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举 第188节
  众人哄堂大笑,惟有白衣少将王守仁有些惆怅——
  他的故事线是谁写的?李贤弟是怎么监修的?怎么就把明军侦知敌情的缘故画成了他操纵草虫探来的?
  就不能把他写成个掐指一算就什么都知道的高士么?
  锦衣卫前代的作者们让锦衣卫施美人计,后辈作者就叫他这御史做杂耍艺人,这写法真是一脉相承!
  他不知自己无意间摸到了真相,锦衣卫这些人设都是崔主编一个人搞的,还以为是自家父亲和同僚们带坏了后辈,深刻地替长辈们反省了半宿。
  而在不远处的榆林卫,刘家和当地其他镇守将官的子弟们看完了新出的连环画,回顾起前面写边军的部分,都在羡慕着书中王御史的技能。
  能驯飞虫啊!
  他们驯个鹰、驯个鹞子都那么费劲,人家御史就不一样了,连细小的草虫都能驯得通人性!
  不愧是父子双状元的大才子,他们这群武人比不了,比不了!
  ……要不下回再闹蝗灾,他们再带人挖卵挖蝻蝗回来,也留下几只有力的训训,别都拿去吃了、卖了?
  而在离京更近的居庸关外,身着碧色千户服的王大公子正给手下的营兵指点江山:“本官这身绿衣,和锦衣卫千户的服色有半点儿不同么?咱们蓟镇的镇抚不也是镇抚?再上头的指挥大人、坐营的老伯爷,哪点儿比陕西的差了?!锦衣卫能上连环画,陕西御史能上连环画,咱们府军前卫也能!”
  他手下的营兵们都习惯了千户大人出风头的毛病,也配合着高呼起来。
  王项祯越发得意,挥着鞭尺说:“他们陕西打了一场出色的大仗,就给人画进连环画儿里,还印了张彩图满大明显耀,咱们在居庸关要是也能打出这么场仗,叫朝廷、百姓们夸耀的不就是咱们了吗!”
  安顺伯远远看着他给营兵们讲话,含笑跟新上任的巡抚北直隶御史萧柯说:“这个王项祯打年轻时就这么跳脱,京里时兴什么就学什么。去年就是他撺掇人学什么诸葛亮筑长城、又学水泊梁山挖泥塘种水稻,养螃蟹、鲫鱼……闹得大伙儿吃河鲜都吃伤了,今年倒又换了。”
  萧柯笑道:“伯爷过谦了,伯爷将蓟镇守得风雨不透,还把边关盐碱地经营成良田,蓟辽两镇都能靠军屯输送粮食,我们朝中听闻得,都十分佩服。”
  其实王项祯这种用连环画激励将士用命的说法并不算太胡闹,毕竟连他听着也有几分触动:“这位小王将军说的话当真能激励人心。其实下官与陕西王御史也是同年、同科的庶吉士,散馆后便入了都察院,心里也想像他那样立功报国……”
  上个宣传画儿什么的。
  可惜他虽然也年轻,能走得马、开得弓,却比不过王小状元能抡刀上阵的本事,更不可能亲自带兵打赢套贼。
  萧御史在长袖内握了握拳,感受到手上传来的力道,不禁有些惭愧。
  不远处的王千户还在充满激情地说:“我与王御史当初都曾给国舅爷当过武教师,并把子练过武!我也认得居安斋少东小崔兄弟!王御史打了场胜仗,就能在他们居安斋,咱们打了,我也能给小崔兄弟写信,叫他往书里添上咱们蓟镇大军的英姿!”
