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章意外发现
第897章 意外发现
不到二十分钟,陈若冰拿着一大包东西回来了。
在陈若冰回去那文房四宝的时候,徐风盘腿坐在石室中,闭目养神,一方面他要把自己的身心调到最佳的状态,另外一方面他也是在思考,待会到底写些什么内容呢?
其实徐风最擅长的还是用各种字体抄写《金刚经》,可是陈若冰的爷爷是一个老革命,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因此送他《金刚经》好像又有点不合适。
要么给老爷子写幅《百寿图》或者《百福图》之类?
这内容倒是应景,可是也未免俗了一点。
而且以他对老爷子的粗浅的了解,应该不会非常合他的心意的。
再说了这个《百寿图》在他魔都家里的保险柜中就有一幅,到时候让陈若冰顺道道魔都取出就是了。
至于其他的应景祝福语,那还不如《百寿图》或者《百福图》呢?
到底该写什么才好呢?
一时间,徐风不由有些犯难了。
就在徐风毫无头绪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之前陈若冰曾经对他说过的一句话,说老爷子是一个狂热的《孙子》迷,在他的书房中收藏着几百本不同版本的《孙子兵法》,而且每一个版本他都非常认真的读过,还在上面做了很多的心得体会。
既然老爷子这个喜欢《孙子兵法》那就给老人家恭恭敬敬的抄写一份孙子兵法吧,虽然不那么的应景,想来老爷子会非常喜欢的。
内容选好了,但是徐风的纠结并没有结束,此刻他纠结的是用什么字体去书写这个《孙子兵法》。要知道他真草隶篆行可是样样精通,有时候会的太多也是麻烦,会让人得选择综合症,现在徐风就是这么一个状况。
思来想去,徐风决定采用篆书。
徐风之所以采用这个篆书原因有二。
其一,这个《孙子兵法》成书时间大概在春秋时期,那时候虽然有各种字体,但是大体还是以篆书为基础。
其二,徐风在市面上见到过很多个篆书版的《孙子兵法》,虽然那些书家名头不小,但是讲真的,就那个书写水平,徐风还真是不敢恭维,与其说是书法作品,还不说是印刷品,一点个性,一点书法的神韵都没有。
真不知道他们怎么还有颜面把这样的作品送上拍卖会,有的甚至还专门印了书帖,堂而皇之的放在书店的书柜上出售。
当看到那些类似电脑印刷品作品时,徐风的心里就有了一个念头,有朝一日他创作一幅真正的篆书《孙子兵法》。
这倒不是为了打那些所谓大书家的脸,也不是为了博点虚名,他纯粹只是出于一个术法还不错的小年轻的一个的艺术自觉,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这件事就耽搁了下来。
打定主意之后,趁着陈若冰还没有上来,徐风又在心里默默的背诵《孙子兵法》的全文。
对于这个《孙子兵法》徐风是一点都不陌生,毫不夸张的说,即便没有陈清远的记忆传承他都能够倒背如流,要知道徐风曾经可是一个军人,而且还是领兵打仗的一线军官,虽然手下只有七八个人,但是作为一个军官,一个作战部队的指挥官,怎么会不熟悉《孙子兵法》这样一部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了。
当然了徐风之前背过的那个和陈清远传给自己的在个别的文字上有一些小小的出入。
对于这个徐风毫不犹豫的决定采用陈清远传给自己的那个半点。
相比较这两个版本,徐风还是比较倾向陈清远传给他的记忆中的那个版本,毕竟陈清远的那个版本,读起来更加的顺口,而且意思表达上也比目前市面流行的个兵法的内容更容易让人理解,也更符合语言逻辑。
当陈若冰回来的时候,徐风还在盘着腿,闭着眼睛,像是在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快速的回顾着《孙子兵法》的内容。
