驸马如手足,情郎如衣服 第124节
管仲只是通过一只乌龟,把无形的权力“变现”了。
若不是一只乌龟,而是一只飞鸟,又或是一株兰花,效果也是一样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有文字以来,如管仲金龟换粮这等谋略,在历史长河中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不胜枚举。在座的不管是皇帝穆桢、女官李思清、右相萧负雪还是谢钧,都是饱读史书之人,于春秋战国时的典籍就算不能倒背如流,却也能做到尽知其中典故。但是从前历史上的计谋千千万,史书上看过是一回事,能灵活用到当时当下又是另一回事。
因而虽然穆明珠一提到管仲与乌龟,殿中诸人都恍然大悟;但若没有穆明珠提起,旁人却也不易想到。
谢钧转眸看向穆明珠,目光中好似探出许多双无形的手,要把眼前的公主殿下从内到外都翻看清楚,口中沉声问道:“不知殿下欲以何物为‘金龟’?”
穆明珠迎着他的目光,不避不让,微微一笑,在诸人注视下,甚至有几分难辨真假的恭敬之意,道:“世人皆知谢氏流经六朝,家中有藏书万卷,多为古时真迹绝本,千金不换。”她不紧不慢道:“谢先生近日来清点家中藏书,可曾发现什么数百年前的绝版真本?譬如先秦时的《论语》、《尚书》等典籍……”
时代毕竟不一样,民智开启,若是此时还效仿管仲从地里挖出一只乌龟又或从湖里捞起一尾金鲤来运作,断无可能只一次便换得三五月所需的军粮,除非是像后世的“小罐茶”,炒作某个州的乌龟、某处湖泊的金鲤,以千百倍于成本的价格大量售出,费时久一点也能赚到大笔资金。但国家毕竟不是富商,如此贵不实之物,搅乱民生,得不偿失。取之于万民,不如取之于一豪族。
时人最贵的还是书籍。本朝以前的书籍多是手抄,有时一字之差,意思全然不同。同样的典籍,不同的版本各有价值,一般而言,最贵重的当然是原版。
虽然太
祖昭烈皇帝时已经发明新纸,大幅削减了书籍的价格,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士族对知识的垄断。但是人们的观念改变往往是滞后于现实变化的。哪怕是寒门子弟也有了读书出仕的途径,但在天下人眼中看来,世家仍旧笼罩着一层魅惑的光环,是高贵的、典雅的、不流俗的。同样在朝为官,能往上数三五代的仍是高人一等、叫寒门子弟艳羡的。
天下人的这种艳羡,这种仰望,即为谢钧之“势”。
而穆明珠要借的,正是谢钧这股“势”。
话说到这个程度,殿内数人都已经彻底明白。
穆明珠的法子,乃是借谢钧世家之首、士族之望的身份,要他献一卷足够分量的典籍给皇帝。而皇帝会如昔日的齐桓公赏赐献龟之人一样,赏赐于谢钧——因为面对梁国骑兵的威胁,朝廷要依靠世家所掌的西府兵,封谢钧为一品太傅的旨意本就已经在酝酿之中。等到时机合适,势头做足,皇帝便会把这异常珍贵的典籍赏赐某一豪族,以此“借”得伤亡将士所需的抚恤资金。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这个“借”的举动会很模糊,世人看到的乃是皇帝赏赐典籍,被选中的豪族“感激涕零”,为报答皇恩,主动献金——造就一段佳话。
鉴于朝廷早已准备许谢钧以太傅之位,穆明珠这番谋划,可谓空手上阵、套谢钧这匹白狼。
穆明珠话音未落,上首皇帝穆桢已经开口。
“公主这法子真是过份了。如《论语》《尚书》等典籍,即便不是真本,只是数百年前的抄书,也已经是大族传家之宝,若非本族子弟,甚至不会轻易由人翻阅,更何况是献出来?”皇帝穆桢佯怒道:“快别胡闹了,下去再谋它法!”
若穆明珠果真是十四岁的小公主,听不懂皇帝真正的意思,此时怕是要委屈生气了。
皇帝穆桢的话,看似是在训斥穆明珠过份、看似是在为谢钧解围,其实是在对谢钧说“你看,你若果真献出这典籍,你做出的牺牲与贡献,朕都清楚”,这是对谢钧的另一种逼迫,同时表面看来为谢钧说话,就维持住了当下的局面,杜绝了谢钧翻脸破局而去的可能。
穆明珠听了皇帝穆桢的话,心中会意,面上只是追着谢钧,口中连声道:“谢先生每常教导我们,要心怀家国大义。如此献一册书,救千万人的善事,先生岂会不做?”又道:“若果有那价值连城的真本,谢先生也不必献出来。只从那次一等的典籍里选一本出来如何?谢氏族中藏书万卷,舍一卷救万民,流芳百世呐。便譬如那管仲金龟换粮,千年下来,我们仍熟知其事,极赞其能。谢先生今日献书之高举,焉知不能流传万代呢?”
