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起居注 第78节
张清皎定了定神,轻轻一叹:“多谢姑母告知。我会即刻派人送信去兴济。”在这种哀痛的时候,张家绝不能乱起来。好不容易一家人拧成一根绳,绝不能因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挑拨,再度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
“我们也想回一趟兴济,娘娘若有甚么口信,民妇也可代为传达。”张氏道。
张清皎思索片刻,颔首道:“烦劳姑母告知伯祖母与爹爹,咱们张氏一族的重担,从今往后便交给从兄了。不过,从兄年轻,短时间内怕是镇不住那些族中的长辈,还需伯祖母与爹爹从旁协助才是。”
张氏点点头:“民妇明白了。娘娘尽管放心,有伯母在,谅那些人也翻不出甚么浪花。再者,他们就算是不服伯母,也不敢轻易得罪娘娘的父亲。”大弟张峦可是从一品的官员,遍数兴济县内外,哪里能寻得出比他更大的官儿?
沈清在旁边蹙起眉,轻声道:“既然表兄年轻,为何不能让舅父来担任族长呢?舅父正当壮年,又是皇后娘娘的父亲,不必施压也能将张氏族人收得服服帖帖的。表兄而今不过是个秀才罢了,年纪又小,怕是一时间难以服众啊。”
张清皎瞥了她一眼,道:“大表姐多虑了。大房是宗长一脉,从兄年纪虽轻,但性情温和稳重,本便是极为合适的人选。我们二房已经是旁支,爹爹也不擅长这些来往庶务之事,何必给他增添烦恼呢?”族长可不是什么好做的差使,而且宗长一房也不适合轻易变更,不然有违目前的宗长制度,族内以后也只会越来越乱。难不成,日后在族中定下一个规矩,哪一脉子孙官职最高便以那个人为族长么?
“是民妇妄言了,望娘娘恕罪。”沈清忙道,垂下眼不再多言。
张清皎若有所思地打量着她,又对张氏道:“姑母,让爹爹他们安心在兴济守孝一年罢。莫忘了呈上丁忧的折子,在折子里奏请万岁爷为伯祖父追封。”按照礼制,为伯父守孝当服齐衰一年。而以张缙对他们这一脉的恩情,完全当得起像嫡亲的祖辈一样追封。
张氏应了声是,又与她说了一些旁的事,便主动提出告退。沈家人齐齐跪下,目送皇后娘娘上舆轿。待外头陈列的卤簿离开后,他们才在小太监与女官的引导下,目不斜视地穿过西华门的城楼,再一次验证身份与人数,回到了清油马车内。
张清皎特意派了女官与小太监们带着赏赐将他们送回家,一路上沈家人皆静默无言。直到女官与小太监都告辞回宫后,张氏才一改方才的笑容满面,皱着眉回头看向长女:“清姐儿,今儿你究竟是怎么回事?”
“怎么了?”沈清抚了抚鬓边的花钗,微笑道,“娘觉得女儿哪里做得不妥当么?”
“哪里都不妥当。”张氏道,“在家中也就罢了,无论你随意说些甚么,我们也都不会放在心上。可那是在宫里,在皇后娘娘面前!甚么该说,甚么不该说,你心里难道不知道么?本以为你都已经是这般岁数的人了,定然有分寸,所以我也没有叮嘱过你,却没想到——”
“女儿哪里说错了?”沈清打断了她,“刚开始话多了些,不过是因为多年不曾见娘娘,所以情绪有些难以克制罢了。后来提及族长之事,女儿也只是心怀疑虑,想问一问娘娘的想法而已。娘娘若没有想法,那确实是女儿多虑了;但万一娘娘有想法呢,岂不是正好顺水推舟?”
“娘娘是甚么身份的人,哪里会在意区区一个族长之位?”张氏恼道,“你以为娘娘与你一样,每日就盯着家里族里的那些事么?!娘娘可是国母,无论是身份还是眼界,都与咱们天差地别!日后万万不能以你自己的念头妄自揣测娘娘的心思!”
沈清依旧很平静:“就算是国母,咱们不也是亲戚么?娘娘心善又念旧情,这般小事,她不会放在心上的。我倒是有些好奇,不知伯舅祖父会被追封为几品官职。等到圣旨下来,张家必定又大不一样了。”
“张家是张家,沈家是沈家。”沈禄仿佛看穿了她在想些什么,在旁边道,“莫忘了,你是沈家人,不是张家人。”
沈清似笑非笑地道:“爹说得是,确实如此。咱们到底是沈家,不是张家。若真想捡些娘娘的手指缝里漏下的好东西,可不能像舅父与舅母那样随意自在。否则,娘娘哪里会特意惦记着咱们呢?”
沈峘有些听不下去了,起身闷闷地道:“我去读书了。”
沈洛也低声道:“爹,娘,时候不早了,我先回去了。”
沈清看了他们一眼,不慌不忙地继续道:“爹,娘,便是不为了我们姐妹俩,也该为峘哥儿打算啊。咱们沈家,日后就指望着他了。”
作者有话要说: 总要有搞幺蛾子的猪队友
否则……没有办法推进情节啦~~
第160章 众心欢喜
正午时分, 朱祐樘从乾清宫回到坤宁宫, 见自家皇后不似往常那样笑容轻快, 眉目间仿佛带着几分愁绪,不由得问道:“怎么?会亲之事不顺利?”说着,他的目光往周围扫了扫,似是在通过其他人的反应进行判断。但无论是戴义还是肖尚宫、沈尚仪等, 神情间都没有任何异样,可见上午应当没有出什么事才是。
“不, 会亲很顺利, 没有出任何意外。”张清皎道, 勉强地笑了笑, 丝毫不掩略有些低落的情绪, “只是姑母告诉我,伯祖父病危,极有可能撑不过去了, 我心里有些难受罢了。”她轻轻地叹了口气:“原本还想着,等他老人家身体稍好些,便让爹爹将他们接到京城里住一段时日的。”
朱祐樘宽慰道:“老人家到这种年纪,体弱多病是常事。既然岳父没有派人来传消息,说不得还有转机。咱们这就多派几名御医去兴济诊治,指不定能转危为安呢?”他听她提过, 这位伯祖父对于他们一房来说,恩同嫡亲祖父一般。想来,若是失去这位长辈, 对她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
“多谢万岁爷。”张清皎道,顿了顿又问,“我若想替伯祖父求个追封,是否适宜?”
