师傅亲手做的,我这就让苏师傅出来。”
这伙计也顾不得其他人,让伙伴为明长昱安排清静之处,转身入了通往店铺深处的门。
这家花坊有专门待客的房间,很是清静。明长昱与君瑶入内坐好后,还有人端了茶水上来,茶水也不名贵,却是河安的特色。
“侯爷什么时候来这里定了花灯?”君瑶好奇地问。
明长昱唇角轻扬:“这还是赵无非给我推荐的。他说这灯坊中的苏师傅手艺精妙无双,连近几年祭河时所放的花灯都是出自他的手笔,所以我就特意过来定了两盏灯。”
说罢,便听有人敲门,得到明长昱应许之后,敲门人才进来。
来人正是花坊的苏师傅苏德顺,年纪不大,长相忠厚,五官稍显扁平,但那双眼却灵活有神,带着市井手艺人的精明气息。他与身后的伙计手中各捧着一方木盒,入门后,端端正正地将木盒放在明长昱手边的桌案上。
lt;/divgt;
lt;/divgt;
李青林深深看她一眼:“也不要思虑过多。”
君瑶其实也有些疲累,闻言只是点点头。
烤鱼被端上来之后,三人谁也没有心思与胃口,君瑶见李青林微微咳嗽,让店小二包了些梨给李青林,“回去后,用冰糖煮了喝,生津润燥、清热化痰,你要坚持多吃几天。”
李青林清浅而笑,将梨仔细地收好,让何三叔放入剔红松木制的盒子中,“我知道。”
见他爽快地手下了梨,君瑶这才好意思让小二把烤鱼包好自己带走。若是她不把梨给李青林,会不会显得太吝啬?
夜色阑珊,君瑶与隋程乘车离去。
李青林伫立在街头,见那辆马车缓缓消失在灯火交织里,才慢慢转身上了车。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更新八千字,晚安!
第122章 一幅字画
夜色灯火里,君瑶与隋程回了关家庭院。
关家院落坐落在稍偏的街头,临近有几户人家,家家院中种树。寻常人家房门前没有悬灯,但这两天暮色之时,他们家门与院中的灯都亮着。
入了院,只见关先生站在树下,将悬在树梢的灯点亮,动作慎重而虔诚。隋程应付地与他打了招呼,将顾恒子所送的字画扔给君瑶,脚步生风地回房休息。
君瑶也累得头重脚轻,抱着字画慢悠悠地往房间走。刚上了台阶要推门,在院中点灯的关先生追了上来。
关先生手中捧着一盏花灯,花灯做成一条红如玛瑙剔透的鲤鱼形状,鲤鱼昂首甩尾,似要跃出龙门,趣味十足、活灵活现。他将鲤鱼花灯递到君瑶身前,说道:“这是家母今日特意到花灯铺买的,吩咐我一定要送给御史大人。”
花灯节将近,家家户户都亮起花灯,难得关先生的母亲如此周到,还能想到送他们一盏。君瑶接过花灯,暗暗赞叹这做花灯的手艺果然精巧,与她平日所见的花灯有些不同。这花灯骨架轻盈,竹木柔软,绫绢细腻轻薄,灯底以绢绸扎绾雕镂成江水莲花状,鲤鱼托于莲花之上,跃出龙门。
君瑶很是喜欢,轻捧在手中,向关先生道谢。
关先生见她喜欢,眉梢染上喜色,说道:“花灯是河安一绝,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以花灯装饰庆祝。春节和元宵时,有灯会和庙会,七月中旬就是花灯会。”
君瑶轻笑着:“我以往去过庙会,庙会中的灯,大多是提灯或吊灯。”她手中这盏花灯不同,只有一个底座,没有灯柄。
关先生呵呵一笑:“花灯节的花灯,是要放到襄河中去的。花灯节那日,全城的人都会迎灯神,迎了灯神之后,将花灯放入襄河中,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节日当晚,许多河安本地的大户人家以及县府,也会参与或举办活动,与人们一同过节。出云苑的燕姑娘,还会到襄河堤坝上放花灯。”
原来一个地方的花灯节,还能如何隆重。借着这全城欢闹的节日,不少大户人家捐花灯、布施、请戏班、杂耍班表演,也能赢得百姓的好感。看来赵家也是想借此机会,与御史多亲近亲近。否则怎会在花灯节当晚为隋程接风?这样能亲身体察河安风情的机会,作为御史的隋程怎会错过?
