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节
杨知文摸着胡子,竟然不等周颐上前,自己乐呵呵的走上去,“周学士可是在等老夫?”
“正是,杨大人,昨日宴会上您能出言相助,下官不胜感激,略备薄酒,想感谢杨大人。”周颐忙拱拱手,不管怎样,杨知文能在那样的情况下说出那一番话,他得领情。
杨知文闻言笑眯了眼睛,挥挥手;“哎,老夫也没帮上什么忙,怎当得起周学士的感谢。”
周颐却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管有没有帮上忙,您的心意我却是要领的。”
杨知文便笑笑:“既如此,那老夫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周学士,请吧。”
“杨大人,请。”
二人进了太白楼的雅间。
谈话自然是从山啊水啊的开始,好一会儿后才进入正题,杨知文摸着胡子,“周学士昨日的表现着实让人叹服,老夫也是佩服的紧。”
周颐微微一笑:“不过也是被逼罢了,当时的情况下官自然只有硬着头皮上。不然,难道真的让皇上食言吗。”
杨知文点头:“周学士忠君爱国,令人敬佩。”
周颐摇摇头:“杨大人如此夸奖下官,下官实在汗颜不已,说起忠君爱国,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谁也不在下官之下。说实话,在此之前下官对大越的官场是有些失望的,觉得所有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直到昨天,下官才发现是自己见识浅薄了,在面对外敌的时候,我大越的官员表现的一致对外实在让下官感动。特别是杨大人您,更是让下官佩服不已。”
周颐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说道:“但对内的时候,我大越却总是内讧不断,杨大人,不是下官狂妄,实在是眼见大越日渐衰败,而诸公却还在不顾后果的兼并土地,倾巢之下无卵覆,下官实在痛心啊!”
杨知文有些吃惊周颐竟然会对他说这么深的话,难道真是打算对他推心置腹了?他摇摇头,这情况他又岂会不知道,但逐利本就是人的天性,而且在只要有条件大家都使劲兼并土地的大情况下,即便有人想停只怕也停不住。
杨知文叹了口气,“周学士能对老夫说这些,老夫着实触动不已,但土地兼并是历朝历代都有的事,靠你我又哪里能扭转的过来。”
周颐替杨知文斟了杯酒,点点头:“杨大人所言实为真知灼见,下官之前的确想得太理所当然了,所以才会向皇上建议开商贸。”
杨知文摸着胡子的手一用力,看似不在意实则慎重的看着周颐:“哦,周学士有把握开商贸当真就能解决大越现在的困境?”
周颐又摇摇头:“杨大人,下官也只是勉力一试,至于结果如何,只有做了才知道。今日下官找杨大人,一是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二也是向杨大人袒露下官心中所想,下官知道,往日下官不懂事,冒犯了杨大人,还请杨大人看在下官见识浅薄的份上,不要和下官一般见识,开商贸,重商业实在不是一件小事,往后还请杨大人看在下官对大越一片赤诚的份上,稍微支持下官一下。”
这就是要罢手言和的意思了,周颐现在开商贸,又要负责监造火铳,事情多的忙不过来,若是这时候有人在背后放冷枪,只怕会防不胜防,所以借此机会,他想和杨知文达成和解。他们之间本就没什么大仇恨,不管杨知文做宰辅如何,就冲着昨天那样的情况,杨知文还肯为他争取,就至少说明杨知文不只是一个片面的好人或坏人能形容的。
