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
  林景兰心中一酸,“你别舍不得花。”
  周惠笑着连声答应,但林景兰心中清楚,周惠肯定依旧舍不得自己吃喝。
  林景兰连着吃下好几个饺子,才停了下来。前世里不爱吃饺子的她,竟然觉得如今的饺子格外合口味。
  吃个半饱后,林景兰坚持不再动筷子,周惠只得将剩下的小半盘饺子吃下肚。
  林景兰心中下定决心,她会照顾好周惠,成为周惠的依靠。
  .
  林景兰觉得手中的粮票肉票还是有些少,原本她一个人用是足够的,但现在还得加上周惠那一份。而且显然,粮票肉票要是少了,周惠就更舍不得花。
  打听一番后,林景兰得知其实粮票饭票也是能买来的,有些人家里用不完这些票,就会私下里卖掉换钱。
  得知这一消息的林景兰很是惊喜,决定再写一篇论文投稿,挣些稿费。而且林景兰早就计划好,她上大学去的路费学费、吃饭穿衣的钱,都得自己提前挣出来。
  可这篇论文写什么,却令林景兰苦恼不已。
  前一篇论文误打误撞,正好有了现成的实例,就发表了一篇其实算是教育学领域的论文。
  但要是再写一篇,林景兰肯定不会再写这个领域的了,毕竟她对这个领域不了解。
  林景兰打定主意,写自己前世的能源专业领域内的论文。可要是想要发表工科的论文,就得有实验数据做支撑,而她现在又没有做实验的条件。
  想来想去,林景兰只好放弃写需要实验的论文,决定写一篇综述。所谓综述,就是将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一番,再做一番点评与展望。
  但凡写过综述的人都知道,综述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简单在几乎不需要理论计算,不需要实验数据,只要看上一堆前人的论文,总结到一起写出一篇就可以了。
  而难就难在,要不是对一个领域一个行业,真正有既广泛又深刻的了解,写出的东西就只是东拼西凑,没有任何价值。所以一般来讲,都是领域里的大牛才会写综述,也只有大牛写的综述才能发表。
  而如何认定谁够资格写综述?自然是看作者在这个领域里发表过多少篇论文。
  一般都是在一个领域里研究上几十年,发表过许多论文的资深科研工作者,才算得上是大牛,才有资格发表综述。
  林景兰如今在能源领域里一篇论文也没发表过,上来第一篇就写综述,简直是令人笑掉大牙的事情。
  可她偏偏就选择了写综述,而且相信她的综述一定能发表。
  并且她不是纯粹为了发表挣稿费而写论文,前世她在学术垃圾上浪费了无数时间与精力,总是要在海量的信息中耗费心神,才能找到真正需要的资料,因而她最鄙视的行为就是制造学术垃圾。
  她是真的要写一篇具有科研价值,能让刚进入能源专业的人尽快了解这一领域,能让已经在能源专业钻研的人得到启发与引导的综述。
  这并不是一件信手拈来的事情,但对于经过很多年科研训练的她来说,努努力还是可以做到的。
  尤其是现在国内的科研可谓是百废待兴,停滞甚至倒退了许多年,又才刚刚起步。纵使不论这一点,如今毕竟是八十年代,国内国外能源的发展,对于在二十一世纪钻研这一领域的她来说,实在简单的很,有太多的工作都还没有人做,太多的发明进步都尚未诞生。
  林景兰在系统中调出那些她前世看过的文献,开始挑选、她现在特别感激自己修过能源史这一门课,否则八十年代以前的文献,她根本都不会看。
  出乎她意料的是,她越看就觉得需要写的东西越多,能源管理、一次能源消耗、煤炭生产、主要工业、能源消费构成……
  几乎每一方面都能需要好好写上一篇综述,来总结之前的成果,指导今后的研究。
  林景兰苦思冥想了好几天后,终于做出决定,她就从最基础的写起!
  最基础的,往往也就是最需要的、最实用的。如今连这些最基础的地基都没建造好,她不能在上面搭建空中楼阁。
  林景兰动笔,在纸上写下她的论文题目——国内外能源工作动态综述。
  林景兰的手几乎没有停顿,论文开头的句子从笔尖流畅地写出,“能源问题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
  .