她突然想到什么,问:“燕绮娘会去放花灯,你如何知晓呢?”
关先生腼腆地笑了笑:“燕姑娘放的花灯可不一般,那是河安贵族中人特意定制的,意义非凡,要在吉时放灯,且要载歌载舞,众人也会随她一同放灯,那样的场面十分壮观震撼。人们相信如此,会将千万人的心意传达给上苍,寄托希望。”
“原来如此,”君瑶心里暗暗想着他们这么多人,一盏花灯怎么够放呢?看来要另找时间去再多买一些。
君瑶将花灯收好,随意将顾恒子送的那幅字画拖在花灯下。正欲向关先生告辞,关先生突然指着她手中的字画,问:“这幅可是县丞顾大人的字画?”
难为他,这画卷是卷起来的也能认出来。
关先生轻笑:“前些时日,风雅社集会,我有幸也去了。那次聚会,以欣赏画作为主。不少人临场作画,绘出不少佳作。县丞大人也绘了几幅,还谦虚地说自己是练笔。”
君瑶将画卷打开:“顾大人当时可是画的这幅画?”
“是,”关先生欣然颔首,“顾大人精益求精,明明已经画了好几幅了,却依旧不满意。最后画出满意之作时,才将画装裱起来。”他指着画卷背面一角,说:“据说顾大人有个习惯,在字画装裱好之后,要在背面一角盖上私印。”
他所指的那处果然盖着印,君瑶认出是“弦月”二字。
关先生十分羡慕:“这幅字画,的确是技艺精妙、意趣高雅。听闻还有人偷偷捡了顾大人的废稿拿去收藏了。”
君瑶不由将字画拿得更仔细了些。她身体有些疲惫,意识也有些迟钝,脑子里依稀一个闪念,却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关先生也是个体贴的人,见她的确困倦了,也不多逗留,告辞离去了。
君瑶回了房间,在床上呆了半晌,才理出些端倪来。顾恒子这幅画,是在与风雅社的人集会时所画。据关先生所言,他当时便连画了好几幅,选了最好的一幅装裱了。既是如此,他为何还将那些字画的废稿放在县衙休息室的桌案上?难道是不忍丢弃自己精心的画作,连废稿也很爱惜?
君瑶将字画展开,放在灯下观赏了片刻,里里外外也没看出问题来。明长昱是世家子弟,对字画应该很懂,改日去问问他也行。
次日一早醒来,还算风和日丽,天际流云淡淡,朝阳明灿。
隋程早起时,没见着赵无非送的那只小狸猫,披上外衣就满院去寻,甚至叫上了不少侍卫。小狸猫新来,对院子不熟,也没跑多远,不过片刻就找着了。只是浑身脏兮兮,腿也流了血,被隋程抱起时,浑身瑟瑟发抖。
隋程心疼不已,天大地大,都不如他心爱的小猫大,他连忙抱着小狸猫去找大夫,留下君瑶与李枫章台一道看守院子。
君瑶吃过李枫买回来的油炸桧,喝完茼蒿熬的清汤汁,就在这时候,外头来了人,请君瑶一同游城。
来人是明长昱的人,普通商旅打扮,将车停在远处街头喧闹处,并不引人注意。君瑶带着顾恒子的字画出了门,攀上那辆马车。
明长昱果然坐在马车里。今日他穿得简单朴素,除了衣料好些,着装与河安街头的行人差异不大。若忽视他那副好容颜与好气度,大约很像普通商贾之家的公子。
“侯爷,我们这是要去哪儿?”君瑶问。
她一坐好,扮作车夫的明昭就驾驭着马车前行。
昨日县衙发生的一切,明长昱早已知晓。架阁库漏雨,库房之中的卷宗与文书被浸湿,无法再进行查阅。尤其是近几年的税收账目以及与堤坝有关的卷宗都浸了水。偏偏漏雨的时间还如此巧合,不得不让人质疑。
君瑶将库房漏雨的情形细说一遍,又将疑似被绿矾水腐蚀过的檩木交给明长昱查看。
“韩愫在两月之前,就将清算好的账目归结呈文。若真有人想要毁掉库中的账目与文书,为何不在我们到达河安之前动手,反而要在此时?这样岂非欲盖弥彰?”