朱祐樘沉吟片刻:“倒无不可。但毕竟不是亲祖父,无法如同岳父那般封至从一品。”照这样的情形,追封为锦衣卫指挥使已经是极为扎眼了。而且,还不能给张家的伯祖母封诰命,否则必定会引来朝廷文武众臣的反对。
“万岁爷放心,我也没有想过给伯祖父求得追封从一品的恩赏。”张清皎道,“正四品的指挥佥事便足矣。”作为妻子,她当然不会刻意让相公为难。若能得一个像堂伯父张岐那般累任最高的正四品职缺,张家应该便会很满足了。且伯祖母当年也请封了正四品的诰命,堂伯父丢官后便收了回去,只需再赐给她即可。
朱祐樘眉头微皱,疑惑道:“这便够了?”似乎觉得她的要求有些太低了。
“够了。”张清皎望着他,觉得他此时此刻的神情格外“可爱”,“欲壑难填,万岁爷可不能太纵容我。若是将我纵容得没了分寸,不知道替万岁爷着想,自私自利,只顾着自己和娘家,那该怎么是好?”
“我倒是想纵容得你没了分寸,不必像如今这般谨慎小心,自由自在地想做甚么便做甚么。只可惜,你比谁都知晓甚么是界限,时时刻刻都克制得很。”朱祐樘摇了摇首,温和地笑起来,“我知道,你是在替我考虑,生怕我受到责难与压力。不过,相信我罢,你偶尔放纵一次也是无妨的。”
“万岁爷可要记得今日说的话。”张清皎轻嗔道,眉眼里的笑容真切了许多,“等到我真的放纵起来的时候,只能支持我,可不能反对。”她若是“放纵”起来,必然不仅仅只是给家里人讨官做这样简单了。皇帝陛下可要做好心理准备才好。
帝后二人一起用了午膳,朱祐樘便回到乾清宫继续处理政事,张清皎则步行去了慈寿宫。她到得慈寿宫时,正好吴废后与柏太妃都在陪着王太后说话。听太监通报说皇后娘娘来了,王太后抿唇笑道:“你一直夸赞的人来了,不如将方才那些夸奖她的话再说一遍?”
吴废后脸色丝毫不变,还是那般云淡风轻,只是眸中带着些许笑意,不再如往日那般疏离淡漠:“我夸她十句,也抵不过太后娘娘夸一句。既如此,太后娘娘不如替我夸一夸皇后娘娘如何?”
“这样的好孩子,怎么夸都夸不够。”王太后长叹道,“我夸了,你便不夸,对她而言未免有些不公平罢。”
“母后,吴娘娘,柏太妃。”张清皎进来后,颇有些意外。虽然她知道这三位如今颇有些相依为命的意味,彼此经常走动,十分亲近。但自从吴废后搬到慈寿宫,她几乎从来没遇见过她们三人相处的场景。可见,这段时日她们定然是有意避开了她。如今她们却变得如此坦然,也许是不知不觉她已经得到了“认可”的缘故?
“最近一直忙碌着会亲的事,今日可算是初见成效了罢。来,坐下。”王太后笑着唤她到身边来,“方才张氏与邵氏都来过,说起会亲的经历,简直是赞不绝口——说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没有任何疏漏之处,连细枝末节都考虑到了。此事国朝并没有先例,能从无到有且做得这般细致,可真是苦了你了。”
“都是母后教得好,万岁爷也给儿臣出了不少主意。儿臣不过是将这些想法都汇集起来而已,哪里称得上辛苦呢?只是不知诸位太妃对这次会亲的感受如何,儿臣心里还有些忐忑呢。希望这两位太妃说的不是客气话,是真的满意才好。”张清皎笑道。
王太后失笑:“她们是不是真的高兴,我还看不出来么?你就安心罢,眼下满宫廷的人,对这次会亲定然只有夸奖的,不会再有别的话。”
“真的?”张清皎佯作又惊又喜,望向旁边的吴废后,“吴娘娘呢?对今日的安排可觉得满意?”推出一项新制度,自然需要做用户满意度调查。若是满意度高,便说明这次的会亲制度改革是成功的;若是满意度低,指不定就没有下一回会亲了。
“很满意。”吴废后颔首道,“该见的人都见了,该说的也都说了,我已经没有任何遗憾了。”在冷宫里熬了这么多年,熬到如今,她总算是出头了。尽管碍于先帝,自家的污名无法光明正大地洗清,但该得的补偿也已经得到了。她总算不会再因为对家人充满愧疚而彻夜不眠,思念不休了。
“不过是见一次面而已,吴娘娘便已经满足了么?”张清皎微微一笑,“若是晚辈,只恨不得每年都能与家人多见几次才好。满心想着只需再等半年,便又能再见到家人,日子也越发有滋有味了,不是么?”
想起满头白发的老母亲与两鬓早已斑白的兄长,吴废后心头微微一热,点了点头:“皇后娘娘说得是。”在冷宫过的日子是煎熬,在慈寿宫过的日子因王太后与柏太妃相伴而有了些滋味,但未来的日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想到家人,再漫长、再枯燥的生活也都仿佛有了意义。
“柏太妃可想过会亲?”张清皎又问。
柏太妃啜了一口茶,不紧不慢地回道:“臣妾的兄弟都在锦衣卫。万家人离开后,他们便不必再成日告假,时常能进宫当值。臣妾想着,既然都能远远地相见,便不必特意会亲了。”
她的父亲本便是锦衣卫指挥佥事,后被加封为锦衣卫指挥同知。虽然没有实权,但在锦衣卫里的根基也颇为深厚。万家人被贬后,柏家人便渐渐恢复了往日的从容自在。依然没有权力,却已经有了自由自在喘息的空间。
“如今只是能远远的见一面,哪里能比得上会亲时亲近自在?”张清皎笑道,“若是柏太妃有意,九月的时候便可提出会亲了。”
柏太妃略作思索,点了点头:“多谢皇后娘娘的好意,臣妾再想一想罢。”与王太后、吴废后日日相伴后,她也不似往日那般麻木,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了。生活渐渐有了趣味,又何妨再随性一些呢?