道德绑架这一招,谁用谁知道。
穆明珠与皇帝穆桢一唱一和,三言两语之间就把谢钧给架起来了。
而谢钧若想维持住他忠臣良民的假面,这等为国出力的事情,自当奋勇争先。
若是寻常人处在谢钧这个位置,多半会变了面色,纵然口中答应了,也难掩心中不甘。
谢钧显然并非寻常人。
只见他优雅一笑,多情目中尽是从容,先欠身对上首的皇帝道:“强敌犯边,谢氏既为大周之臣,自当竭尽全力。陛下勿怪公主殿下,臣应当感谢公主殿下给臣机会、以报家国。”
穆明珠没忍住,轻轻挑了一下眉梢,噙着笑看谢钧表演。
谢钧转过身来,看着穆明珠,大约是因为身高差距,他忽然轻轻一歪头——这动作在一个年近三十的男人做来,怎么都有几分故作天真的味道,但他皮相实在生得太好,随意做来只是风流多情。
可惜穆明珠欣赏不来他的风流多情,也学着他的样子一歪头,流露在面上的是玩笑,藏在底下的是嘲弄。
谢钧并不在意——至少看起来不,他重又转向上首的皇帝。
“世人皆知《周易》为六经之首,《易》之经本有三部,上古时的两部久已失传——其实不然,”谢钧慢悠悠道:“小臣不才,托赖祖上余荫,族中藏有上古天皇氏所作的《连山》半部,从未示人,乃谢氏一族不传之秘。值此天下板荡之际,臣将这半部《连山》献于陛下,以此先天易,为大周辨吉凶、判旺衰,使大周之气运,如山之出云,连连不绝——果应《连山》之名。”
这一下大大出乎诸人预料。
思政殿上一时寂然。
首先,《周易》为六经之首,其地位重要可想而知。而关于《易》有三本,也是有前朝典籍证明的,譬如东汉时便有学者记载“《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等语,而且不只是一处典籍记载;也有的说《周易》其实是脱胎于《连山》《归藏》。不管哪种说法,至少《连山》《归藏》是曾经存在过的。但是因为年代久远,许多内容已经佚失,早在前朝时便不再有详细内容的记载。
所以此时谢钧忽然宣告谢氏一族还留有半部《连山》,单以民族文化而论,就是一项重大事件。
在此之上,谢钧竟然还愿意献出这半部《连山》给朝廷——已经大大超出了穆明珠所求!
哪怕不经过运作,这半部《连山》本身就价值连城。
而他突然献出如此贵重的半部《连山》,无形中消解了穆明珠巧用“金龟换粮”所展示的能力,正是经济财政上的“一力降十会”——你有万千花招又如何?我有真财富!
满殿寂然似乎是让人愉悦的事情,谢钧噙着那一抹优雅的笑容,转身向穆明珠看来,再度歪了歪头,慢悠悠道:“多谢公主殿下给的机会,使得谢某能为国出力。”
穆明珠维持着表面的镇定,淡笑道:“谢先生客气了,还要多谢您舍得割爱。”她轻轻深呼吸,手在袖中握拢成拳,心中暗暗发誓——早晚有一日,她要让谢钧这太过灵活的脖子永远弯下去!
第123章
穆明珠从谢钧身上挪开目光,看向上首的母皇,轻声笑道:“谢先生如此慷慨,远超女臣所求,竟不知该封谢先生何等官职才合适了。女臣鲁莽,幸而有母皇在上,周全万事。”
皇帝穆桢微微一笑,温和道:“以谢先生的学识品德,他愿意出山来朝中为官,朕已经不胜欣喜。朕私下里想过,旁的官职难免要处理俗物琐事,不合先生气质,独有太傅一职,最为清贵,还望谢先生不要推辞。”
话虽如此,谢钧还是要礼节性推辞几番。
穆明珠看着身边两步之遥的谢钧,见他笑容从容谦和、应答自如,不禁感慨,若不是她已经同母皇说破谢钧、周睿等人的图谋,实在难以看穿这人的假面。
谢钧再三推辞之后,还是因皇帝“盛情难却”,接下了太傅一职。
皇帝穆桢像是极高兴的样子,忽然问道:“朕若是没有记错,你外祖母王老夫人的寿辰就在这个月吧?她这一向身体可好?寿席预备怎么办?”