进行作品创作之前,先在脑海中过一下要书写的内容,这是徐风一直以来的一个习惯,不想有的书法家一样,拿着一张模本在那样照着写。
在徐风看来,这个作品的书写讲究的的是一气呵成,不管是一个字的还是一万个字的,但是一样的,这中间不能有所停顿,要不然这个作品的气就断了,就没有神采和气韵了。
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一遍的质量要远远好过后面重新誊写的,即便是第一遍有些字的结体有些瑕疵,某些局部有些涂改,从整体的质量上来说,从作品的气韵上来说都要远远好于其后的即便。
究其根本原因,那就是他们在进行第一遍创作的时候,是有感而发,蕴藏着极其丰富分情感的,而且整个书写过程也是一气呵成,没有停留,即便是当间有所涂改,这中间的那口气还是在的,并没有断,可是后面重新誊写的就不一样了,他们不在随心而为,不在有感而发,而是有些刻意了,从而使得每一个字虽然看起来更加的美观,更加符合法度,可是整体的观感上却较之前差老鼻子了。
当陈若冰看到徐风在那里闭目养神的时候,她立马就知道他是在干什么,所以也就没有叫醒了,而是轻轻的把文房四宝摆放在不远处的石桌上,然后静坐在一边,静候徐风。
当然了,徐风并没有让陈若冰等多久,大概十几分钟之后,徐风睁开眼睛然后来到石桌旁。
滴水。
磨墨。
一切都有条不稳。
这倒不是陈若冰懒惰不事先给徐风磨好墨,而是陈若冰非常清楚徐风的习惯,每当徐风进行书法创作的时候,徐风都是自己进行磨墨的,从不假借他人之手,在徐风看来这个磨墨也是书法创作的一个环节。毕竟一副好的书法作品,对于这个墨色、浓淡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的,差一点都不行,这普通人也许看不出来,但是对于那些大家来说,一看便知。
同时整个磨墨过程,也是一个酝酿和构思的过程,因此徐风格外的珍惜,从不假借他人之手。
磨好了墨,徐风提笔掭墨然后不假思索的在纸上笔走龙蛇,进行快速的书写着。
虽然徐风这次的字体选择的是篆书,而且还是大篆,但是这速度却是非常的块,一点都不亚于草书。
随着徐风的点点刷刷一个个优美的文字的跃然纸上。
不过陈若冰的注意力并不在这些文字上,而是在徐风的笔端。
在陈若冰看来,自己的爱人手上的这支笔在白纸上跳跃游走,充满了美感,一点都不亚于一个优秀舞者在表演,看得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其实,心旷神怡的不止陈若冰一个人,正在全身心投入的徐风也是一样。
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徐风终于将《孙子十三篇》全部写完了。
这一次徐风不但发现自己没有丝毫的疲劳相反的还十分的神清气爽,这不由让徐风感到有些意,更让徐风感到意外的是,经过刚才一个多小时的书写,他那原本非常的脆弱的经络竟然变得强劲起来了。
这是怎么回事?
徐风的心里充满了讶异。
不到二十分钟,陈若冰拿着一大包东西回来了。
在陈若冰回去那文房四宝的时候,徐风盘腿坐在石室中,闭目养神,一方面他要把自己的身心调到最佳的状态,另外一方面他也是在思考,待会到底写些什么内容呢?
其实徐风最擅长的还是用各种字体抄写《金刚经》,可是陈若冰的爷爷是一个老革命,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因此送他《金刚经》好像又有点不合适。
要么给老爷子写幅《百寿图》或者《百福图》之类?
这内容倒是应景,可是也未免俗了一点。
而且以他对老爷子的粗浅的了解,应该不会非常合他的心意的。
再说了这个《百寿图》在他魔都家里的保险柜中就有一幅,到时候让陈若冰顺道道魔都取出就是了。
至于其他的应景祝福语,那还不如《百寿图》或者《百福图》呢?
到底该写什么才好呢?