“这回你总算安心了罢。”王太后指着儿媳妇,笑道,“再将张氏与邵氏等人唤过来,定然也只会说同样的话。不过,等到九月份,恐怕想会亲的便不只是这么些人了。英庙、宪庙的妃嫔加起来足有二十来人,再有女官等等,怎么也得三四十人了。”
“母后放心,儿臣都已经想好了。若是人数太多,便多建些庑房,或者上午、下午错开安排就是了。”张清皎道,“给女官建的庑房可以小些,将女官与太妃们分开,才合乎礼仪。”
不过,到时候等待着大家的,便未必只是女官会亲了。朝廷的文武官员到了高龄便都能乞休回乡享受最后的生活,没道理女官不能光荣退休罢。宪宗朝没有女官封夫人回乡荣养的例子,但前几朝似乎有不少。她一直觉得,若有这样的祖宗规矩,很该继承下来才是。
慈寿宫众宪庙后妃对于会亲之事果然极为满意,王太后特意将所有参加会亲以及对会亲感兴趣的太妃都召了过来。众人望见张清皎的时候,脸上都带着比平常真实许多的笑意。亲眷在京外的太妃很是关注自家人进京的情况,亲眷在京内的太妃也期待起了下一次会亲。慈寿宫内难得一片和乐融融,处处都仿佛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仁寿宫英庙众妃也同样如此。死水一般的生活她们已经过了数十年,骤然有了这样的惊喜,每个人的反应都很热切。平日里几乎都不怎么出现的太妃们都不约而同地勤快起来,除了给周太皇太后问安,还会陪着她念经抄经,在花园里走动。偶尔遇上年轻的皇后娘娘一回,脸上的褶子都能笑出花来。
周太皇太后私下向身边的女官感叹道:“以前她们就算是见到了英庙,也没有笑成这样过。每日里说是来陪我,其实都是来看皇后的。这可真是奇了怪了,见了一次不够,她们还恨不得每天都见着她,就像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
张清皎也倏然发觉,自己好像不知不觉间成了后宫中最受欢迎的人。尽管不知道众位太妃对于她的喜爱能持续多久,但她已经做好了准备,希望能趁着大家对她的好感度正高的时候,开始第二项宫廷改革。
至于朝廷里的官员们,发现会亲之事很顺利后,便没有再投入任何关注了。他们需要忙的都是国家大事,哪里会对宫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感兴趣呢?除非——事关皇帝陛下的子嗣与名声等等,他们才会迸发强烈的热情。
第161章 春日之乐
很快, 宫中就派出了两名御医以及太监, 带着名贵的药材与丰厚的赏赐前往兴济张家。但不过五六日之后, 他们便带回了张缙病逝的噩耗。同时伴随着他们回来的,还有张峦请求丁忧守孝以及追封的奏折。朱祐樘毫不犹豫地按照自家皇后的意愿,给张缙追封为正四品的锦衣卫指挥佥事,赐遗孀何氏恢复正四品诰命。
因着给的官职并不高, 朝中文武大臣倒是没有什么反应。毕竟对于皇后家族的封赏,国朝早有先例, 张家并没有任何出格之处。再者这是追封, 封得再高都不过是死后虚名而已, 对于现实毫无影响。
他们目前只关注两件事:其一便是皇帝陛下的教育问题;其二则是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在京五品以下官员的考计。
在国朝, 皇帝陛下的教育与太子的教育一样, 都是重中之重。所谓“活到老便学到老”,帝皇教育不以年龄为转移,不以身份而改变, 而应该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积累。从/太/祖/高皇帝与太宗文皇帝开始,便逐渐设置了相应的惯例。直至英庙时期,终于定下了经筵与日讲的礼制。然而,到了宪庙主政的时候,这两项礼制便已经渐渐名存实亡了。
为了和先帝划清界限,表明自己热爱学习, 会像历朝历代先祖那般勤奋努力,朱祐樘特意重开了经筵与日讲。每个月初二、十二、二十二,在文华殿举行经筵;在朝政不忙碌的时候, 无须上朝的时候,隔三差五便前往文华殿温习四书五经,是为日讲。
众臣曾亲身经历过先帝沉溺丹药女色的时期,怎会不知道拥有一位主动好学的皇帝陛下究竟是多么“珍贵”、多么“奢侈”之事?甚至还有人私下感叹谢迁前些时日的奏折实在是巧妙至极。瞧瞧,没有后宫三千粉黛的诱惑,皇帝陛下可不是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政事与学业么?这才是他们理想中的主君啊!
在京五品以下官员的考计是由吏部主持的。吏部尚书王恕试图从中低级官吏开始考评,而不是贸然推行京内京外所有官员的考课,以降低吏治改革的难度。朱祐樘对此表示支持,但考评到底涉及到了许多官员的利益,各种关于此次考评的奏折与弹劾从来没有断过。
有希望考课由自家主管上峰负责,无须吏部插手的;有觉得此次考评并不公平,需要重新审视的;有觉得考评涉及人数太多,宜缓缓图之的。朱祐樘一概按下来,只听取那些对考评的内容与标准提出的建议,其余的只当没瞧见。
刘吉本想从中作梗,给王恕使点绊子。但一见皇帝陛下的态度,只得不甘心地放弃了。不过,明面上他虽然一直附和着皇帝陛下,暗地里却不知使了什么招数。说不得那些源源不断的弹劾奏折,其中就有他的功劳呢?