  只用了几天时间,林景兰就将这篇论文完稿了。论文并不长,一共十页,但将国内外能源状况的关键点都囊括了进去。
  虽然默认的规矩是,没在一个领域发表过十篇以上论文的人,根本不可能发表综述。何况她如今在能源领域连一篇论文都没发表过?
  但林景兰满意地看着自己的论文,坚信它能够发表。
  她心中想到,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她的论文发表后,她如何解释这些参考文献的来源?
  毕竟她一个在乡镇中学的高中生,是完全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文献的。
  ☆、第25章 投稿
  “校长,我又有了一篇论文的思路,但是需要查阅一些文献。”林景兰找到校长,开门见山地说道。
  校长闻言,一脸开心地笑道,“发表论文是好事啊!这篇论文你还有把握发表?”
  林景兰点头,“不敢说十成十的把握,但希望挺大。我想请一天假,去市图书馆查一查文献。”
  校长沉吟一番,“保证不影响学习成绩?”
  林景兰斩钉截铁地说,“保证不影响!”
  “行。”校长大手一挥,亲自为林景兰写了一张假条,接着问道,“要不要找一个学校里的老师陪你去?”
  林景兰受宠若惊,“不,不用这么麻烦。我自己去就好了。”她的查阅文献不过只是一个幌子,她的综述其实已经完稿,放在系统空间里了。若是有老师跟着她去,她还真怕露馅。
  校长也没再坚持,只是叮嘱道,“那你一定注意安全。”
  .
  林景兰拿着校长的借书卡,走上市图书馆二楼,理工农医的阅览室里。
  阅览室里空荡荡的,除了她根本没有其他人进来。门口坐着一个看守阅览室的老大爷,见林景兰交出借书卡,用诧异的眼神审视了她半天。
  林景兰走进阅览室,连着咳嗽了好几声,空气里弥漫着呛人的尘土味。林景兰逐一寻找自己论文里引用过的文献,但片刻之后她就发现,书架上的书虽然摆放的整整齐齐,顺序却杂乱无比,根本没有按照检索号的顺序。
  林景兰在一排排书架后找了一上午,才找到她引用的两篇论文。林景兰揉着酸痛的肩膀,不得不放弃将她三十几篇参考文献一一找到的想法。她在书架上巡视,只要是和能源沾边儿的书,全都抽了出来。
  就借回这些书装样子吧,林景兰决定,反正也不会真的有人翻开她借回去的书细看。
  林景兰抱着十多本书,放到阅览室门口的桌子上,“大爷,我借这几本,您登记一下吧。”
  大爷看向林景兰的眼神愈发诧异,“这么多?”一本本地将书名登记在本子上,嘴里念叨着,“这都是什么啊……国外新能源、国外煤炭消息……”
  大爷停下笔,用警惕的目光看着林景兰,“你借这么多国外的资料干什么?”
  林景兰只得解释道,“写论文要用。”
  大爷打量着林景兰,根本不信,“你别糊弄我,你也就是个高中生吧?哪会写什么论文?”
  林景兰哭笑不得,实在懒得费劲去解释。突然灵机一动,发现她刚才那句话说的含糊,指着借书证给大爷看,“不是我要写论文,是我们校长,您看,这是我们校长的借书证,我就是个跑腿的学生。”
  大爷恍然大悟,这才将一摞书交给林景兰。林景兰接过沉甸甸的书,为自己的机智点了个赞。
  .
  几天之后,林景兰又请了一天的假,先去邮局将她写好的综述邮寄出去,再去市图书馆还书。
  大爷见林景兰还书,一脸愕然,“这么多本书,你们校长都看完了?”
  林景兰装作一脸茫然,“校长看没看完,我哪里知道呢。”
  大爷长叹一口气,“唉,你不知道,我可清楚。这么多书只用这几天,连个皮毛都学不到,大爷我在图书馆见多了,哪里是看书啊,就是用书来充门面的。”
  大爷喃喃自语,“充门面也不多借几天,这么快又还了回来。唉……你们校长也真会折腾人……”
  林景兰心中默默地对校长说了声抱歉,她真的不是故意替他招黑哒。
  .