这个问题,君瑶也思考过,她沉吟着说:“或许在此之前,他们没想到韩愫替了呈文。”
的确,迄今为止,韩愫成功将呈文递到大理寺的事情,也只有明长昱、君瑶以及大理寺少卿知晓。那么,是否幕后之人以为,只要将韩愫杀了灭口就好了?但后来他们为保证万无一失,就借机毁掉库中的账目,以销毁物证。
明长昱不置可否,问:“绿矾水又是为何?”
君瑶说:“李青林怀疑木瓦是被绿矾水侵蚀的。可恰巧,知县严韬的药中就有绿矾。”这似乎是一条线索,但又太过明显刻意,让人摸不清事实。
“的确有些巧,”明长昱蹙眉,“顾恒子与严韬以知己相称,看来他们二人的关系,值得深思。”
一个人的好坏,也不能光看表面。顾恒子才学出众,是河安学子心中追捧的对象。他待人接物练达得体,为人处事也周到圆融,无论怎么看,他都是一个端方知礼的人。反倒是知县严韬,与他相比之下,黯然了许多。
“对了,”君瑶抽出放在身后的字画,展开后放在身前,说道:“这是顾恒子送给隋大人的字画,我觉得有些意思。”
在明长昱看来,绘画技艺在精绝的字画,也不过尔尔。他自小见识过墨宝无数,侯府的库房中随意挑出一件,也是传承几代的大家珍品。这幅山水人物画,也只够他把玩半刻而已。
他先看了山水留白处的诗文,眉心骤然轻蹙,神色也沉了几分。
“这幅画墨迹与色彩较新,用纸也是河安临县所产的宣纸,应是他最近的画作。”
君瑶点点头:“是。”她也有些疑惑,“关先生说,这幅画是前些时日顾恒子在风雅社集会时所画。他画之前,还画了几张不满意的。可那几张不满意的,被他放在了县衙休息室的桌案上,位置还很明显。”
“前些时日画的?”明长昱用手指着诗文后的一排小字,说:“可此处注明所成画的时间是五年前三月二十八日春。”
君瑶不解:“可他不是五年前画的啊。”就连顾恒子自己也说,他是前几日闲来无事练手所画。
明长昱眯了眯眼,似乎想到什么,轻声一哂:“五年前三月二十八日春,刚好是会试的日子。”
本朝科举也是三年一次,但近几年因圣上万寿,多开设了一次。且不论圣上登基之后开了几次科举,但每一次会试都在春季。五年前,明长昱还只是侯府军中一小将,虽没有参与科举,但也随老侯爷见了那次科举的过程。甚至还与圣上一同监看了殿试。
他记得相当清楚,五年前会试的日子,就是三月二十八日春。
顾恒子也参与了那场会试,三月二十八日时,应在贡院答卷才是,难道还有心情作画?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明长昱不由再次仔细端详这幅字画。
画中写意山水,墨迹淡浓相宜,阁中有学子,学子正坐于桌案前写字。学子周围,似乎有人看守。位置上首,有身着一品官服的人正襟危坐。阁外柳暗花明,青山绿水,阁中气氛严肃紧张。
这画中的场景他再熟悉不过。
“这画里画的是什么?”君瑶问。
明长昱收回目光,若有似无地看着她因微微倾身而露出的白嫩的脖子,轻缓地说:“科举应试现场。”
“应试现场不该有很多人吗?为何这画中只有九个人?难道是画不下了?”君瑶眨眨眼。
明长昱轻笑,笑意里噙着宠溺:“或许顾恒子,是想用画中的九个人,提醒看画人,而他想要提醒的人,正是南下河安的御史。”
君瑶一点就透:“所以他是故意让我们看到这幅画?万一这不过是巧合呢?”
“画中已有所指,且十分明显,不太像巧合。就算只是巧合,多这么一条线索也不亏。”明长昱黝黑的眼睛凝睇着她。
君瑶咬唇:“这画中隐含了什么信息?”
