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劝学(一)
  盘下来的铺子厨房虽然大,不过一个挂炉要占的地方也不小。
  郑晚儿在心里估摸着,这一个厨房,应当可以建五个挂炉,再多,就显得太挤了。
  划好了五个挂炉的位置,杨家父子三人便开始干活儿,按照之前在郑来田家里看的挂炉的模样、又有郑晚儿在一旁看着,等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第一个挂炉便建好了。
  郑晚儿上前查看了一番,不住的点头:“姥爷、大舅二舅,你们这手艺真好,比我爹建的好看多了!”
  杨老爷子哈哈笑道:“那是,你姥爷我出马,一个顶俩。”
  杨大舅也道:“今儿还是手生,弄得慢了些,不过建完这一个,心里就有底儿了,剩下的估摸着明儿一天就能弄完。”
  “那也不用那么赶,”郑晚儿忙道:“反正还有好多事儿得准备呢,咱们慢慢来就是了,别累着。”
  “害,这么点儿活儿,哪能累着,种地抢收的时候可比这累多了。”杨二舅说道。
  郑晚儿知道他说的这个是实情,最重要的是,一年到头这么累,其实也攒不下多少钱。其实,要是能有别的出路,那岂不是比种田要轻松许多?
  郑晚儿深感之前杨家人对自家的帮助,而且实在欣赏杨家人的品德,他们勤劳善良,见了自家如今过得好了,也不心生妒意,从前是咋样,现在还是咋样。这样的亲人,值得她伸手帮扶一把。
  她心里早就有了个想法,先按捺在心里没说,等晚间回去,先是拉着自己爹娘商量。
  郑来田听了闺女的主意,连声道好:“我早就想说了,你瞧杨子跟小五,自从念了书,那是出口成、成……”
  杨氏白他一眼:“出口成章,你还天天跟我嘚瑟你学的那几个字,我都记下来了,你这个跟着儿子学认字儿的倒是不知道。”
  郑来田挠了挠头,也不计较妻子在闺女面前下他的面子,嘿嘿笑道:“要不我老说咱们家的几个孩子都像你呢,就是聪明!”
  拍完妻子的马屁,他又继续说刚才闺女提的事情:“这也不是啥大事儿,村长那边我去说,我看这事儿能成!等会儿吃饭的时候,你再跟你姥爷舅舅们说说,看看他们咋打算的。”
  “行!”郑晚儿见爹娘都没二话,到了晚间的时候,便把自己的想法提了出来。
  “姥爷,大舅、二舅,我今儿有个事儿想跟你们商量商量。”
  杨老爷子知道外孙女是个有成算的,听她说有事儿,也很是郑重,道:“晚儿,你尽管说,姥爷听着呢。”
  杨大舅、杨二舅兄弟俩也一脸的好奇。
  郑晚儿笑道:“年前我经文哥定亲那会儿,姥爷不是说要送经武、经涛去念书吗?现在可还有这个打算?”经武是杨大舅的小儿子,而经涛是杨二舅的儿子,两人年岁差不多一般大。
  杨老爷子不知道她提起这事儿是为何,不过还是老实说道:“想着呢,可是要真去念书,也有些难。不说束脩,这些年也攒了些银子,是出得起的——主要是,这两孩子都还小……要去念书,只能在镇上找私塾,咱们离镇上又比你们村儿远上许多,这么小的孩子,也不放心让他们自己来回的,每天里来回接送,就不太容易。”
  他说完,杨家兄弟两个也面露赞同之色。
  郑晚儿知道这说的也是实情,不过,只要杨家人有这个想法,那便简单得多,便道:“我要跟您说的正是这个事情。咱们村儿有一个张先生,是个秀才出身,学问人品都没得说,他去年的时候回来开馆教书,只要想念书的孩子过来,也不收银子,只送些自家产的东西过去就行,现如今咱们村儿也有不少的孩子在那儿念着书。
  如今村儿里又重新盖了学堂,地方可大了。我想着,要不然就让经武、经涛来咱们村儿的学堂念书。”
  杨老爷子听了这话,喜上眉梢,一会儿,又犹疑道:“这……这能行吗?”
  “咋不行?”郑来田说道:“那张先生也是个好人,人家开馆授学,可不是只收咱们村儿的娃儿。”
  杨二舅道:“可这学堂到底是你们村儿自己盖的,就怕咱们孩子过来,人家会有啥意见。”
  “二舅,你忘了,这学堂还是咱们家捐的钱盖的,”郑晚儿说道:“而且,这教书的是张先生,人家早就说明了,不管是不是本村儿的娃,只要有心念书,他一概都是收的。别家要是也有亲戚家的孩子想来念书,那也尽管来就是了。”
  不过,话虽然是这么说,不过外村的孩子要是真的来念书,要么就得每天接送,关是这个功夫,也得吓退不少人。毕竟许多人家里,还在为着生计奔波,哪里有这个功夫?
  杨老爷子听完,觉得很是可行,而且在张先生这里念书,要给的束脩可就比镇上的私塾要少太多了。
  杨大舅同杨二舅也相当高兴:“我看行!从咱们村儿来这,可是比去镇上来回一趟要方便的多了。咱们家又有骡车,每天接送一趟,也不费多少事儿。”
  郑晚儿笑道:“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二点,要是每天接送,天热的时候还行。可要是隆冬时节,那不是冻得慌?我看,就让经武跟经涛住在我们家,等休沐的时候,再过来接了家去,岂不是更好?”
  杨老太太原本听说两个小孙儿念书的事情有了着落,很是高兴,这会儿听见郑晚儿说的话,却是皱眉:“那咋行?这不是给你这添乱吗?”
  张氏也道:“就是说呢,还是让你舅舅每天里接送的好。”
  郑晚儿看了一眼她爹,郑来田马上会意,接口道:“有啥添乱的?这俩小子我看着都是懂事儿的,都跟小五差不多大,来了正好做伴儿。”
  郑杨也说道:“况且,也不是说一直就在这……张先生这里不过是启蒙,回头,要是两个弟弟学得好了,或是去镇上更好些的私塾,或是去书院,总不能一直在这边的学堂念着。就算是对念书实在不开窍,念了两年书,也算是能认字儿,回头就是想寻别的活计,也容易得多。”
  郑晚儿赞赏的看了她哥一眼,还是郑杨心里明白,不过一会儿,就知道她是怎么打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