在皇帝陛下的鼎力支持下,吏部拢共查出了上百名不合格者。其中,有年纪太老无法再履行职务者;有能力不足,碌碌无为者;有浮躁浅薄,态度不端者。朱祐樘并没有心软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考虑再三后,直接让年纪老的乞休,剩下所有人均黜落为民。
眼见着就有一百多个职缺空了出来,京内京外的官员们无不翘首以盼。京外的人削尖了脑袋想往京内挤,就算是降上一品半品都心甘情愿;低品的官员则想法设法地升迁,只要能挤上去便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吏部尚书王恕丝毫不为这些人情世故所动,而是将他看好的那些品性正直又有能力的地方官员都调入京中,这才酌情考虑其他人。经过一番调动之后,还剩下一半职缺暂时无人补充,他便奏请启用国子监生。
国朝初期,在举子与进士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国子监生曾经能够通过吏部考试直接任官。但后来科举人才济济,国子监生们便不似从前那般吃香了。即使偶遇吏部考试幸运地补了官职,几乎也只能一辈子在六七品以下打转。眼下空缺较多,紧急选拔任用国子监生,也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
见了这封奏折后,朱祐樘便将内阁与六部尚书都唤到了乾清宫:“朕觉得,只要才华出众,国子监生确实可用。但也不必拘泥于国子监生,只要愿意任官,在京的举人都可参加吏部的考试。但他们日后的升迁须得格外严格一些,必须有足够的实绩方能往上升。”
三位阁老都觉得有道理,便听皇帝陛下又道:“不过,退一步而言,朕想知道——是否所有职缺都须得填补上?是否有些冗官裁撤之后,反而毫无影响?朕可不想用国库养一些整日里无所事事的闲人。”
每个朝代历经百余年之后,都会出现冗官的现象。他初时并不觉得十分严重,认为再过些年解决问题也并不迟。可最近正逢皇后在核实宫女太监的冗余问题,每日都在让尚宫局与尚功局对账、算账。他偶尔看了看高高摞起的账本,从中也窥见了冗官对于国库以及办事效率的拖累。
王恕怔了怔,躬身回道:“陛下的顾虑,也正是老臣今后的打算。这次黜落的一百多人,只需补七成职缺便足矣。接下来,吏部会衡量京官与外官的数量以及职缺,力求裁撤那些无关紧要的官员。”
“裁撤时也须得谨慎一些,不可太过激进,徐徐图之。”朱祐樘颔首道。冗官问题确实严重,但裁撤冗官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说到底,裁撤并不是黜落后便一了百了,如何安抚裁撤的人也是问题。
************
就在皇帝陛下忙于政务的时候,皇后娘娘终于从失去长辈的低落情绪中走了出来。这时候,司苑禀报,宫内苑以及万岁山的繁花都已经盛开。张清皎遂决定举办一场春日宴,让已经许久没有娱乐活动的内廷后妃们散散心。
她亲自用彩笺写了帖子,广邀慈寿宫、仁寿宫以及东西五所的后妃皇子皇女们。彩笺上不仅有皇后娘娘的字,还有沈尚仪绘制的写意花朵。每一张帖子都设计得独一无二,令人望之便觉得爱不舍手。
慈寿宫,王太后拿着彩笺细细瞧了许久,才将它放在另两张彩笺当中:“这孩子真是有心了。办一场春日宴已经不容易了,她偏偏还费了这么些心思。看着不过是一张帖子而已,我却越看越想好好收藏起来了。”
“日子过得安逸,才会有舞文弄墨的心思。”吴废后微微一笑,“倒教我想起当年身在闺中的时候,一旦想邀闺中好友来顽耍,也是这般在细节处费尽巧思。”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幸将婚后生活过得和闺阁时期一样精细惬意。这既取决于所嫁之人是否良人,也取决于自个儿的地位与心态。
瞧瞧她们三人罢,婚后一个比一个难熬,命运一个比一个悲惨,都是所托非人的缘故。在娘家时,谁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呢?然而,不过被婚姻磋磨了一年半载,绝大多数女子便都成了鱼眼珠子了。真期望这孩子能够一直这样幸福地过下去才好。她幸福,便意味着皇帝陛下也幸福。作为长辈,她们就算只是旁观,都已经觉得很满足了。
仁寿宫,周太皇太后依靠在引枕上,淡淡地道:“皇后愿意在宴会上多花心思,可见宫务都已经打理得很妥当了。自她接手宫务以来,也确实没闹出过甚么大事来。可真是瞧不出来,原来她竟是这般能干。”
旁边的女官笑道:“皇后娘娘这般年轻,哪有多少打理宫务的经验呢?若不是太皇太后娘娘和太后娘娘教得好,给皇后娘娘身边派了合适的女官,想来皇后娘娘也不可能如此顺利地掌控宫务。”
闻言,太皇太后神色微霁。想起皇后身边两位最得用的女官都是仁寿宫派去的,俨然已经是她的左膀右臂,不由得笑叹道:“确实是个心大的丫头,也有福气。罢了罢了,她办一场赏花宴也不容易,宫里许久不曾这般热闹了,也该松快松快才是。”
“臣听说,宫里大大小小的主子们都接到了请帖。也不知咱们仁寿宫里这些太妃会不会去。若是去了,那可真是热闹了。”女官又道。
周太皇太后笑嗔道:“她们如今都已经将皇后当成了亲孙女,哪有不去的道理?以前宫里举行各种宴会,她们不是托病不出便是只出去露露脸。而今一接到皇后的帖子,便都纷纷坐不住了。若是现下去她们宫殿里瞧,指不定她们已经开始挑衣服首饰了呢。”
她也不过是一句顽笑话而已,但仁寿宫的某几位太妃寝殿中,确实已经铺满了簇新的衣裳与首饰。满头银发的太妃们与身边的女官说说笑笑,末了无不叹道:都已经多少年没有赏过花了,接到这封帖子,忽然觉得自己年轻了数十岁。
东西五所内,期待已久的朱祐杬等兄弟几个凑在一起,笑容格外畅快:“瞧瞧,皇嫂连帖子都费了这样的心思,指不定宴会的时候还会给咱们惊喜呢。不说别的,便是能去万岁山走一走也是好的。”他们最近忙着课业,每日连宫内苑都没有空闲逛,更不用提去往别处了。
作者有话要说: 最后三天了_(:3∠)_
我看看四月的日更万字活动啥时候开始
到时候给大家预告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应该是清明节这周吧……
ps.明朝皇帝们都得上课,据资料记载,孝宗对经筵最热心,武宗最不喜欢╮(╯▽╰)╭
“我们也想回一趟兴济,娘娘若有甚么口信,民妇也可代为传达。”张氏道。
张清皎思索片刻,颔首道:“烦劳姑母告知伯祖母与爹爹,咱们张氏一族的重担,从今往后便交给从兄了。不过,从兄年轻,短时间内怕是镇不住那些族中的长辈,还需伯祖母与爹爹从旁协助才是。”
张氏点点头:“民妇明白了。娘娘尽管放心,有伯母在,谅那些人也翻不出甚么浪花。再者,他们就算是不服伯母,也不敢轻易得罪娘娘的父亲。”大弟张峦可是从一品的官员,遍数兴济县内外,哪里能寻得出比他更大的官儿?