明长昱示意她看画,闻声说:“诗,是温飞卿的诗,所画是温飞卿参加春闱一事。画作所注时间,是五年前春闱。他是想告诉看画人,当年的春闱会试有问题。”
作者有话要说: 谁能猜出顾恒子画中的含义?猜中送红包!
第123章 虎羊花灯
科举制度成立以来,不少寒门学子因此入仕。就算寒门出生的官吏势力比不过世家门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家门阀垄断官场的情况。
为了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且保证公平公正,科举考试何其严格,一旦发现有人作弊,惩罚相当严厉。被发现有问题的人,轻则终身不能再参加科考,重则连累家族亲友,说不定还会丢了小命。不说远了,周家一案中的周齐越,不就是因贿赂监考官而落魄的吗?可就算如此,还是有人铤而走险,想方设法作弊。
顾恒子特意送隋程一幅画,并用画作暗示当年的科举有问题,到底是为了什么?在那场会试之中,他发挥得并不好,最终落榜。难道他是心有不甘,想翻出那场会试的旧账,以此机会闹出些动静吗?
君瑶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觉得河安的官场实在太复杂。上至襄州郡守赵松文,他的儿子赵无非,知县严韬、县丞顾恒子,下至贾伯中、还有那些看不到、不认识籍籍无名的小吏,这些人将河安,乃至襄州笼罩在一个复杂的网里,这个网,或许足以遮天蔽日。
君瑶见明长昱随手将画卷起,自然而然地伸手将画接过来,系好绢绳后,放在身侧。她垂眸,淡淡看了眼印在画卷背后的“弦月”二字,轻轻蹙眉,说:“也不知这幅画中暗示的事,是否与韩愫之死有关。韩愫的死,本就牵扯深广,若是再牵溯到五年前的会试,那就更复杂了,查起来也更棘手。”
“我会修书回京,让大理寺少卿暗中调查。”明长昱面色依旧坦然,“河安发生的桩桩件件,不可能是一人所为,这背后牵涉的人和事,就如一张密网。若能先查出网子的一处缺口,就能顺势让其他线网拆分破解。你也不必担心。”
君瑶点点头,看向窗外时,才发觉马车缓缓驶入了一条陌生的街道。街道热闹喧嚣,行人拥挤,车马川流不息。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铺面布置得张灯结彩,缤纷喜庆。
马车不得不放缓速度,最终在街口停了下来,君瑶与明长昱先后下了车。
一个是颀秀芝兰的年轻公子,一个是青涩标志的少年,就算信步街头被人群淹没,也引得往来的人多看几眼。好在花灯会将近,街上男女老少众多,明长昱也特意低调,没多少人刻意关注他们。
这条街,是河安有名的花灯街,街上不少店铺以经营花灯为生,一路漫步下来,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花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来这里的人,也是为采购花灯而来,往来如云的人,几乎手里都拎着花灯。更有豪气的大户人家来采办,大小花灯买了好几车。
其中一家名为“德辉灯坊”的店门前,几乎被人马车流堵得水泄不通,精美的花灯一盏盏被送入车上,采买的人与卖灯的人,都忙得不可开交。
明长昱带着君瑶入了灯坊,立即有人出来接待。明长昱与他交谈几句后,那人变得更加热情,态度谨慎恭敬地说:“公子订的花灯是由师傅亲手做的,我这就让苏师傅出来。”
这伙计也顾不得其他人,让伙伴为明长昱安排清静之处,转身入了通往店铺深处的门。
这家花坊有专门待客的房间,很是清静。明长昱与君瑶入内坐好后,还有人端了茶水上来,茶水也不名贵,却是河安的特色。
“侯爷什么时候来这里定了花灯?”君瑶好奇地问。
明长昱唇角轻扬:“这还是赵无非给我推荐的。他说这灯坊中的苏师傅手艺精妙无双,连近几年祭河时所放的花灯都是出自他的手笔,所以我就特意过来定了两盏灯。”
说罢,便听有人敲门,得到明长昱应许之后,敲门人才进来。
来人正是花坊的苏师傅苏德顺,年纪不大,长相忠厚,五官稍显扁平,但那双眼却灵活有神,带着市井手艺人的精明气息。他与身后的伙计手中各捧着一方木盒,入门后,端端正正地将木盒放在明长昱手边的桌案上。
lt;/divgt;
lt;/div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