现在这样的情况,能少一个敌人,对周颐来说,是最好不过。
杨知文乐呵呵的看着周颐,心里却在猜疑周颐说的真假。
见周颐一片真诚的样子,杨知文终于说道:“周学士自谦了,你是官场上的后起之秀,老夫从很早之前就对周学士佩服的紧,有句话周学士说的不错,倾巢之下无卵覆,要是大越覆灭了,咱们又该何去何从呢,所以,老夫衷心的祝愿周学士的政令能成功,带给我大越新气象。”
周颐便举起酒杯,“谢杨大人理解,下官敬杨大人一杯。”
两只酒杯碰在一起,发出叮的一声响。
周颐和杨知文相携去酒楼的消息很快就摆在邢景的案头。
“周颐为什么会请杨知文喝酒,难道他们之间有什么猫腻不成?”邢景皱着眉思索。若是周颐和杨知文搅合在了一起,那对他就是大大的不利了。
没想到昨天杨老鬼那番话还真还得了周颐的感激。
邢景揉了揉额头,但愿周颐只是单纯的感激杨知文,并没有站队的意思吧。
皇帝的寿诞一过,周颐便将所有的使者聚在一室,进行公开的谈判,商量开边贸的事宜。
这事在这些蛮族的心中,实在觉得没啥可谈的,开边贸不就是允许两边商人互相来往,准许在对方的地盘上卖买东西嘛,只要大越这边同意了,他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反正也是他们渴求大越的东西。
可直到周颐将那一沓厚厚的契约放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原来事情并不是想的那么简单啊。
众人打开一看,能到大越做使者的至少说明这些人的大越语言还算不错,可是看着契约书上的那些条文,单个字他们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咋就理解不了是什么意思呢。
周颐便一一的解释起来,反正对甲乙双方的约束都一样,这些人一听,这些条款虽然约束了他们,规定的很多,但与对应的大越也受到同样的约束,这看起来好像没吃什么亏啊。而且他们也是头一次知道,原来互开个商贸,还需要考虑这么多东西呢!
要不当场签了?还是带回去给国王(可汗)看了再说?
周颐看着众位使者脸上的迷茫神色,道:“契约上的条款大家都亲眼所见,对互贸的双方都很公平,只是因为我大越想最大范围的规整互贸,所以条款看起来有些多而已,我大越开互贸是想表现我们的诚意,大家互通有无,愿和平永驻。签不签全在你们,不过本官要提醒各位来使的是,这次开互贸是我大越斟酌再三才决定下来的事情,若这次各位拒绝了,那下次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大家好好考虑一下吧,这契约大家也可以自己回去研究研究,若觉得有需要修改或补充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商量。三日后,正式举行签约会,告辞。”周颐冲着这些使者点点头,然后不带一片云彩轻飘飘的走了。
留下一片懵逼的使者。
来之前,他们听说大越有意开放边贸,都还挺高兴的,他们的国家或部族哪里比的上大越的繁华,大越的一些工具,比如说锅碗瓢盆这些,周边的国家就少有自己能造出来的,更不要说耕地的工具,还有那些繁华精美的丝绸,瓷器……虽然这些贫民用不起,但哪个国家都有上层人啊,他们对这些可是趋之若鹜。
周颐走后,这些使者和随行人员便嗡嗡嗡的商量起来。
哈赤尔在周颐走后,皱了皱眉,也拿着契约站了起来。
紧跟在周颐的身后。
“周大人……”哈赤尔出声。
周颐转过身,见是大羌的来使,便客气的拱了拱手:“来使可是有事?”