  林景兰的第二篇论文投往了《能源》,这是一本刚刚创刊两年的期刊,主办方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这本期刊其实就是《中国能源》的前身。
  几天后,林景兰的论文寄到在北京的审稿部。审稿要对论文进行初审,如果初审通过,审稿部再负责将这篇论文依次寄给几位审稿人。
  “青山中学,林景兰……这人是谁?一个中学老师竟然也往咱们《能源》投论文?”审稿部的小王正在一篇篇地整理今天收到的信件。
  坐在一旁的同事笑道,“估计是急着需要发表论文,用来评职称,所以到处乱投吧。不过投到咱们这里,肯定通过不了。”
  小王拆开信封,匆匆浏览一遍,立刻哈哈大笑道,“你们猜他写的是什么?你绝对猜不到!”
  “是什么?”周围的同事都纷纷好奇地问道。
  小王一边大笑一边揭开谜底,“综述!”
  轰的一声,笑声顿时响成一片。有人问道,“青山中学林景兰,没听说过,根本从来没有在能源领域发表过论文吧?”
  大家一齐回忆,“没见过这个名字……”“别说第一作者了,这个名字都没在第四第五作者的地方出现过。”
  因为工作原因,《能源》审稿部里的人,对能源方面的其他期刊里的论文也了如指掌,哪个大牛发表过什么论文,全都一清二楚。
  小王已经不想仔细看手中的论文了,直接就想扔掉,“别费工夫了,肯定过不了咱们这里的初审。”
  一旁的老胡连忙拦下小王,“不能这样,人家既然投来了,咱们的工作就不能省,怎么能连看都不都看,就直接扔了呢?”
  老胡是比小王资深的前辈,小王虽然觉得没必要,但不欲与老胡起争执,还是看了起来。
  没想到只看完第一页,小王就愣住了。他忍着心中的惊讶,快速地继续往后看去。
  整篇综述看完后,小王久久回不过神来,最后只得递给一旁的老胡,“胡师傅,您比我有经验,您帮我再看一遍这篇综述。”
  胡师傅见小王这样,也是一脸惊讶。他刚才不让小王直接扔掉,是因为他工作认真,见不得小王敷衍。但他心中也觉得,一个从来没有在能源领域发表过论文的中学老师,写出来的综述,肯定是一堆垃圾。
  胡师傅诧异地接过信纸,仔细地看起来。反反复复地看了几遍后,胡师傅才将手里的信纸放下,叹口气道,“寄给那几个大学里的审稿人吧。”
  听到老胡的话,其他同事也都一脸惊奇的凑过来,拿来林景兰的论文分别传看。
  小王听到老胡的话,一脸惊讶,“真的要寄?审稿人都忙得要死,一个无名小卒写的综述,无论如何都是发表不了的吧?再浪费审稿人的时间……”
  老胡摇摇头,“无名小卒写的综述为什么发表不了?是因为我们只认权威不看论文质量吗?不是。”
  老胡继续说,“是因为从来没见过无名小卒写出来过有价值的综述。”
  老胡教育小王,“可这篇综述呢?你也看过,心中应该有数。既然这篇综述的质量能通过我们的初审,为什么不寄给审稿人?”
  另一位同事此时也看完林景兰的综述,表情复杂地附和老胡的话,“寄吧。这篇综述确实不错。”
  小王点头,将林景兰寄来的一式四份的论文,取出三篇,分别装在信封里,在信封上写上三个审稿人的地址。
  .
  八十年代,论文审核还没有盲审这一说,审稿人直接能看到论文作者的名字和单位。
  陆教授收到《能源》审稿部寄来的林景兰的论文,最先看到的就是林景兰和青山中学这几个字。
  虽然心中惊奇,诧异于一个中学老师的论文竟然能通过初审,进一步寄到他这里来,但陆教授为人治学最为严谨,还是仔仔细细地看起这篇论文。
  看了两行,陆教授发现这竟然还是一篇综述的时候,就更惊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