沈清在旁边蹙起眉,轻声道:“既然表兄年轻,为何不能让舅父来担任族长呢?舅父正当壮年,又是皇后娘娘的父亲,不必施压也能将张氏族人收得服服帖帖的。表兄而今不过是个秀才罢了,年纪又小,怕是一时间难以服众啊。”
张清皎瞥了她一眼,道:“大表姐多虑了。大房是宗长一脉,从兄年纪虽轻,但性情温和稳重,本便是极为合适的人选。我们二房已经是旁支,爹爹也不擅长这些来往庶务之事,何必给他增添烦恼呢?”族长可不是什么好做的差使,而且宗长一房也不适合轻易变更,不然有违目前的宗长制度,族内以后也只会越来越乱。难不成,日后在族中定下一个规矩,哪一脉子孙官职最高便以那个人为族长么?
“是民妇妄言了,望娘娘恕罪。”沈清忙道,垂下眼不再多言。
张清皎若有所思地打量着她,又对张氏道:“姑母,让爹爹他们安心在兴济守孝一年罢。莫忘了呈上丁忧的折子,在折子里奏请万岁爷为伯祖父追封。”按照礼制,为伯父守孝当服齐衰一年。而以张缙对他们这一脉的恩情,完全当得起像嫡亲的祖辈一样追封。
张氏应了声是,又与她说了一些旁的事,便主动提出告退。沈家人齐齐跪下,目送皇后娘娘上舆轿。待外头陈列的卤簿离开后,他们才在小太监与女官的引导下,目不斜视地穿过西华门的城楼,再一次验证身份与人数,回到了清油马车内。
张清皎特意派了女官与小太监们带着赏赐将他们送回家,一路上沈家人皆静默无言。直到女官与小太监都告辞回宫后,张氏才一改方才的笑容满面,皱着眉回头看向长女:“清姐儿,今儿你究竟是怎么回事?”
“怎么了?”沈清抚了抚鬓边的花钗,微笑道,“娘觉得女儿哪里做得不妥当么?”
“哪里都不妥当。”张氏道,“在家中也就罢了,无论你随意说些甚么,我们也都不会放在心上。可那是在宫里,在皇后娘娘面前!甚么该说,甚么不该说,你心里难道不知道么?本以为你都已经是这般岁数的人了,定然有分寸,所以我也没有叮嘱过你,却没想到——”
“女儿哪里说错了?”沈清打断了她,“刚开始话多了些,不过是因为多年不曾见娘娘,所以情绪有些难以克制罢了。后来提及族长之事,女儿也只是心怀疑虑,想问一问娘娘的想法而已。娘娘若没有想法,那确实是女儿多虑了;但万一娘娘有想法呢,岂不是正好顺水推舟?”
“娘娘是甚么身份的人,哪里会在意区区一个族长之位?”张氏恼道,“你以为娘娘与你一样,每日就盯着家里族里的那些事么?!娘娘可是国母,无论是身份还是眼界,都与咱们天差地别!日后万万不能以你自己的念头妄自揣测娘娘的心思!”
沈清依旧很平静:“就算是国母,咱们不也是亲戚么?娘娘心善又念旧情,这般小事,她不会放在心上的。我倒是有些好奇,不知伯舅祖父会被追封为几品官职。等到圣旨下来,张家必定又大不一样了。”
“张家是张家,沈家是沈家。”沈禄仿佛看穿了她在想些什么,在旁边道,“莫忘了,你是沈家人,不是张家人。”
沈清似笑非笑地道:“爹说得是,确实如此。咱们到底是沈家,不是张家。若真想捡些娘娘的手指缝里漏下的好东西,可不能像舅父与舅母那样随意自在。否则,娘娘哪里会特意惦记着咱们呢?”
沈峘有些听不下去了,起身闷闷地道:“我去读书了。”
沈洛也低声道:“爹,娘,时候不早了,我先回去了。”
沈清看了他们一眼,不慌不忙地继续道:“爹,娘,便是不为了我们姐妹俩,也该为峘哥儿打算啊。咱们沈家,日后就指望着他了。”
作者有话要说: 总要有搞幺蛾子的猪队友
否则……没有办法推进情节啦~~
第160章 众心欢喜
正午时分, 朱祐樘从乾清宫回到坤宁宫, 见自家皇后不似往常那样笑容轻快, 眉目间仿佛带着几分愁绪,不由得问道:“怎么?会亲之事不顺利?”说着,他的目光往周围扫了扫,似是在通过其他人的反应进行判断。但无论是戴义还是肖尚宫、沈尚仪等, 神情间都没有任何异样,可见上午应当没有出什么事才是。
“不, 会亲很顺利, 没有出任何意外。”张清皎道, 勉强地笑了笑, 丝毫不掩略有些低落的情绪, “只是姑母告诉我,伯祖父病危,极有可能撑不过去了, 我心里有些难受罢了。”她轻轻地叹了口气:“原本还想着,等他老人家身体稍好些,便让爹爹将他们接到京城里住一段时日的。”
朱祐樘宽慰道:“老人家到这种年纪,体弱多病是常事。既然岳父没有派人来传消息,说不得还有转机。咱们这就多派几名御医去兴济诊治,指不定能转危为安呢?”他听她提过, 这位伯祖父对于他们一房来说,恩同嫡亲祖父一般。想来,若是失去这位长辈, 对她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
“多谢万岁爷。”张清皎道,顿了顿又问,“我若想替伯祖父求个追封,是否适宜?”