哈赤尔爽朗的笑道:“在下穆哈儿,从小就仰慕中原文化,此次来大越,才见识到了什么是盛世大国,那日周大人在宴会上所为实在让我钦佩不已,不知是否有幸能请周大人吃个便饭,听说周大人是状元,我知道,你们大越的状元代表是最好的,我很想和周大人谈一谈大越的文化。”
周颐摸了摸鼻子,拱手道:“最好的实在算不上,不过过圣上隆恩而已,至于来使说的吃饭,还是不用了吧,本官还有些事要忙,告辞。”
周颐是吃多了和来使私下接触,要是依崇正帝多疑的性子知道了,说不得又要怀疑他了,关键是他现在还负责监造火铳,在这方面更要注意。
各国使者们将那份厚厚的契约拿回去,有些人根本就没当回事,反正能开边贸对他们就是好事,有些倒是真的研究了,但左看右看也看不出什么问题,就算想改和想补充也无从下手,像周颐说的,条款虽多,但每条看着都很公平。
他们本来就对这劳什子契约不是很在意,在他们的心中,就算签了条约又能怎样,若是觉得吃亏了,不干了便是。再说,那天宴会上,大越亮了肌肉后,狠狠的震慑了他们,一些小国家使者连忙收起了心中的小心思,决定回去一定要将大越的所见所闻禀告王上,大越这池子深水他们搅不起啊,还是老老实实的当个小弟吧。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按照以前和大越打交道的惯例,大越慷慨的很,是不会让他们吃亏的,这么多国家都纷纷派了来使来给崇正帝贺寿,难道是真心的诚服大越?他们来大越,是想拿成倍的回礼回去呢,平时没事都要找借口来大越,带来三瓜俩枣,换回去的就是成倍的金银和精美的物品,这样占便宜不吃亏的事谁不想干不干的都是傻子啊!所以,他们对周颐说的条约很公平是没有怀疑的。
于是到了第三天,所有有意开放边贸的国家都签订了条约,根本就没有人提出要修改什么条款的。
周颐拿到签订好的四十几份契约,不得不在心里感叹一声,这古代的多方商贸会谈实在是太好干了呀,这些人连异议都没有的。
崇正帝的寿诞也过了,边贸开放也谈好了,使者们自然是要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不过当这些使者满怀期待的期望大越给他们回礼的时候,却发现大越和以前的作风完全变了,大越的回礼竟然只和他们带来的礼相当,和以前相比,至少缩水了十倍,大越可是从未有这么“寒酸”过啊,这是咋回事,大越怎么突然不当“冤大头”了?
有的使者竟然还要去找礼部要个说法,被礼部尚书不软不硬的顶了回去,直说户部划拨的就只有这么多,而且他们都是根据献礼的多少来回礼的,没有占大家的便宜,要是不要,就还回来吧。
有心想闹吧,又想到那日大越展出的神器,最终这些使者还是没有鼓起勇气。以前回去的时候,每次都是荷包装的满满,欢天喜地,但这次却再也高兴不起来了。
使者离京后没几日,崇正帝忽然把周颐叫了过去,“朕得到情报,京城忽然潜进来了许多异族人,以大羌,戎族居多,他们所图只怕非小啊。”
周颐一皱眉;“微臣猜测,他们可能是为了火铳来的吧,算起来,自那日微臣在宴会上展示了火铳后,也够他们把消息送回去了。”
崇正帝沉了脸色:“朕也是如此想法,周卿,火铳是绝顶机密,一定不能往外透露分毫,那日你在众目睽睽之下拿着火铳,若是逼急了,他们可能会对你下手,朕会暗中派人保护你,一定要小心,等朕把这些探子抓住就好了。”
周颐便连忙跪下:“让皇上为微臣劳神,微臣实在过意不去。”
崇正帝扶起周颐:“怎可如此说,你对朕忠心耿耿,朕自然要护你周全,那些蛮族如此做,恰恰证明他们被火铳震慑住了,周卿,你立了大功啊!”
周颐忙道:“为皇上分忧乃微臣分内之事。”
“呵呵呵,好,放心大胆的去做吧,朕在你身后呢!”临走之前,崇正帝还给周颐喂了一碗鸡血。
周颐面上激动的无以复加,就差痛哭流涕了,心里却吐槽不已,靠你,老子不知道都死了多少回了。
当天下午,皇帝派的人就到了,领头人竟然是周颐上次在宴会上救下的禁军小将。
“周大人,皇上命我等这段时日护周大人周全,卑职会隐藏在周大人周围,不会打扰到您生活的。”禁军小将见到周颐有些激动,他一直想报答周颐的救命之恩,没想到这次皇上就把他派来保护周颐了。
周颐扶起这禁军小将,含笑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卑职王向西,见过周大人。周大人的救命之恩,卑职绝不敢忘。”王向西又要对周颐下跪。
周颐忙一把将王向西扶住了:“不必多礼,要说救命,你上次不也在元平府救了我一命,如此算来咱俩算扯平了。”
王向西忙诚惶诚恐的摆手;“大人,那次是卑职的职责所在,哪能和您的救命之恩相比?”