士族的力量从来不只是一家。
譬如谢钧虽然顶着一个“谢”的姓氏,他的母亲却出自弘农杨氏,而他的外祖母王老夫人出自琅琊王氏——世家大族之间多代通婚,如今的著姓大族之间怎么都沾着点亲。
谢钧一一答了,进退有度,代外祖母谢过皇帝关怀。
一时谈完正事,叙过家常,谢钧——或者说准谢太傅翩然退下。
皇帝穆桢从高处的龙凤须弥座上站起来,行动迟缓,面上露出几分疲惫之色来,嗓音也低沉下去,“往侧间说话去。”她当先往侧间行去,李思清在后抱着一大摞等待御批的奏章。
穆明珠微微一愣,看向母皇略显憔悴的面色,与萧负雪一前一后跟上去,行到萧负雪身侧时,以目示意,低声问道:“怎么了?”
萧负雪摇头不知。
侧间与正殿不同,窗下摆着舒适的软榻,皇帝穆桢已经半坐半躺于那软榻之上,身后靠着两只引枕,回眸对上穆明珠关切的目光,揉着额角低声道:“大约是染了秋寒,朕今日晨起便觉昏沉。”
方才有谢钧在,场合相对正式,要在正殿接见,此时私下议事,则可以转入侧间。
穆明珠听到此处,心中一动。
前世皇帝穆桢骤然重病一事,一直疑云重重。
在穆明珠看来,那时候母皇身体康健,却给连太医院都说不出名目的“恶疾”击倒,随后便是侍君杨虎弄权,谢钧联合众人发动政变。
重生以来,穆明珠其实一直在思考前世母皇那场突如其来的重病。
只是皇帝的脉案,皇帝用的医官,从来都是很紧要机密的存在。
穆明珠若是冒然问起皇帝的身体状况,又或是接近皇帝用的医官,立时就会招来猜忌——而且她很难解释。
此时恰逢皇帝穆桢主动说起病情,倒是一个好机会。
穆明珠上前一步,满目关切,柔声道:“秋风寒凉,母皇怕是连日在桂魄湖水榭理政受了风寒。”又道:“虽是小病,却也不可忽视,若是不能及时治好,一旦缠绵起来,却也难熬。”
她一面说着,一面在软榻之旁蹲身下来,仰头望向皇帝穆桢,恳切道:“女臣前阵子体有郁气,也是每日神思昏沉,多亏薛昭薛医官看过,抓了几份汤药下去,竟果真好了。母皇不妨叫他来看看?”又笑道:“那薛医官还会治蜜丸,用的药苦也不觉得了。”
皇帝穆桢略有几分诧异,低头看向蹲身于榻边的女儿,心中有种生疏的刺激感。遍皇帝穆桢一生,她都鲜少收到这等关怀。年少时家贫自不必提,父母兄长只管她吃饱穿暖已是不易,更不会嘘寒问暖。等到入了宫廷,她所面对的无非是虚假的爱意,哪怕是后来常伴身畔的杨虎,对她也是献媚多些——这些皇帝穆桢心里都很清楚。日常她若是染了小疾,李思清等人也会关切,但那是一种仰视的关切,拿捏着分寸尺度。从不曾有人像此刻的穆明珠一样……
软榻之侧,她的女儿正仰头望着她,秋日的阳光透过明窗洒落下来,在少女的脸上笼了一层朦胧温暖的光。皇帝穆桢不得不承认,这个女儿继承了她的一双妙目,平素看起来沉静如点漆,一旦笑起来却极灵活无暇。从前那些年,皇帝穆桢凭借这样无暇的笑容获得了许多次机会,也避过了许多次危险。
“是么?那个跟着你去扬州的薛昭?”皇帝穆桢淡笑道:“他能治好一城水灾后的疫病,可见是有能力的。既然是公主一片孝心,朕也只能成全——便叫他来朕瞧一瞧。”
穆明珠忙应下来。
萧负雪在听穆明珠提到“薛昭”这个名字时,便眉棱骨一动,好在他垂着头也无人察觉,直到皇帝定下了用薛昭诊脉,他才趁着无人注意,假作随意一转头,目光从穆明珠面上划过,又落到软榻案几上那一摞奏章上。少女脸上有温暖朦胧的阳光,那光溅落在她含笑的眼睛里,使人看不清她真正的眸色,只能从她面上释然的笑容上推断——皇帝肯用她举荐的医官看诊,的确让她感到安心吧。
而在穆明珠的举荐之外,皇帝竟然应允了此事,也颇为出乎萧负雪的预料。
以皇帝穆桢的性情,从前遇到这等小疾,都很少当成一回事,更不会特意用底下人举荐的医官,好似当成什么重要的大事一样。
毫无疑问,今世这个时间,公主殿下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大为亲密。
萧负雪轻轻敛眉,可是这种亲密,对于公主殿下而言,究竟有几分出于母女天性,又有几分是出于……志存高远呢?