一时间,徐风不由有些犯难了。
就在徐风毫无头绪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之前陈若冰曾经对他说过的一句话,说老爷子是一个狂热的《孙子》迷,在他的书房中收藏着几百本不同版本的《孙子兵法》,而且每一个版本他都非常认真的读过,还在上面做了很多的心得体会。
既然老爷子这个喜欢《孙子兵法》那就给老人家恭恭敬敬的抄写一份孙子兵法吧,虽然不那么的应景,想来老爷子会非常喜欢的。
内容选好了,但是徐风的纠结并没有结束,此刻他纠结的是用什么字体去书写这个《孙子兵法》。要知道他真草隶篆行可是样样精通,有时候会的太多也是麻烦,会让人得选择综合症,现在徐风就是这么一个状况。
思来想去,徐风决定采用篆书。
徐风之所以采用这个篆书原因有二。
其一,这个《孙子兵法》成书时间大概在春秋时期,那时候虽然有各种字体,但是大体还是以篆书为基础。
其二,徐风在市面上见到过很多个篆书版的《孙子兵法》,虽然那些书家名头不小,但是讲真的,就那个书写水平,徐风还真是不敢恭维,与其说是书法作品,还不说是印刷品,一点个性,一点书法的神韵都没有。
真不知道他们怎么还有颜面把这样的作品送上拍卖会,有的甚至还专门印了书帖,堂而皇之的放在书店的书柜上出售。
当看到那些类似电脑印刷品作品时,徐风的心里就有了一个念头,有朝一日他创作一幅真正的篆书《孙子兵法》。
这倒不是为了打那些所谓大书家的脸,也不是为了博点虚名,他纯粹只是出于一个术法还不错的小年轻的一个的艺术自觉,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这件事就耽搁了下来。
打定主意之后,趁着陈若冰还没有上来,徐风又在心里默默的背诵《孙子兵法》的全文。
对于这个《孙子兵法》徐风是一点都不陌生,毫不夸张的说,即便没有陈清远的记忆传承他都能够倒背如流,要知道徐风曾经可是一个军人,而且还是领兵打仗的一线军官,虽然手下只有七八个人,但是作为一个军官,一个作战部队的指挥官,怎么会不熟悉《孙子兵法》这样一部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了。
当然了徐风之前背过的那个和陈清远传给自己的在个别的文字上有一些小小的出入。
对于这个徐风毫不犹豫的决定采用陈清远传给自己的那个半点。
相比较这两个版本,徐风还是比较倾向陈清远传给他的记忆中的那个版本,毕竟陈清远的那个版本,读起来更加的顺口,而且意思表达上也比目前市面流行的个兵法的内容更容易让人理解,也更符合语言逻辑。
当陈若冰回来的时候,徐风还在盘着腿,闭着眼睛,像是在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快速的回顾着《孙子兵法》的内容。
进行作品创作之前,先在脑海中过一下要书写的内容,这是徐风一直以来的一个习惯,不想有的书法家一样,拿着一张模本在那样照着写。
在徐风看来,这个作品的书写讲究的的是一气呵成,不管是一个字的还是一万个字的,但是一样的,这中间不能有所停顿,要不然这个作品的气就断了,就没有神采和气韵了。
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一遍的质量要远远好过后面重新誊写的,即便是第一遍有些字的结体有些瑕疵,某些局部有些涂改,从整体的质量上来说,从作品的气韵上来说都要远远好于其后的即便。
究其根本原因,那就是他们在进行第一遍创作的时候,是有感而发,蕴藏着极其丰富分情感的,而且整个书写过程也是一气呵成,没有停留,即便是当间有所涂改,这中间的那口气还是在的,并没有断,可是后面重新誊写的就不一样了,他们不在随心而为,不在有感而发,而是有些刻意了,从而使得每一个字虽然看起来更加的美观,更加符合法度,可是整体的观感上却较之前差老鼻子了。
当陈若冰看到徐风在那里闭目养神的时候,她立马就知道他是在干什么,所以也就没有叫醒了,而是轻轻的把文房四宝摆放在不远处的石桌上,然后静坐在一边,静候徐风。
当然了,徐风并没有让陈若冰等多久,大概十几分钟之后,徐风睁开眼睛然后来到石桌旁。
滴水。
磨墨。
一切都有条不稳。
这倒不是陈若冰懒惰不事先给徐风磨好墨,而是陈若冰非常清楚徐风的习惯,每当徐风进行书法创作的时候,徐风都是自己进行磨墨的,从不假借他人之手,在徐风看来这个磨墨也是书法创作的一个环节。毕竟一副好的书法作品,对于这个墨色、浓淡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的,差一点都不行,这普通人也许看不出来,但是对于那些大家来说,一看便知。
同时整个磨墨过程,也是一个酝酿和构思的过程,因此徐风格外的珍惜,从不假借他人之手。
磨好了墨,徐风提笔掭墨然后不假思索的在纸上笔走龙蛇,进行快速的书写着。
虽然徐风这次的字体选择的是篆书,而且还是大篆,但是这速度却是非常的块,一点都不亚于草书。
随着徐风的点点刷刷一个个优美的文字的跃然纸上。
不过陈若冰的注意力并不在这些文字上,而是在徐风的笔端。
在陈若冰看来,自己的爱人手上的这支笔在白纸上跳跃游走,充满了美感,一点都不亚于一个优秀舞者在表演,看得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其实,心旷神怡的不止陈若冰一个人,正在全身心投入的徐风也是一样。
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徐风终于将《孙子十三篇》全部写完了。
这一次徐风不但发现自己没有丝毫的疲劳相反的还十分的神清气爽,这不由让徐风感到有些意,更让徐风感到意外的是,经过刚才一个多小时的书写,他那原本非常的脆弱的经络竟然变得强劲起来了。
这是怎么回事?
徐风的心里充满了讶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