周颐呵呵一笑:“那救你也是本官的职责所在,你就不要再说什么救命的话了,好好当值吧。”
王向西身为禁军,是崇正帝心腹中的心腹。他要是和王向西牵连过多,只怕崇正帝又要起疑心了,这样对王向西也不好。遇到崇正帝这样小气多疑的皇帝,也是心累的很。
王向西也懂,刷一下,转眼就不见了踪影。
周颐张了张嘴,这王向西的轻功果然不错,要不是那狄夷的护卫实在太厉害,那晚宴会上他也不会输。
哪个男儿没有一个武侠梦呢,像这样高来高去的想想就爽。他也好想会轻功啊,不过想到学武要吃的那些苦,这不切实际的幻想马上就被他打消了。
第136章 六丫出嫁
和周边国家签订了契约后,并不代表就万事大吉了,后续的事宜更多,如何建立互贸市场,如何确定行商资格,如何收税……
一大堆的事,好在周颐之前就有规划。
送走使者没几天,已经在全大越大部分地区都开设了分社的大越时报这一天忽然登了一个硕大的标题:《边贸招商会》。
文章在大越时报上广而告之,称朝廷已经与周边四十几个国家达成互贸的协议,若有意边贸的商家,请到京城参加边贸招商会,时间定于一个月之后,落款是商业部部长周颐,上面还盖了章。
轰隆一声响,这篇文章在商人之间形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谁都知道大越时报是皇上亲笔御批的,是能代表朝廷的官方报纸,这上面说的定然不会有假。
就连平日里他们看的乐呵呵的那些八卦,也是确有其事。
若说大越朝最具开拓力的人群,不是农民,不是居于庙堂上的诸公,而是商人。商人逐利,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前朝没海禁的时候,大批的商人跟在朝廷的官船后面出去寻找商机,从外边换来各种各样的物品,大大的丰富了汉人的吃穿用度。
可是因为官方没有盈利的意思,为了宣传天朝上国的天威,朝廷带的东西直接送给人家,出海一趟,除了喧扬了一番名声外,朝廷却是亏得底裤都没有了。
而跟在后面的民间商人却是赚的盆满钵满。
海贸是如此,边贸也是如此,虽然周边国家并没有大越富有,生产力低下,但他们也有中原王朝没有的东西,用一些粮食,锅碗瓢盆,茶叶之类的换回来大批的牛羊,甚至连马都能带回,回到中原王朝,转手一卖,就是数不尽的财富。
只是后来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朝廷禁了海贸,也关了边贸,商人们便只能在大越境内来回倒腾了。
现在朝廷竟然说要重新开边贸,这些商人怎能不动心。
虽然不懂这边贸招商会是什么意思,但是如此好的机会绝不能错过,于是在大越时报发表了这篇文章后,全大越稍微有点野心的商人就开始动身往京城赶。
这也得多亏了大越的运河修的好,不然一个月的时间还真的赶不到京城。
周颐也不想这样劳师动众,但现在并未在地方上设立机构,若是把这事交给地方上的官府辅助,不用说,那肯定是一团遭。地方上的那些官员,周颐又不是不知道他们的尿性。
现在只能先选一批商人进行前期的边贸,慢慢铺陈开来就好了。
边贸招商会还未到来,时间就已经进入了十月,六丫要出嫁了。
商业部前期的准备已经完成,现在就等着边贸招商会的召开。周颐也可以稍微的松一口气。
六丫出嫁,这是周家的大事,从很早之前,王艳和周老二就开始忙活,周颐因为一直忙于政事,六丫定了亲之后,他完全无暇顾及,心里颇有些愧疚。