皇帝穆桢已经打开了穆明珠呈上的雍州实土化条陈,逐行逐行看下去,不时点头,看到最后合拢起来,一时没有说话,又摸起穆明珠呈上的第二份奏章,因见那奏本很薄,口中随口问道:“这写的什么?”话音未落,她已经看清了奏本中夹着的信,抽出来一看,便是齐云的回复。
皇帝穆桢见了信上那虚软无力的四个字,微微一愣,后仰靠在引枕上,看一眼那信面,又看一眼穆明珠,最后扫视侧间还在的人,对萧负雪道:“北境梁兵又有异动,黄老将军等人不忙回来陛见,原本安排的典礼先取消了。”又把穆明珠所写的雍州实土化条陈奏本递给萧负雪,道:“这是公主的提议,你抄一份,与左相商议一番,看有什么疏漏之处。”
一项重大国策实施之前,哪怕只是一州之内试行,也要谨慎。
萧负雪接了穆明珠所写的条陈,躬身应了。
“左相近日身子如何了?”皇帝穆桢又问道。
因前番梁兵犯境,中枢大臣都连轴转,尤其以左相韩瑞最为忙碌,他年岁又高,积劳成疾。
萧负雪低声道:“听说已能起下床走动,只还时不时眼花。”又道:“待臣过府探看左相,再报于陛下。”
皇帝穆桢一点头,道:“去吧。”
一时侧间只剩了皇帝穆桢、李思清与穆明珠三人议事,剩下的宫人都立在角落里,像一株株安静的植株。
自皇帝穆桢拿起齐云那封信,穆明珠就一直在暗暗观察着皇帝的面色,此时见萧负雪离开,而皇帝手中还捏着齐云那封信,她便可以光明正大去看皇帝的神色。
皇帝穆桢后仰靠在引枕上,举着那薄薄一页信,对着透过窗户洒落的日光,眯眼细看,脸上不透露丝毫情绪,良久开口一叹,却是道:“痴情最是少年人。”
这算是什么评语?
于朝局来说,皇帝是什么意思?对于齐云的前程呢?对于她和齐云的婚事呢?
也许这只是一句寻常的感叹。
但出于皇帝之口,落在穆明珠耳中,便断无可能只想表面意思。
穆明珠望着皇帝穆桢,神色间有几分忐忑,低声道:“母皇,退婚一事……”她没有把话说完,而是在等皇帝的指示。可是不知为何,皇帝的反应比她想象中要和缓很多。望着皇帝略显疲惫却并无怒意的侧脸,穆明珠忽然之间明白过来,母皇从前拿这桩婚事诱使齐云走上孤臣之路,自然清楚齐云一贯的情意,若是她这样一封退婚信发去,齐云立时便答应解除婚约,才真正坏了事儿,暴露了她与齐云私下真实的关系。而齐云回了“恕难从命”四个字,固然不那么讨喜,也没有完全顺应皇帝的意思,但却真实、真诚——与前者相比,齐云拒绝退婚固然令皇帝头疼,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却也令皇帝放心。想清楚这一点的瞬间,穆明珠手心沁出冷汗来,幸好在这件事情上她没有自作聪明,要齐云答应退婚——一来是因为她担心通信渠道不安全给母皇知晓;二来大约是因为她对齐云的那一丝不忍。这也算是阴错阳差的幸运吧。
皇帝穆桢闭了闭眼睛,本就小恙昏沉,议事半日下来更觉劳累,低声道:“你从扬州历经千难万险回来,也不容易。前阵子忙着后勤粮草一事,你也走不开。这几日得了空闲,记得往济慈寺去上柱香……”她闭目说了这两句话,似乎缓过乏劲儿来了,半睁开眼睛看了穆明珠一样,含笑道:“求满天神佛保佑,你过阵子往雍州去,万事顺利。”
穆明珠忙应了,见皇帝穆桢似乎无意再讨论她与齐云的婚事,微微有些犹豫。
皇帝穆桢看出来了,手中仍捏着齐云的回信,口中淡声道:“如今边境还有梁兵异动,齐云在前线又受了伤——这事儿……”她抖了抖手中那薄薄一页信纸,“事有轻重缓急,你明白的,不是吗?”
这就是说国家战事为重,婚约之事为轻。
穆明珠垂眸领训,不敢再问。她是故意如此作态,但大概是表演太好了一点,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皇帝穆桢盯着她,淡声道:“如此不乐,是心里还惦记着右相?朕方才见你情形,还以为那日桂魄湖中朕说的话,你当真听进去了呢。”
穆明珠迟了一息才明白过来——母皇看她方才与萧负雪的互动,认为她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迷恋萧负雪了,既然心中没了迷恋之人,又何必着急解除婚约?这桩婚约已经变成双刃剑,齐云咬死不松口,第一次会取得皇帝的信任,但若一直固执下去,迟早会触动皇帝的逆鳞,影响他自己的前程。而比起一个只有情意的少年来,穆明珠更需要一位手握重兵的大将军。她得保住齐云的前程!而要母皇消除对她和齐云可能联手的猜忌,她绝不能停止对右相萧负雪的迷恋——至少在母皇看来,是不能停止的。
若不是一只乌龟,而是一只飞鸟,又或是一株兰花,效果也是一样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有文字以来,如管仲金龟换粮这等谋略,在历史长河中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不胜枚举。在座的不管是皇帝穆桢、女官李思清、右相萧负雪还是谢钧,都是饱读史书之人,于春秋战国时的典籍就算不能倒背如流,却也能做到尽知其中典故。但是从前历史上的计谋千千万,史书上看过是一回事,能灵活用到当时当下又是另一回事。
因而虽然穆明珠一提到管仲与乌龟,殿中诸人都恍然大悟;但若没有穆明珠提起,旁人却也不易想到。
谢钧转眸看向穆明珠,目光中好似探出许多双无形的手,要把眼前的公主殿下从内到外都翻看清楚,口中沉声问道:“不知殿下欲以何物为‘金龟’?”