  不管王千户这段讲话激励了多少雄兵,反正萧御史是深受激励,没事跟着王千户学起了骑射,还冒着寒风带人往关外修了条夯得结结实实的水泥砂浆路。
  有一条平坦的路,好往前线拉朝廷新送来的弗朗机炮。
  朝廷仿制弗朗机船炮造出来的铜炮。小的有百五十斤,大的重达千余斤,一架配五个子铳,得要用铁箍了轮子的大车才拖得动。寻常土路走不了这样重的炮车,边军就修了平坦的水泥路,用几头大骡子拉车运送,就能和平常行军一样,日行数十里。
  连同弗朗机炮一同运道前线的还有神机营炮兵和精熟计算的内侍。
  九边重镇,都从京里运来了这样的炮车,发来了擅长枪炮的将士。
  有高筑的瞭望台、有望远镜望观察敌情,有能打到百丈外的重炮辅佐,明军的战力顿时更上一阶。之后鞑靼几次挥师南下掳掠,在边城外经受了比以往更猛烈的抗激,几次受挫,伤亡惨猎。
  小王子亲率大军攻城不果,却在炮火下损失了数百亲卫精英,不得不辗转东去,转而袭掠顺天、永平。然而强攻古北口一带时,却又遭到了千斤重炮伏击,鞑靼精兵损伤过千数,小王子身边诸子、亲贵亦有伤亡。
  明军追入草原腹地十数里,擒获小王子三子巴尔速勃罗、部将脱火赤,满载着马匹、牛羊而归。
  这一场大胜震惊中外,相比起来,纵横河套的火筛部被逼退三十里的消息都不那么显眼了。
  《塞上风云》的几位作者们听到战报,急急忙忙地到崔家聚会,问崔主编要不要再改一回稿子,把这场大胜也加进去。
  这些年轻作者赶稿的态度特别好,崔燮手里已攒了超过印刷进度三数万字的稿子,草稿图也打了不少,要改动会有些麻烦。而且若再加进这场大胜,显得大明、不,大唐实力太强,后面锦衣卫舍生忘死搜寻地图的故事就有些不自然了……
  他斟酌了一阵,摇摇头道:“先不改,等到最后诸军汇战时,再把这段加上去。若能等到那些将军们回朝,还能画下他们的真容添进书里,叫世人都知道他们是英雄。”
  作者们如今大多忙着写圣旨、拨贺表、算军备帐目,也挪不出太多工夫写稿,闻言就都松了口气。
  然而崔主编念头微转,一句话又把他们的心都吊到了半空:“要是你们急着想写,也不非得把这场大战添进锦衣卫里,可以另开一部边塞风云录、大漠战神、塞外奇军什么的嘛。”
  不,我们不急,我们拖到明年再写都不急!
  可惜作者的心音传不到主编耳中,崔主编竟认真考虑起了再开一本新书的可行性,还问作者们该怎么做这套书好:是像锦衣卫这样长篇连载,还是像少年锦衣卫那样,有一场大胜就出一个单行本?
  与他来往时间最长,写稿经验最丰富的祝枝山毅然站了出来,提出了一个崔主编肯定会喜欢的建议:“我与伯虎在江南还有一位好友文征明,是前温州知府文大人之子,也是诗书画三绝的人物,若得他来写书,他连画画儿都能兼了!”
  那这本连环画能流传到后世的话,一本拍卖就得上亿了吧?崔燮眼前晃过一大把人民币,顿时晃得头脑发昏,重重点头。
  唉……要不是锦衣卫、每日农经系列的画风已经定型了,改画风怕读者不接受,他早就想用唐伯虎当画手了。
  他灼烈的目光望向唐寅,唬得这位风流才子也立刻向老友学习,推荐了另一位新人:“我们吴县还有一位少年才子徐祯卿,诗文绝佳,不弱于我,当可写这文章!”
  有这两位开头,李梦阳、边贡、王九思也不客气地推荐了新科状元康海、庶吉士王廷相与另外一位才子何景明。
  这仨人虽不能画,但文笔雄健豪迈,足可以写好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事。更好的是,王廷相是庶吉士,五天有一休沐,这科的状元康海也还正跟着梁学士读书,没正经事做,他们有的是工夫赶稿!
  嗯……可以叫康海他们先拟大纲,文、徐二人进京后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兼职供稿嘛。
  崔燮脸上露出和蔼的微笑,起身向作者们深施一礼:“此事就托付诸位了。”
  作者们也都松了口气,笑吟吟地答礼:“师兄/崔前辈/学士不必客气,我们也盼着这场战事能早日成书,传至全国,叫下面百姓们分享大胜之喜。”
  既然不是用他们写,他们也盼着能找几个才子,又快又好的把这场大胜写出来啊。
  众人连饭都顾不得吃,回去拉人的拉人、写信的写信,恨不得立刻就把那些才子们都绑到崔家来编新书。
  他们走后不久,两位国舅也期期艾艾地找上了崔先生,掏出一份字迹歪歪扭扭,不知是鸡血还是狗血写的血书,凛然道:“我们兄弟要到塞外为国征战,请先生支持!”