虽然知道嫁妆之类的王艳和周老二一定安排好了,但周颐还是亲自带了六丫去了京城最好的首饰铺,给她买了好几套首饰。
回去的路上,姐弟两人坐在马车里,六丫望着边上的一大堆首饰,叹道:“我嫁到京城,姐姐们却都在广安,以后再想见面,怕是难了。”
周颐默然,京城在北,广安在南,在这个交通极度不发达的年代,一旦嗝的远了,见面就是极困难的事情。
六丫见周颐沉默,忙说道:“看我,在说些什么,六郎,你不要在意,有多少姑娘想嫁到京城还不行呢,我这都是沾了你的光,可能是要成亲了,所以老是喜欢想七想八。”
周颐笑笑:“四姐,你这是正常的,毕竟要嫁到别人家,不过你不要担心,温家和我们家隔得并不远,温大人和温夫人性子也好,他们家人口简单,你嫁进去肯定不会受委屈,娘家离你这么近,想家了尽可以回来。”
“正是,杨大人,昨日宴会上您能出言相助,下官不胜感激,略备薄酒,想感谢杨大人。”周颐忙拱拱手,不管怎样,杨知文能在那样的情况下说出那一番话,他得领情。
杨知文闻言笑眯了眼睛,挥挥手;“哎,老夫也没帮上什么忙,怎当得起周学士的感谢。”
周颐却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管有没有帮上忙,您的心意我却是要领的。”
杨知文便笑笑:“既如此,那老夫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周学士,请吧。”
“杨大人,请。”
二人进了太白楼的雅间。
谈话自然是从山啊水啊的开始,好一会儿后才进入正题,杨知文摸着胡子,“周学士昨日的表现着实让人叹服,老夫也是佩服的紧。”
周颐微微一笑:“不过也是被逼罢了,当时的情况下官自然只有硬着头皮上。不然,难道真的让皇上食言吗。”
杨知文点头:“周学士忠君爱国,令人敬佩。”
周颐摇摇头:“杨大人如此夸奖下官,下官实在汗颜不已,说起忠君爱国,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谁也不在下官之下。说实话,在此之前下官对大越的官场是有些失望的,觉得所有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直到昨天,下官才发现是自己见识浅薄了,在面对外敌的时候,我大越的官员表现的一致对外实在让下官感动。特别是杨大人您,更是让下官佩服不已。”
周颐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说道:“但对内的时候,我大越却总是内讧不断,杨大人,不是下官狂妄,实在是眼见大越日渐衰败,而诸公却还在不顾后果的兼并土地,倾巢之下无卵覆,下官实在痛心啊!”
杨知文有些吃惊周颐竟然会对他说这么深的话,难道真是打算对他推心置腹了?他摇摇头,这情况他又岂会不知道,但逐利本就是人的天性,而且在只要有条件大家都使劲兼并土地的大情况下,即便有人想停只怕也停不住。
杨知文叹了口气,“周学士能对老夫说这些,老夫着实触动不已,但土地兼并是历朝历代都有的事,靠你我又哪里能扭转的过来。”
周颐替杨知文斟了杯酒,点点头:“杨大人所言实为真知灼见,下官之前的确想得太理所当然了,所以才会向皇上建议开商贸。”
杨知文摸着胡子的手一用力,看似不在意实则慎重的看着周颐:“哦,周学士有把握开商贸当真就能解决大越现在的困境?”