朱祐樘沉吟片刻:“倒无不可。但毕竟不是亲祖父,无法如同岳父那般封至从一品。”照这样的情形,追封为锦衣卫指挥使已经是极为扎眼了。而且,还不能给张家的伯祖母封诰命,否则必定会引来朝廷文武众臣的反对。
“万岁爷放心,我也没有想过给伯祖父求得追封从一品的恩赏。”张清皎道,“正四品的指挥佥事便足矣。”作为妻子,她当然不会刻意让相公为难。若能得一个像堂伯父张岐那般累任最高的正四品职缺,张家应该便会很满足了。且伯祖母当年也请封了正四品的诰命,堂伯父丢官后便收了回去,只需再赐给她即可。
朱祐樘眉头微皱,疑惑道:“这便够了?”似乎觉得她的要求有些太低了。
“够了。”张清皎望着他,觉得他此时此刻的神情格外“可爱”,“欲壑难填,万岁爷可不能太纵容我。若是将我纵容得没了分寸,不知道替万岁爷着想,自私自利,只顾着自己和娘家,那该怎么是好?”
“我倒是想纵容得你没了分寸,不必像如今这般谨慎小心,自由自在地想做甚么便做甚么。只可惜,你比谁都知晓甚么是界限,时时刻刻都克制得很。”朱祐樘摇了摇首,温和地笑起来,“我知道,你是在替我考虑,生怕我受到责难与压力。不过,相信我罢,你偶尔放纵一次也是无妨的。”
“万岁爷可要记得今日说的话。”张清皎轻嗔道,眉眼里的笑容真切了许多,“等到我真的放纵起来的时候,只能支持我,可不能反对。”她若是“放纵”起来,必然不仅仅只是给家里人讨官做这样简单了。皇帝陛下可要做好心理准备才好。
帝后二人一起用了午膳,朱祐樘便回到乾清宫继续处理政事,张清皎则步行去了慈寿宫。她到得慈寿宫时,正好吴废后与柏太妃都在陪着王太后说话。听太监通报说皇后娘娘来了,王太后抿唇笑道:“你一直夸赞的人来了,不如将方才那些夸奖她的话再说一遍?”
吴废后脸色丝毫不变,还是那般云淡风轻,只是眸中带着些许笑意,不再如往日那般疏离淡漠:“我夸她十句,也抵不过太后娘娘夸一句。既如此,太后娘娘不如替我夸一夸皇后娘娘如何?”
“这样的好孩子,怎么夸都夸不够。”王太后长叹道,“我夸了,你便不夸,对她而言未免有些不公平罢。”
“母后,吴娘娘,柏太妃。”张清皎进来后,颇有些意外。虽然她知道这三位如今颇有些相依为命的意味,彼此经常走动,十分亲近。但自从吴废后搬到慈寿宫,她几乎从来没遇见过她们三人相处的场景。可见,这段时日她们定然是有意避开了她。如今她们却变得如此坦然,也许是不知不觉她已经得到了“认可”的缘故?
“最近一直忙碌着会亲的事,今日可算是初见成效了罢。来,坐下。”王太后笑着唤她到身边来,“方才张氏与邵氏都来过,说起会亲的经历,简直是赞不绝口——说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没有任何疏漏之处,连细枝末节都考虑到了。此事国朝并没有先例,能从无到有且做得这般细致,可真是苦了你了。”
“都是母后教得好,万岁爷也给儿臣出了不少主意。儿臣不过是将这些想法都汇集起来而已,哪里称得上辛苦呢?只是不知诸位太妃对这次会亲的感受如何,儿臣心里还有些忐忑呢。希望这两位太妃说的不是客气话,是真的满意才好。”张清皎笑道。
王太后失笑:“她们是不是真的高兴,我还看不出来么?你就安心罢,眼下满宫廷的人,对这次会亲定然只有夸奖的,不会再有别的话。”
“真的?”张清皎佯作又惊又喜,望向旁边的吴废后,“吴娘娘呢?对今日的安排可觉得满意?”推出一项新制度,自然需要做用户满意度调查。若是满意度高,便说明这次的会亲制度改革是成功的;若是满意度低,指不定就没有下一回会亲了。
“很满意。”吴废后颔首道,“该见的人都见了,该说的也都说了,我已经没有任何遗憾了。”在冷宫里熬了这么多年,熬到如今,她总算是出头了。尽管碍于先帝,自家的污名无法光明正大地洗清,但该得的补偿也已经得到了。她总算不会再因为对家人充满愧疚而彻夜不眠,思念不休了。
“不过是见一次面而已,吴娘娘便已经满足了么?”张清皎微微一笑,“若是晚辈,只恨不得每年都能与家人多见几次才好。满心想着只需再等半年,便又能再见到家人,日子也越发有滋有味了,不是么?”
想起满头白发的老母亲与两鬓早已斑白的兄长,吴废后心头微微一热,点了点头:“皇后娘娘说得是。”在冷宫过的日子是煎熬,在慈寿宫过的日子因王太后与柏太妃相伴而有了些滋味,但未来的日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想到家人,再漫长、再枯燥的生活也都仿佛有了意义。
“柏太妃可想过会亲?”张清皎又问。
柏太妃啜了一口茶,不紧不慢地回道:“臣妾的兄弟都在锦衣卫。万家人离开后,他们便不必再成日告假,时常能进宫当值。臣妾想着,既然都能远远地相见,便不必特意会亲了。”
她的父亲本便是锦衣卫指挥佥事,后被加封为锦衣卫指挥同知。虽然没有实权,但在锦衣卫里的根基也颇为深厚。万家人被贬后,柏家人便渐渐恢复了往日的从容自在。依然没有权力,却已经有了自由自在喘息的空间。
“如今只是能远远的见一面,哪里能比得上会亲时亲近自在?”张清皎笑道,“若是柏太妃有意,九月的时候便可提出会亲了。”
柏太妃略作思索,点了点头:“多谢皇后娘娘的好意,臣妾再想一想罢。”与王太后、吴废后日日相伴后,她也不似往日那般麻木,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了。生活渐渐有了趣味,又何妨再随性一些呢?
