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节
  永历帝得知消息,立刻削去孙可望秦王号,命李定国、刘文秀迎敌,双方对峙于曲靖的交水。
  李定国虽然通过收编孙可望一部分投降过来的队伍,加上刘文秀队伍,力量大大加强,但与孙可望来比,众寡仍然悬殊。因此,李定国认为此仗不可硬拼,只能计取。他召集众将商量。
  刘文秀认为孙可望出兵,虽以“清君侧”为名,实则师出无名!其势虽众,但众将士必多异心不能死战。
  李定国听取了刘文秀的意见,并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派兵潜入孙可望的队伍,将孙可望僭逼帝位,乱杀忠臣之真相告知对方,以达到分化瓦解的目的。
  孙可望亦知己军虽众,但敬重李定国的将士不少,此仗宜早打。于是,命军进攻。
  双方交战之初,孙可望部下比较卖力,但后来,便越来越怠慢。孙可望得知是李定国派人策反之后,便杀了怠慢的将士,以逼将士进攻。
  孙可望的部将马世忠、马惟兴、马宝、冯双礼等人本已对孙可望发动的这次反明之战不满,加之白文选在其中周旋,并道明事实真相,使他们明白错在孙可望。
  这些部将都与李定国暗通,约定时间在阵前倒戈。
  只有孙可望一人蒙在鼓里,仍然发出进攻命令。恰到两军交锋之时,马进忠等人突然倒戈相向。
  孙可望见了,大吃一惊,知道大事不好,立即骑马向东逃命。
  于是,孙可望的“清君侧”之举大败。
  孙可望逃出之后,便投靠了清朝,并将大西军的军事秘密全部告知清朝。顺治皇帝便封他为王爵。后来,在猎狩之时,又以错射为名将他射死。
  人问顺治帝,“孙可望有功于大清,为何射杀他?”
  顺治帝说:“此等小人,既能反明,便会反清,留他何用?”
  第七章 永历之竭
  一、吴三桂智破石壶关
  大清朝本来害怕勇猛的大西军,再加上大西军盘踞的云贵一带地形复杂,所以,大清政府虽然对大西军痛恨入骨,但鉴于这些原因,大清政府不得不克制自己,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现在大西军内讧,实力消耗极大,孙可望投降清朝后,又将大西军的全部军事秘密告诉清朝,甚至连云南的地理详图也作了邀赏的礼品献给了清朝。
  所以,清朝政府觉得消灭永历政府的时机到了。
  一六五八年,顺治下旨,令各路清军齐向贵州进攻。
  中路军以靖寇大将军罗托和洪承畴为首,从湖南向西推进;
  西路军以平西王吴三桂和定西将军李国翰为首,从四川向南推进。
  东路军以征南大将军卓布泰为首,从广西向北推进,这三路兵马统一由信郡王多尼指挥。
  吴三桂接到圣旨后,立刻召集众将商量。吴三桂将形势与圣旨都告诉众人,问他们怎么办?
  方献廷说:“南明经此内讧,实力必将衰竭,我若不破之,别人亦必破之。倒不如抢先一步,建立奇功异勋,到时再作打算!”
  胡守亮说:“我担心我们若灭南明,必失民心于天下,将来行事必然艰难!”
  杨珅说:“而我们如不遵旨,必令皇上生疑!”
  吴三桂沉吟着:不遵旨行事必失先机,遵旨行事必得骂名。衡量其中利弊,与其失去先机,倒不如留下骂名!一切都得看是否有发展。吴三桂毅然决定:“即日出发!”
  吴三桂之所以决定得如此坚决,是因为他心中另有一层原因。他看到南明虽弱少,但盘踞于此,清朝却迟迟不敢进攻,为什么呢?是因为云贵之地易守不易攻,他心想:若得此地盘踞,将来起事必成。
  吴三桂即日率兵从汉中出发,途经保宁、顺庆,到达合州。
  孙可望虽然失败投清,但大西军仍有孙可望的残部不时骚乱,因此,清兵虽然已是大兵压境,但李定国却不得不退留在滇西永昌,弹压孙可望的残部叛乱。
  守在合州的明兵还没从内乱的噩梦中醒来,便发现吴三桂所率的清兵已到跟前,来不及反抗,便纷纷缴械了。
  吴三桂不战而胜,得到江中战舰无数,还有不少降兵。
  吴三桂率兵继续向南挺进。
  一日,吴三桂率兵到达石壶关。石壶关处于深山峡谷之中,山势险峻,山高入云,树林茂密,山谷之中可藏雄兵百万而不见其首尾。从西向南,只有数处隘口可通。
  三桂见之,倒抽一口凉气,若有明廷陈兵于处,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威。然而,他环视数遍,并不见旌旗官兵,心中叹气说:“我素闻李定国会用兵,怎么不陈兵于此?若让重兵把持于此,他可无忧也!”于是,他命令继续南进。
  突然,队伍前面发出一阵求救之声。吴三桂抬头一看,只见自己队伍中的几个兵卒因为中箭而栽入了峡谷之中,久久没有听到落地之声,只有兵卒凄厉的叫声在山谷之中回荡着,令人毛骨悚然!吴三桂仔细搜索峡谷四周,却不见箭发何处。
  吴三桂心里便焦虑起来:看来我低估了李定国!可我们的队伍如何过去呢?若要硬冲,只能徒损兵力!想到此处,吴三桂急令:队伍停止前进!然后依次向后撤出峡谷。
  原来,李定国看准这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必经之路!李定国虽然见此处是天然关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利,但他还是派得力之将刘正国、杨武驻守在此!在李定国看来,其余清兵不足忧虑,只有吴三桂令人胆寒。自己虽未与之交战,但从李自成败于他手便知他是自己的对头!所以,李定国虽对其他清兵疏于防患,却在此处进行了一番精心布置。
  队伍受阻,无法南进,吴三桂心中焦急,又召集众将商量。
  胡守亮说:“此关地势险峻,易守不易攻,所以,我认为只宜巧取,不宜硬攻!”
  吴三桂说:“我在明处,彼在暗处,彼能射我之头颅,我却不知其箭发何处!如何巧取!”
  胡守亮说:“我有一计,不知行与不行!”
  吴三桂说:“你且先说来听听!”
  胡守亮说:“明兵是躲藏在树林之中,我们只要放火烧之,立刻便将其裸露于外,我军然后攻之。”
  方献廷说:“此计不行!一是因为我军也驻扎在其中,若烧山,我军亦无藏身之处;二是此山庞大,山深林密,若烧之,时日太久,而我军又不能耽搁太久!”
  吴三桂自言自语地说:“进攻不行,烧山也不行,如何过关?”之后,他突然问:“能否用炮火袭击?”
  方献廷想了想说:“用炮火攻击,亦非上策!”
  吴三桂问:“为何?”
  方献廷说:“此谷狭窄,若用炮火攻击,恐引起山崩,山石滚落下来,我军亦无处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