周颐又摇摇头:“杨大人,下官也只是勉力一试,至于结果如何,只有做了才知道。今日下官找杨大人,一是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二也是向杨大人袒露下官心中所想,下官知道,往日下官不懂事,冒犯了杨大人,还请杨大人看在下官见识浅薄的份上,不要和下官一般见识,开商贸,重商业实在不是一件小事,往后还请杨大人看在下官对大越一片赤诚的份上,稍微支持下官一下。”
这就是要罢手言和的意思了,周颐现在开商贸,又要负责监造火铳,事情多的忙不过来,若是这时候有人在背后放冷枪,只怕会防不胜防,所以借此机会,他想和杨知文达成和解。他们之间本就没什么大仇恨,不管杨知文做宰辅如何,就冲着昨天那样的情况,杨知文还肯为他争取,就至少说明杨知文不只是一个片面的好人或坏人能形容的。
现在这样的情况,能少一个敌人,对周颐来说,是最好不过。
杨知文乐呵呵的看着周颐,心里却在猜疑周颐说的真假。
见周颐一片真诚的样子,杨知文终于说道:“周学士自谦了,你是官场上的后起之秀,老夫从很早之前就对周学士佩服的紧,有句话周学士说的不错,倾巢之下无卵覆,要是大越覆灭了,咱们又该何去何从呢,所以,老夫衷心的祝愿周学士的政令能成功,带给我大越新气象。”
周颐便举起酒杯,“谢杨大人理解,下官敬杨大人一杯。”
两只酒杯碰在一起,发出叮的一声响。
周颐和杨知文相携去酒楼的消息很快就摆在邢景的案头。
“周颐为什么会请杨知文喝酒,难道他们之间有什么猫腻不成?”邢景皱着眉思索。若是周颐和杨知文搅合在了一起,那对他就是大大的不利了。
没想到昨天杨老鬼那番话还真还得了周颐的感激。
邢景揉了揉额头,但愿周颐只是单纯的感激杨知文,并没有站队的意思吧。
皇帝的寿诞一过,周颐便将所有的使者聚在一室,进行公开的谈判,商量开边贸的事宜。
这事在这些蛮族的心中,实在觉得没啥可谈的,开边贸不就是允许两边商人互相来往,准许在对方的地盘上卖买东西嘛,只要大越这边同意了,他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反正也是他们渴求大越的东西。
可直到周颐将那一沓厚厚的契约放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原来事情并不是想的那么简单啊。
众人打开一看,能到大越做使者的至少说明这些人的大越语言还算不错,可是看着契约书上的那些条文,单个字他们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咋就理解不了是什么意思呢。
周颐便一一的解释起来,反正对甲乙双方的约束都一样,这些人一听,这些条款虽然约束了他们,规定的很多,但与对应的大越也受到同样的约束,这看起来好像没吃什么亏啊。而且他们也是头一次知道,原来互开个商贸,还需要考虑这么多东西呢!
要不当场签了?还是带回去给国王(可汗)看了再说?
周颐看着众位使者脸上的迷茫神色,道:“契约上的条款大家都亲眼所见,对互贸的双方都很公平,只是因为我大越想最大范围的规整互贸,所以条款看起来有些多而已,我大越开互贸是想表现我们的诚意,大家互通有无,愿和平永驻。签不签全在你们,不过本官要提醒各位来使的是,这次开互贸是我大越斟酌再三才决定下来的事情,若这次各位拒绝了,那下次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大家好好考虑一下吧,这契约大家也可以自己回去研究研究,若觉得有需要修改或补充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商量。三日后,正式举行签约会,告辞。”周颐冲着这些使者点点头,然后不带一片云彩轻飘飘的走了。
留下一片懵逼的使者。
来之前,他们听说大越有意开放边贸,都还挺高兴的,他们的国家或部族哪里比的上大越的繁华,大越的一些工具,比如说锅碗瓢盆这些,周边的国家就少有自己能造出来的,更不要说耕地的工具,还有那些繁华精美的丝绸,瓷器……虽然这些贫民用不起,但哪个国家都有上层人啊,他们对这些可是趋之若鹜。
周颐走后,这些使者和随行人员便嗡嗡嗡的商量起来。
哈赤尔在周颐走后,皱了皱眉,也拿着契约站了起来。
紧跟在周颐的身后。
“周大人……”哈赤尔出声。
周颐转过身,见是大羌的来使,便客气的拱了拱手:“来使可是有事?”