  这俩熊孩子又改主意了?前些日子不是在家里玩儿命学外语,非要出洋考察兵备,回来带着弗朗机炮顺道把日本打了吗?
  两位国舅悲痛地说,他们实在是学不会外语了。
  他们俩一开始辛辛苦苦地学专教士编的外语书,背公式、算三角形题目,算得他们年纪轻轻都要生白发了,就是做不对啊!而且他们是后来才知道,义大利人平常不说这些写书的拉丁语,还有个义大利语!他们这么多题目都白做了!
  他们不学拉丁语,想学义大利语吧,那些传教士又给朝廷拉去修炮了,他们两个外戚又能跟谁学去?好容易找了个葡萄牙水手来教他们,以为学会了能去买弗朗机炮吧,前两天又听宫里传出来那些教士们的话,说那葡萄牙在欧罗巴算是个边蛮小国,用的炮火落后,要买好的还得去西班牙……
  他们苦学了一年多,竟都白学了!
  张鹤龄、张延龄悲从中来,拉着老师的袖子抹眼泪儿。
  崔老师拿着血书,摸着弟子的头,头一次这么怜惜两个学渣弟子。
  不就是学了的东西用不上,要用的东西都没学吗?不要紧,崔老师也经历过这事……老师上辈子可是从上幼儿园就开始学儿童英语,穿到明朝之后还不都没用了,老老实实地从头学古汉语、古代文学文献学?
  作者有话要说: 历史不好,史料部分有太多错的了,大家就当没看见好吗?
  昨天想出了两种崔美人掉马的方法,写着写着就写出了第三种
  第296章
  两位国舅赶在这时候要去北方, 倒还真不是为了蹭蓟镇的战功, 而是因为下西洋的船队近日就要开拔了。
  如今朝廷工匠筑铜炮已筑出了经验,不再需要传教士们盯着;兵部凑齐了出洋的海船和船炮;礼部、都察院、锦衣卫各处也都选出了能流利听说外语的人材……
  阁臣与六部堂官廷议已定, 要乘着近日天气和暖, 风向、海流合适, 叫这些人与广东、福建二布政司精心挑选的可靠海商一道下西洋。
  顶多一两个月内船队就要走,他们兄弟是要命也学不会外语了, 只能退而求其次, 去塞外打仗。
  可是不知为什么,去边疆分明比出洋还安全, 家里人就是不答应。他们已经跟爹妈面前又跪又求又绝食了, 亲爹居然一点儿不心疼!跟当初那个替他们求教材、寻水手, 支持他们学外语的爹俨然不是一个爹了!
  崔老师听完始末,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张国丈当初定也不是真想让他们下西洋,不过是太了解儿子们的学渣本质,知道叫他们学两天外语, 他们自己就会知难而退了。可去北方打仗又不要懂外语, 这俩孩子还学过点儿武艺、兵法, 没有能难住他们的地方,爹妈没办法,只能拼着被儿子埋怨也要硬管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
  但也不能总把俩国舅圈在家里,万一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干正事的希望,破罐儿破摔,又走回纨绔外戚的老路呢?
  崔老师为了大明江山操碎了心, 思来想去,决定先看看这两个弟子的武艺如何。
  也不用拿刀拿枪,他就徒手试了试两个弟子的力气和拳术。结果证明,张家人的武学天份都点在了养生上,打起来套路好看,但力道不足,叫老师一拿一推,底下再加个扫膛腿,轻轻松松地就都收拾了。
  张鹤龄悲凉地看着弟弟,张延龄更加年轻气盛,不死心地说:“我们兄弟这两天是绝食饿的没力气,不算,老师容我们吃顿饱饭再打一回。”
  崔先生毫不留情地揭穿他们:“你们真绝食了几天,还能有这么红润的面色、这么利落的动作?这绝食法儿就只好哄哄慈母,连张兄都没哄过去,就别在我面前提了。”
  两兄弟羞臊不已,后悔没真绝几天食再来了。
  不过崔老师试他们的武艺,也不光是为了打击人,而是认真考虑让他们以什么身份去边关。肯定不能让他们提枪冲阵,不能让他们上城头冒险,更不能叫他们在军中指手画脚添乱……
  就只有那一条路可走了。
  崔燮把两个弟子扶起来,血书也团巴团巴扔到地下,严肃地说:“凭你们俩这点儿武艺,肯定是带不了兵、打不了仗了。但若只是去边关增些见识,我倒有一个法子——你们若肯答应,我就替你们上表。”
  张家兄弟刚叫他打击得稀碎的心立马儿又粘回来了,瞪着两双大眼问道:“先生有什么法子?我们都答应!哪怕只去当个小兵也行!”