“这回你总算安心了罢。”王太后指着儿媳妇,笑道,“再将张氏与邵氏等人唤过来,定然也只会说同样的话。不过,等到九月份,恐怕想会亲的便不只是这么些人了。英庙、宪庙的妃嫔加起来足有二十来人,再有女官等等,怎么也得三四十人了。”
“母后放心,儿臣都已经想好了。若是人数太多,便多建些庑房,或者上午、下午错开安排就是了。”张清皎道,“给女官建的庑房可以小些,将女官与太妃们分开,才合乎礼仪。”
不过,到时候等待着大家的,便未必只是女官会亲了。朝廷的文武官员到了高龄便都能乞休回乡享受最后的生活,没道理女官不能光荣退休罢。宪宗朝没有女官封夫人回乡荣养的例子,但前几朝似乎有不少。她一直觉得,若有这样的祖宗规矩,很该继承下来才是。
慈寿宫众宪庙后妃对于会亲之事果然极为满意,王太后特意将所有参加会亲以及对会亲感兴趣的太妃都召了过来。众人望见张清皎的时候,脸上都带着比平常真实许多的笑意。亲眷在京外的太妃很是关注自家人进京的情况,亲眷在京内的太妃也期待起了下一次会亲。慈寿宫内难得一片和乐融融,处处都仿佛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仁寿宫英庙众妃也同样如此。死水一般的生活她们已经过了数十年,骤然有了这样的惊喜,每个人的反应都很热切。平日里几乎都不怎么出现的太妃们都不约而同地勤快起来,除了给周太皇太后问安,还会陪着她念经抄经,在花园里走动。偶尔遇上年轻的皇后娘娘一回,脸上的褶子都能笑出花来。
周太皇太后私下向身边的女官感叹道:“以前她们就算是见到了英庙,也没有笑成这样过。每日里说是来陪我,其实都是来看皇后的。这可真是奇了怪了,见了一次不够,她们还恨不得每天都见着她,就像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
张清皎也倏然发觉,自己好像不知不觉间成了后宫中最受欢迎的人。尽管不知道众位太妃对于她的喜爱能持续多久,但她已经做好了准备,希望能趁着大家对她的好感度正高的时候,开始第二项宫廷改革。
至于朝廷里的官员们,发现会亲之事很顺利后,便没有再投入任何关注了。他们需要忙的都是国家大事,哪里会对宫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感兴趣呢?除非——事关皇帝陛下的子嗣与名声等等,他们才会迸发强烈的热情。
第161章 春日之乐
很快, 宫中就派出了两名御医以及太监, 带着名贵的药材与丰厚的赏赐前往兴济张家。但不过五六日之后, 他们便带回了张缙病逝的噩耗。同时伴随着他们回来的,还有张峦请求丁忧守孝以及追封的奏折。朱祐樘毫不犹豫地按照自家皇后的意愿,给张缙追封为正四品的锦衣卫指挥佥事,赐遗孀何氏恢复正四品诰命。
因着给的官职并不高, 朝中文武大臣倒是没有什么反应。毕竟对于皇后家族的封赏,国朝早有先例, 张家并没有任何出格之处。再者这是追封, 封得再高都不过是死后虚名而已, 对于现实毫无影响。
他们目前只关注两件事:其一便是皇帝陛下的教育问题;其二则是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在京五品以下官员的考计。
在国朝, 皇帝陛下的教育与太子的教育一样, 都是重中之重。所谓“活到老便学到老”,帝皇教育不以年龄为转移,不以身份而改变, 而应该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积累。从/太/祖/高皇帝与太宗文皇帝开始,便逐渐设置了相应的惯例。直至英庙时期,终于定下了经筵与日讲的礼制。然而,到了宪庙主政的时候,这两项礼制便已经渐渐名存实亡了。
为了和先帝划清界限,表明自己热爱学习, 会像历朝历代先祖那般勤奋努力,朱祐樘特意重开了经筵与日讲。每个月初二、十二、二十二,在文华殿举行经筵;在朝政不忙碌的时候, 无须上朝的时候,隔三差五便前往文华殿温习四书五经,是为日讲。
众臣曾亲身经历过先帝沉溺丹药女色的时期,怎会不知道拥有一位主动好学的皇帝陛下究竟是多么“珍贵”、多么“奢侈”之事?甚至还有人私下感叹谢迁前些时日的奏折实在是巧妙至极。瞧瞧,没有后宫三千粉黛的诱惑,皇帝陛下可不是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政事与学业么?这才是他们理想中的主君啊!
在京五品以下官员的考计是由吏部主持的。吏部尚书王恕试图从中低级官吏开始考评,而不是贸然推行京内京外所有官员的考课,以降低吏治改革的难度。朱祐樘对此表示支持,但考评到底涉及到了许多官员的利益,各种关于此次考评的奏折与弹劾从来没有断过。
有希望考课由自家主管上峰负责,无须吏部插手的;有觉得此次考评并不公平,需要重新审视的;有觉得考评涉及人数太多,宜缓缓图之的。朱祐樘一概按下来,只听取那些对考评的内容与标准提出的建议,其余的只当没瞧见。
刘吉本想从中作梗,给王恕使点绊子。但一见皇帝陛下的态度,只得不甘心地放弃了。不过,明面上他虽然一直附和着皇帝陛下,暗地里却不知使了什么招数。说不得那些源源不断的弹劾奏折,其中就有他的功劳呢?