哈赤尔爽朗的笑道:“在下穆哈儿,从小就仰慕中原文化,此次来大越,才见识到了什么是盛世大国,那日周大人在宴会上所为实在让我钦佩不已,不知是否有幸能请周大人吃个便饭,听说周大人是状元,我知道,你们大越的状元代表是最好的,我很想和周大人谈一谈大越的文化。”
周颐摸了摸鼻子,拱手道:“最好的实在算不上,不过过圣上隆恩而已,至于来使说的吃饭,还是不用了吧,本官还有些事要忙,告辞。”
周颐是吃多了和来使私下接触,要是依崇正帝多疑的性子知道了,说不得又要怀疑他了,关键是他现在还负责监造火铳,在这方面更要注意。
各国使者们将那份厚厚的契约拿回去,有些人根本就没当回事,反正能开边贸对他们就是好事,有些倒是真的研究了,但左看右看也看不出什么问题,就算想改和想补充也无从下手,像周颐说的,条款虽多,但每条看着都很公平。
他们本来就对这劳什子契约不是很在意,在他们的心中,就算签了条约又能怎样,若是觉得吃亏了,不干了便是。再说,那天宴会上,大越亮了肌肉后,狠狠的震慑了他们,一些小国家使者连忙收起了心中的小心思,决定回去一定要将大越的所见所闻禀告王上,大越这池子深水他们搅不起啊,还是老老实实的当个小弟吧。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按照以前和大越打交道的惯例,大越慷慨的很,是不会让他们吃亏的,这么多国家都纷纷派了来使来给崇正帝贺寿,难道是真心的诚服大越?他们来大越,是想拿成倍的回礼回去呢,平时没事都要找借口来大越,带来三瓜俩枣,换回去的就是成倍的金银和精美的物品,这样占便宜不吃亏的事谁不想干不干的都是傻子啊!所以,他们对周颐说的条约很公平是没有怀疑的。
于是到了第三天,所有有意开放边贸的国家都签订了条约,根本就没有人提出要修改什么条款的。
周颐拿到签订好的四十几份契约,不得不在心里感叹一声,这古代的多方商贸会谈实在是太好干了呀,这些人连异议都没有的。
崇正帝的寿诞也过了,边贸开放也谈好了,使者们自然是要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不过当这些使者满怀期待的期望大越给他们回礼的时候,却发现大越和以前的作风完全变了,大越的回礼竟然只和他们带来的礼相当,和以前相比,至少缩水了十倍,大越可是从未有这么“寒酸”过啊,这是咋回事,大越怎么突然不当“冤大头”了?
有的使者竟然还要去找礼部要个说法,被礼部尚书不软不硬的顶了回去,直说户部划拨的就只有这么多,而且他们都是根据献礼的多少来回礼的,没有占大家的便宜,要是不要,就还回来吧。
有心想闹吧,又想到那日大越展出的神器,最终这些使者还是没有鼓起勇气。以前回去的时候,每次都是荷包装的满满,欢天喜地,但这次却再也高兴不起来了。
使者离京后没几日,崇正帝忽然把周颐叫了过去,“朕得到情报,京城忽然潜进来了许多异族人,以大羌,戎族居多,他们所图只怕非小啊。”
周颐一皱眉;“微臣猜测,他们可能是为了火铳来的吧,算起来,自那日微臣在宴会上展示了火铳后,也够他们把消息送回去了。”
崇正帝沉了脸色:“朕也是如此想法,周卿,火铳是绝顶机密,一定不能往外透露分毫,那日你在众目睽睽之下拿着火铳,若是逼急了,他们可能会对你下手,朕会暗中派人保护你,一定要小心,等朕把这些探子抓住就好了。”
周颐便连忙跪下:“让皇上为微臣劳神,微臣实在过意不去。”
崇正帝扶起周颐:“怎可如此说,你对朕忠心耿耿,朕自然要护你周全,那些蛮族如此做,恰恰证明他们被火铳震慑住了,周卿,你立了大功啊!”