  最好是炮兵,他们还画了好多三角,自己偷着算那炮怎么打能打得准呢。
  崔燮不管他们做的什么梦,只说:“我能劝你家里送你们去边关,不过依你们现在的身手,去到那里也打不了仗,索性还是先以观战为主,见见世面,记些经验回来。前两天古北口大捷的消息你们听了吧?王项祯王将军就在那边儿,你们可愿意去他那里做个……”
  战地记者?慰问团?文艺兵?哪个说法更准确些?
  两位国舅眼冒火光,激动地说:“我们愿意!弟子们这就回去跟父亲说,我们是奉先生之命出关的,父亲肯定不会拦我们!”
  崔燮抬手拍了拍他们,把俩人又拍回了椅子里,命人拿上文房四宝来,当场给张国丈写了封信,建议他放儿子们到边关慰问。
  边关大胜,朝廷正好也要送羊酒去劳军,叫两位国舅跟着军队跑一趟,看看边关的真实情况,就当满足他们的英雄梦。这样走有大队人马护着,也不会有什么危险,不然这俩熊孩子哪天偷跑去了边关,家长们找都没地方找去。
  他们外甥正德皇帝以后就常干这事,这俩舅舅也不能不防!
  况且两位国舅是《少年锦衣卫》的主角,也是当朝名人——别人不敢说,王大公子可是最爱看连环画儿的。叫张家兄弟穿着书里的衣裳去慰问,就跟大明星下基层一样,对他这位战斗英雄肯定有鼓励效果。
  崔燮给张国丈写了信,备述利害,拿火漆来封了口,交给家人送去张府。
  两位国舅看着人出去,都长舒了口气,喜孜孜地说:“还是先生疼我们,我们从边关回来,定然带几个鞑贼人头来回报先生!”
  崔老师含笑摇头:“人头就不必了,你们这身板儿一时还上不得阵,我另有事要你们帮忙。这回古北口大捷,为师想攒一部书传扬将士们的英雄事绩,可我身在京里,不知道边关真正的战况,需要你们从英雄们口中问得,你们做得来做不来这件事?”
  这不就是……又要写游记?
  两位国舅也是写着各种观察报告、日记、周记长起来的,登时透过现象看出了本质,脸上顿时露出抗拒神色。
  崔老师皱了皱眉,给他们讲文章辨体:“怎么叫游记呢?这是纪实文学,纪录世间大事、民生百态的文章!你们两人从边关记回来真实战况,叫才子编写成书,书封上不也得印上你们俩的名字?这是你们的文章还不出色,将来写得好了,也取个号,叫人称一声先生、老师,岂不更有光彩?”
  嗯……好像也是这么个道理?
  张大国舅仔细想了想,又觉着不对,打起精神问道:“这么说,我们出关等于就是跟着朝廷劳军的队伍转一圈,再写几篇边关战报回来?这不是派个师爷都能干么?”
  崔燮将眉一挑,正色教训道:“你们去边关难道是为了玩儿去?你们是为圣上、为朝廷去的!到了边关不许胡闹,谨记着自己的身份,要叫英雄们知道圣上恩泽,知道朝廷百姓们都记着他们的功劳!”
  他给弟子们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留他们吃了晚饭,又承诺要写奏表支持他们出关慰问,把两人平平顺顺地送走了。
  张家兄弟来时是抱着血书来的,回去时拿上了比血书更惨烈的采访计划,一步一拖地回了国公府。
  崔先生同意替他们上表,父亲回去之后也答应了让他们随军,可是他们俩怎么就找不回之前那种亟盼着出关的心情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