穆明珠迎着他的目光,不避不让,微微一笑,在诸人注视下,甚至有几分难辨真假的恭敬之意,道:“世人皆知谢氏流经六朝,家中有藏书万卷,多为古时真迹绝本,千金不换。”她不紧不慢道:“谢先生近日来清点家中藏书,可曾发现什么数百年前的绝版真本?譬如先秦时的《论语》、《尚书》等典籍……”
时代毕竟不一样,民智开启,若是此时还效仿管仲从地里挖出一只乌龟又或从湖里捞起一尾金鲤来运作,断无可能只一次便换得三五月所需的军粮,除非是像后世的“小罐茶”,炒作某个州的乌龟、某处湖泊的金鲤,以千百倍于成本的价格大量售出,费时久一点也能赚到大笔资金。但国家毕竟不是富商,如此贵不实之物,搅乱民生,得不偿失。取之于万民,不如取之于一豪族。
时人最贵的还是书籍。本朝以前的书籍多是手抄,有时一字之差,意思全然不同。同样的典籍,不同的版本各有价值,一般而言,最贵重的当然是原版。
虽然太
祖昭烈皇帝时已经发明新纸,大幅削减了书籍的价格,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士族对知识的垄断。但是人们的观念改变往往是滞后于现实变化的。哪怕是寒门子弟也有了读书出仕的途径,但在天下人眼中看来,世家仍旧笼罩着一层魅惑的光环,是高贵的、典雅的、不流俗的。同样在朝为官,能往上数三五代的仍是高人一等、叫寒门子弟艳羡的。
天下人的这种艳羡,这种仰望,即为谢钧之“势”。
而穆明珠要借的,正是谢钧这股“势”。
话说到这个程度,殿内数人都已经彻底明白。
穆明珠的法子,乃是借谢钧世家之首、士族之望的身份,要他献一卷足够分量的典籍给皇帝。而皇帝会如昔日的齐桓公赏赐献龟之人一样,赏赐于谢钧——因为面对梁国骑兵的威胁,朝廷要依靠世家所掌的西府兵,封谢钧为一品太傅的旨意本就已经在酝酿之中。等到时机合适,势头做足,皇帝便会把这异常珍贵的典籍赏赐某一豪族,以此“借”得伤亡将士所需的抚恤资金。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这个“借”的举动会很模糊,世人看到的乃是皇帝赏赐典籍,被选中的豪族“感激涕零”,为报答皇恩,主动献金——造就一段佳话。
鉴于朝廷早已准备许谢钧以太傅之位,穆明珠这番谋划,可谓空手上阵、套谢钧这匹白狼。
穆明珠话音未落,上首皇帝穆桢已经开口。
“公主这法子真是过份了。如《论语》《尚书》等典籍,即便不是真本,只是数百年前的抄书,也已经是大族传家之宝,若非本族子弟,甚至不会轻易由人翻阅,更何况是献出来?”皇帝穆桢佯怒道:“快别胡闹了,下去再谋它法!”
若穆明珠果真是十四岁的小公主,听不懂皇帝真正的意思,此时怕是要委屈生气了。
皇帝穆桢的话,看似是在训斥穆明珠过份、看似是在为谢钧解围,其实是在对谢钧说“你看,你若果真献出这典籍,你做出的牺牲与贡献,朕都清楚”,这是对谢钧的另一种逼迫,同时表面看来为谢钧说话,就维持住了当下的局面,杜绝了谢钧翻脸破局而去的可能。
穆明珠听了皇帝穆桢的话,心中会意,面上只是追着谢钧,口中连声道:“谢先生每常教导我们,要心怀家国大义。如此献一册书,救千万人的善事,先生岂会不做?”又道:“若果有那价值连城的真本,谢先生也不必献出来。只从那次一等的典籍里选一本出来如何?谢氏族中藏书万卷,舍一卷救万民,流芳百世呐。便譬如那管仲金龟换粮,千年下来,我们仍熟知其事,极赞其能。谢先生今日献书之高举,焉知不能流传万代呢?”