在皇帝陛下的鼎力支持下,吏部拢共查出了上百名不合格者。其中,有年纪太老无法再履行职务者;有能力不足,碌碌无为者;有浮躁浅薄,态度不端者。朱祐樘并没有心软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考虑再三后,直接让年纪老的乞休,剩下所有人均黜落为民。
眼见着就有一百多个职缺空了出来,京内京外的官员们无不翘首以盼。京外的人削尖了脑袋想往京内挤,就算是降上一品半品都心甘情愿;低品的官员则想法设法地升迁,只要能挤上去便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吏部尚书王恕丝毫不为这些人情世故所动,而是将他看好的那些品性正直又有能力的地方官员都调入京中,这才酌情考虑其他人。经过一番调动之后,还剩下一半职缺暂时无人补充,他便奏请启用国子监生。
国朝初期,在举子与进士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国子监生曾经能够通过吏部考试直接任官。但后来科举人才济济,国子监生们便不似从前那般吃香了。即使偶遇吏部考试幸运地补了官职,几乎也只能一辈子在六七品以下打转。眼下空缺较多,紧急选拔任用国子监生,也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
见了这封奏折后,朱祐樘便将内阁与六部尚书都唤到了乾清宫:“朕觉得,只要才华出众,国子监生确实可用。但也不必拘泥于国子监生,只要愿意任官,在京的举人都可参加吏部的考试。但他们日后的升迁须得格外严格一些,必须有足够的实绩方能往上升。”
三位阁老都觉得有道理,便听皇帝陛下又道:“不过,退一步而言,朕想知道——是否所有职缺都须得填补上?是否有些冗官裁撤之后,反而毫无影响?朕可不想用国库养一些整日里无所事事的闲人。”
每个朝代历经百余年之后,都会出现冗官的现象。他初时并不觉得十分严重,认为再过些年解决问题也并不迟。可最近正逢皇后在核实宫女太监的冗余问题,每日都在让尚宫局与尚功局对账、算账。他偶尔看了看高高摞起的账本,从中也窥见了冗官对于国库以及办事效率的拖累。
王恕怔了怔,躬身回道:“陛下的顾虑,也正是老臣今后的打算。这次黜落的一百多人,只需补七成职缺便足矣。接下来,吏部会衡量京官与外官的数量以及职缺,力求裁撤那些无关紧要的官员。”
“裁撤时也须得谨慎一些,不可太过激进,徐徐图之。”朱祐樘颔首道。冗官问题确实严重,但裁撤冗官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说到底,裁撤并不是黜落后便一了百了,如何安抚裁撤的人也是问题。
************
就在皇帝陛下忙于政务的时候,皇后娘娘终于从失去长辈的低落情绪中走了出来。这时候,司苑禀报,宫内苑以及万岁山的繁花都已经盛开。张清皎遂决定举办一场春日宴,让已经许久没有娱乐活动的内廷后妃们散散心。
她亲自用彩笺写了帖子,广邀慈寿宫、仁寿宫以及东西五所的后妃皇子皇女们。彩笺上不仅有皇后娘娘的字,还有沈尚仪绘制的写意花朵。每一张帖子都设计得独一无二,令人望之便觉得爱不舍手。
慈寿宫,王太后拿着彩笺细细瞧了许久,才将它放在另两张彩笺当中:“这孩子真是有心了。办一场春日宴已经不容易了,她偏偏还费了这么些心思。看着不过是一张帖子而已,我却越看越想好好收藏起来了。”
“日子过得安逸,才会有舞文弄墨的心思。”吴废后微微一笑,“倒教我想起当年身在闺中的时候,一旦想邀闺中好友来顽耍,也是这般在细节处费尽巧思。”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幸将婚后生活过得和闺阁时期一样精细惬意。这既取决于所嫁之人是否良人,也取决于自个儿的地位与心态。
瞧瞧她们三人罢,婚后一个比一个难熬,命运一个比一个悲惨,都是所托非人的缘故。在娘家时,谁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呢?然而,不过被婚姻磋磨了一年半载,绝大多数女子便都成了鱼眼珠子了。真期望这孩子能够一直这样幸福地过下去才好。她幸福,便意味着皇帝陛下也幸福。作为长辈,她们就算只是旁观,都已经觉得很满足了。
仁寿宫,周太皇太后依靠在引枕上,淡淡地道:“皇后愿意在宴会上多花心思,可见宫务都已经打理得很妥当了。自她接手宫务以来,也确实没闹出过甚么大事来。可真是瞧不出来,原来她竟是这般能干。”
旁边的女官笑道:“皇后娘娘这般年轻,哪有多少打理宫务的经验呢?若不是太皇太后娘娘和太后娘娘教得好,给皇后娘娘身边派了合适的女官,想来皇后娘娘也不可能如此顺利地掌控宫务。”
闻言,太皇太后神色微霁。想起皇后身边两位最得用的女官都是仁寿宫派去的,俨然已经是她的左膀右臂,不由得笑叹道:“确实是个心大的丫头,也有福气。罢了罢了,她办一场赏花宴也不容易,宫里许久不曾这般热闹了,也该松快松快才是。”
“臣听说,宫里大大小小的主子们都接到了请帖。也不知咱们仁寿宫里这些太妃会不会去。若是去了,那可真是热闹了。”女官又道。
周太皇太后笑嗔道:“她们如今都已经将皇后当成了亲孙女,哪有不去的道理?以前宫里举行各种宴会,她们不是托病不出便是只出去露露脸。而今一接到皇后的帖子,便都纷纷坐不住了。若是现下去她们宫殿里瞧,指不定她们已经开始挑衣服首饰了呢。”
她也不过是一句顽笑话而已,但仁寿宫的某几位太妃寝殿中,确实已经铺满了簇新的衣裳与首饰。满头银发的太妃们与身边的女官说说笑笑,末了无不叹道:都已经多少年没有赏过花了,接到这封帖子,忽然觉得自己年轻了数十岁。
东西五所内,期待已久的朱祐杬等兄弟几个凑在一起,笑容格外畅快:“瞧瞧,皇嫂连帖子都费了这样的心思,指不定宴会的时候还会给咱们惊喜呢。不说别的,便是能去万岁山走一走也是好的。”他们最近忙着课业,每日连宫内苑都没有空闲逛,更不用提去往别处了。
作者有话要说: 最后三天了_(:3∠)_
我看看四月的日更万字活动啥时候开始
到时候给大家预告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应该是清明节这周吧……
ps.明朝皇帝们都得上课,据资料记载,孝宗对经筵最热心,武宗最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