道德绑架这一招,谁用谁知道。
穆明珠与皇帝穆桢一唱一和,三言两语之间就把谢钧给架起来了。
而谢钧若想维持住他忠臣良民的假面,这等为国出力的事情,自当奋勇争先。
若是寻常人处在谢钧这个位置,多半会变了面色,纵然口中答应了,也难掩心中不甘。
谢钧显然并非寻常人。
只见他优雅一笑,多情目中尽是从容,先欠身对上首的皇帝道:“强敌犯边,谢氏既为大周之臣,自当竭尽全力。陛下勿怪公主殿下,臣应当感谢公主殿下给臣机会、以报家国。”
穆明珠没忍住,轻轻挑了一下眉梢,噙着笑看谢钧表演。
谢钧转过身来,看着穆明珠,大约是因为身高差距,他忽然轻轻一歪头——这动作在一个年近三十的男人做来,怎么都有几分故作天真的味道,但他皮相实在生得太好,随意做来只是风流多情。
可惜穆明珠欣赏不来他的风流多情,也学着他的样子一歪头,流露在面上的是玩笑,藏在底下的是嘲弄。
谢钧并不在意——至少看起来不,他重又转向上首的皇帝。
“世人皆知《周易》为六经之首,《易》之经本有三部,上古时的两部久已失传——其实不然,”谢钧慢悠悠道:“小臣不才,托赖祖上余荫,族中藏有上古天皇氏所作的《连山》半部,从未示人,乃谢氏一族不传之秘。值此天下板荡之际,臣将这半部《连山》献于陛下,以此先天易,为大周辨吉凶、判旺衰,使大周之气运,如山之出云,连连不绝——果应《连山》之名。”
这一下大大出乎诸人预料。
思政殿上一时寂然。
首先,《周易》为六经之首,其地位重要可想而知。而关于《易》有三本,也是有前朝典籍证明的,譬如东汉时便有学者记载“《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等语,而且不只是一处典籍记载;也有的说《周易》其实是脱胎于《连山》《归藏》。不管哪种说法,至少《连山》《归藏》是曾经存在过的。但是因为年代久远,许多内容已经佚失,早在前朝时便不再有详细内容的记载。
所以此时谢钧忽然宣告谢氏一族还留有半部《连山》,单以民族文化而论,就是一项重大事件。
在此之上,谢钧竟然还愿意献出这半部《连山》给朝廷——已经大大超出了穆明珠所求!
哪怕不经过运作,这半部《连山》本身就价值连城。
而他突然献出如此贵重的半部《连山》,无形中消解了穆明珠巧用“金龟换粮”所展示的能力,正是经济财政上的“一力降十会”——你有万千花招又如何?我有真财富!
满殿寂然似乎是让人愉悦的事情,谢钧噙着那一抹优雅的笑容,转身向穆明珠看来,再度歪了歪头,慢悠悠道:“多谢公主殿下给的机会,使得谢某能为国出力。”
穆明珠维持着表面的镇定,淡笑道:“谢先生客气了,还要多谢您舍得割爱。”她轻轻深呼吸,手在袖中握拢成拳,心中暗暗发誓——早晚有一日,她要让谢钧这太过灵活的脖子永远弯下去!
第123章
穆明珠从谢钧身上挪开目光,看向上首的母皇,轻声笑道:“谢先生如此慷慨,远超女臣所求,竟不知该封谢先生何等官职才合适了。女臣鲁莽,幸而有母皇在上,周全万事。”
皇帝穆桢微微一笑,温和道:“以谢先生的学识品德,他愿意出山来朝中为官,朕已经不胜欣喜。朕私下里想过,旁的官职难免要处理俗物琐事,不合先生气质,独有太傅一职,最为清贵,还望谢先生不要推辞。”
话虽如此,谢钧还是要礼节性推辞几番。
穆明珠看着身边两步之遥的谢钧,见他笑容从容谦和、应答自如,不禁感慨,若不是她已经同母皇说破谢钧、周睿等人的图谋,实在难以看穿这人的假面。
谢钧再三推辞之后,还是因皇帝“盛情难却”,接下了太傅一职。
皇帝穆桢像是极高兴的样子,忽然问道:“朕若是没有记错,你外祖母王老夫人的寿辰就在这个月吧?她这一向身体可好?寿席预备怎么办?”
士族的力量从来不只是一家。
譬如谢钧虽然顶着一个“谢”的姓氏,他的母亲却出自弘农杨氏,而他的外祖母王老夫人出自琅琊王氏——世家大族之间多代通婚,如今的著姓大族之间怎么都沾着点亲。
谢钧一一答了,进退有度,代外祖母谢过皇帝关怀。
一时谈完正事,叙过家常,谢钧——或者说准谢太傅翩然退下。
皇帝穆桢从高处的龙凤须弥座上站起来,行动迟缓,面上露出几分疲惫之色来,嗓音也低沉下去,“往侧间说话去。”她当先往侧间行去,李思清在后抱着一大摞等待御批的奏章。
穆明珠微微一愣,看向母皇略显憔悴的面色,与萧负雪一前一后跟上去,行到萧负雪身侧时,以目示意,低声问道:“怎么了?”
萧负雪摇头不知。
侧间与正殿不同,窗下摆着舒适的软榻,皇帝穆桢已经半坐半躺于那软榻之上,身后靠着两只引枕,回眸对上穆明珠关切的目光,揉着额角低声道:“大约是染了秋寒,朕今日晨起便觉昏沉。”
方才有谢钧在,场合相对正式,要在正殿接见,此时私下议事,则可以转入侧间。
穆明珠听到此处,心中一动。
前世皇帝穆桢骤然重病一事,一直疑云重重。
在穆明珠看来,那时候母皇身体康健,却给连太医院都说不出名目的“恶疾”击倒,随后便是侍君杨虎弄权,谢钧联合众人发动政变。
重生以来,穆明珠其实一直在思考前世母皇那场突如其来的重病。
只是皇帝的脉案,皇帝用的医官,从来都是很紧要机密的存在。
穆明珠若是冒然问起皇帝的身体状况,又或是接近皇帝用的医官,立时就会招来猜忌——而且她很难解释。
此时恰逢皇帝穆桢主动说起病情,倒是一个好机会。
穆明珠上前一步,满目关切,柔声道:“秋风寒凉,母皇怕是连日在桂魄湖水榭理政受了风寒。”又道:“虽是小病,却也不可忽视,若是不能及时治好,一旦缠绵起来,却也难熬。”
她一面说着,一面在软榻之旁蹲身下来,仰头望向皇帝穆桢,恳切道:“女臣前阵子体有郁气,也是每日神思昏沉,多亏薛昭薛医官看过,抓了几份汤药下去,竟果真好了。母皇不妨叫他来看看?”又笑道:“那薛医官还会治蜜丸,用的药苦也不觉得了。”
皇帝穆桢略有几分诧异,低头看向蹲身于榻边的女儿,心中有种生疏的刺激感。遍皇帝穆桢一生,她都鲜少收到这等关怀。年少时家贫自不必提,父母兄长只管她吃饱穿暖已是不易,更不会嘘寒问暖。等到入了宫廷,她所面对的无非是虚假的爱意,哪怕是后来常伴身畔的杨虎,对她也是献媚多些——这些皇帝穆桢心里都很清楚。日常她若是染了小疾,李思清等人也会关切,但那是一种仰视的关切,拿捏着分寸尺度。从不曾有人像此刻的穆明珠一样……
软榻之侧,她的女儿正仰头望着她,秋日的阳光透过明窗洒落下来,在少女的脸上笼了一层朦胧温暖的光。皇帝穆桢不得不承认,这个女儿继承了她的一双妙目,平素看起来沉静如点漆,一旦笑起来却极灵活无暇。从前那些年,皇帝穆桢凭借这样无暇的笑容获得了许多次机会,也避过了许多次危险。
“是么?那个跟着你去扬州的薛昭?”皇帝穆桢淡笑道:“他能治好一城水灾后的疫病,可见是有能力的。既然是公主一片孝心,朕也只能成全——便叫他来朕瞧一瞧。”
穆明珠忙应下来。
萧负雪在听穆明珠提到“薛昭”这个名字时,便眉棱骨一动,好在他垂着头也无人察觉,直到皇帝定下了用薛昭诊脉,他才趁着无人注意,假作随意一转头,目光从穆明珠面上划过,又落到软榻案几上那一摞奏章上。少女脸上有温暖朦胧的阳光,那光溅落在她含笑的眼睛里,使人看不清她真正的眸色,只能从她面上释然的笑容上推断——皇帝肯用她举荐的医官看诊,的确让她感到安心吧。
而在穆明珠的举荐之外,皇帝竟然应允了此事,也颇为出乎萧负雪的预料。
以皇帝穆桢的性情,从前遇到这等小疾,都很少当成一回事,更不会特意用底下人举荐的医官,好似当成什么重要的大事一样。
毫无疑问,今世这个时间,公主殿下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大为亲密。
萧负雪轻轻敛眉,可是这种亲密,对于公主殿下而言,究竟有几分出于母女天性,又有几分是出于……志存高远呢?
皇帝穆桢已经打开了穆明珠呈上的雍州实土化条陈,逐行逐行看下去,不时点头,看到最后合拢起来,一时没有说话,又摸起穆明珠呈上的第二份奏章,因见那奏本很薄,口中随口问道:“这写的什么?”话音未落,她已经看清了奏本中夹着的信,抽出来一看,便是齐云的回复。
皇帝穆桢见了信上那虚软无力的四个字,微微一愣,后仰靠在引枕上,看一眼那信面,又看一眼穆明珠,最后扫视侧间还在的人,对萧负雪道:“北境梁兵又有异动,黄老将军等人不忙回来陛见,原本安排的典礼先取消了。”又把穆明珠所写的雍州实土化条陈奏本递给萧负雪,道:“这是公主的提议,你抄一份,与左相商议一番,看有什么疏漏之处。”
一项重大国策实施之前,哪怕只是一州之内试行,也要谨慎。
萧负雪接了穆明珠所写的条陈,躬身应了。
“左相近日身子如何了?”皇帝穆桢又问道。
因前番梁兵犯境,中枢大臣都连轴转,尤其以左相韩瑞最为忙碌,他年岁又高,积劳成疾。
萧负雪低声道:“听说已能起下床走动,只还时不时眼花。”又道:“待臣过府探看左相,再报于陛下。”
皇帝穆桢一点头,道:“去吧。”
一时侧间只剩了皇帝穆桢、李思清与穆明珠三人议事,剩下的宫人都立在角落里,像一株株安静的植株。
自皇帝穆桢拿起齐云那封信,穆明珠就一直在暗暗观察着皇帝的面色,此时见萧负雪离开,而皇帝手中还捏着齐云那封信,她便可以光明正大去看皇帝的神色。
皇帝穆桢后仰靠在引枕上,举着那薄薄一页信,对着透过窗户洒落的日光,眯眼细看,脸上不透露丝毫情绪,良久开口一叹,却是道:“痴情最是少年人。”
这算是什么评语?
于朝局来说,皇帝是什么意思?对于齐云的前程呢?对于她和齐云的婚事呢?
也许这只是一句寻常的感叹。
但出于皇帝之口,落在穆明珠耳中,便断无可能只想表面意思。
穆明珠望着皇帝穆桢,神色间有几分忐忑,低声道:“母皇,退婚一事……”她没有把话说完,而是在等皇帝的指示。可是不知为何,皇帝的反应比她想象中要和缓很多。望着皇帝略显疲惫却并无怒意的侧脸,穆明珠忽然之间明白过来,母皇从前拿这桩婚事诱使齐云走上孤臣之路,自然清楚齐云一贯的情意,若是她这样一封退婚信发去,齐云立时便答应解除婚约,才真正坏了事儿,暴露了她与齐云私下真实的关系。而齐云回了“恕难从命”四个字,固然不那么讨喜,也没有完全顺应皇帝的意思,但却真实、真诚——与前者相比,齐云拒绝退婚固然令皇帝头疼,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却也令皇帝放心。想清楚这一点的瞬间,穆明珠手心沁出冷汗来,幸好在这件事情上她没有自作聪明,要齐云答应退婚——一来是因为她担心通信渠道不安全给母皇知晓;二来大约是因为她对齐云的那一丝不忍。这也算是阴错阳差的幸运吧。
皇帝穆桢闭了闭眼睛,本就小恙昏沉,议事半日下来更觉劳累,低声道:“你从扬州历经千难万险回来,也不容易。前阵子忙着后勤粮草一事,你也走不开。这几日得了空闲,记得往济慈寺去上柱香……”她闭目说了这两句话,似乎缓过乏劲儿来了,半睁开眼睛看了穆明珠一样,含笑道:“求满天神佛保佑,你过阵子往雍州去,万事顺利。”
穆明珠忙应了,见皇帝穆桢似乎无意再讨论她与齐云的婚事,微微有些犹豫。
皇帝穆桢看出来了,手中仍捏着齐云的回信,口中淡声道:“如今边境还有梁兵异动,齐云在前线又受了伤——这事儿……”她抖了抖手中那薄薄一页信纸,“事有轻重缓急,你明白的,不是吗?”
这就是说国家战事为重,婚约之事为轻。
穆明珠垂眸领训,不敢再问。她是故意如此作态,但大概是表演太好了一点,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皇帝穆桢盯着她,淡声道:“如此不乐,是心里还惦记着右相?朕方才见你情形,还以为那日桂魄湖中朕说的话,你当真听进去了呢。”
穆明珠迟了一息才明白过来——母皇看她方才与萧负雪的互动,认为她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迷恋萧负雪了,既然心中没了迷恋之人,又何必着急解除婚约?这桩婚约已经变成双刃剑,齐云咬死不松口,第一次会取得皇帝的信任,但若一直固执下去,迟早会触动皇帝的逆鳞,影响他自己的前程。而比起一个只有情意的少年来,穆明珠更需要一位手握重兵的大将军。她得保住齐云的前程!而要母皇消除对她和齐云可能联手的猜忌,她绝不能停止对右相萧负雪的迷恋——至少在母皇看来,是不能停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