周颐忙道:“为皇上分忧乃微臣分内之事。”
“呵呵呵,好,放心大胆的去做吧,朕在你身后呢!”临走之前,崇正帝还给周颐喂了一碗鸡血。
周颐面上激动的无以复加,就差痛哭流涕了,心里却吐槽不已,靠你,老子不知道都死了多少回了。
当天下午,皇帝派的人就到了,领头人竟然是周颐上次在宴会上救下的禁军小将。
“周大人,皇上命我等这段时日护周大人周全,卑职会隐藏在周大人周围,不会打扰到您生活的。”禁军小将见到周颐有些激动,他一直想报答周颐的救命之恩,没想到这次皇上就把他派来保护周颐了。
周颐扶起这禁军小将,含笑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卑职王向西,见过周大人。周大人的救命之恩,卑职绝不敢忘。”王向西又要对周颐下跪。
周颐忙一把将王向西扶住了:“不必多礼,要说救命,你上次不也在元平府救了我一命,如此算来咱俩算扯平了。”
王向西忙诚惶诚恐的摆手;“大人,那次是卑职的职责所在,哪能和您的救命之恩相比?”
周颐呵呵一笑:“那救你也是本官的职责所在,你就不要再说什么救命的话了,好好当值吧。”
王向西身为禁军,是崇正帝心腹中的心腹。他要是和王向西牵连过多,只怕崇正帝又要起疑心了,这样对王向西也不好。遇到崇正帝这样小气多疑的皇帝,也是心累的很。
王向西也懂,刷一下,转眼就不见了踪影。
周颐张了张嘴,这王向西的轻功果然不错,要不是那狄夷的护卫实在太厉害,那晚宴会上他也不会输。
哪个男儿没有一个武侠梦呢,像这样高来高去的想想就爽。他也好想会轻功啊,不过想到学武要吃的那些苦,这不切实际的幻想马上就被他打消了。
第136章 六丫出嫁
和周边国家签订了契约后,并不代表就万事大吉了,后续的事宜更多,如何建立互贸市场,如何确定行商资格,如何收税……
一大堆的事,好在周颐之前就有规划。
送走使者没几天,已经在全大越大部分地区都开设了分社的大越时报这一天忽然登了一个硕大的标题:《边贸招商会》。
文章在大越时报上广而告之,称朝廷已经与周边四十几个国家达成互贸的协议,若有意边贸的商家,请到京城参加边贸招商会,时间定于一个月之后,落款是商业部部长周颐,上面还盖了章。
轰隆一声响,这篇文章在商人之间形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谁都知道大越时报是皇上亲笔御批的,是能代表朝廷的官方报纸,这上面说的定然不会有假。
就连平日里他们看的乐呵呵的那些八卦,也是确有其事。
若说大越朝最具开拓力的人群,不是农民,不是居于庙堂上的诸公,而是商人。商人逐利,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前朝没海禁的时候,大批的商人跟在朝廷的官船后面出去寻找商机,从外边换来各种各样的物品,大大的丰富了汉人的吃穿用度。
可是因为官方没有盈利的意思,为了宣传天朝上国的天威,朝廷带的东西直接送给人家,出海一趟,除了喧扬了一番名声外,朝廷却是亏得底裤都没有了。
而跟在后面的民间商人却是赚的盆满钵满。
海贸是如此,边贸也是如此,虽然周边国家并没有大越富有,生产力低下,但他们也有中原王朝没有的东西,用一些粮食,锅碗瓢盆,茶叶之类的换回来大批的牛羊,甚至连马都能带回,回到中原王朝,转手一卖,就是数不尽的财富。
只是后来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朝廷禁了海贸,也关了边贸,商人们便只能在大越境内来回倒腾了。
现在朝廷竟然说要重新开边贸,这些商人怎能不动心。
虽然不懂这边贸招商会是什么意思,但是如此好的机会绝不能错过,于是在大越时报发表了这篇文章后,全大越稍微有点野心的商人就开始动身往京城赶。
这也得多亏了大越的运河修的好,不然一个月的时间还真的赶不到京城。
周颐也不想这样劳师动众,但现在并未在地方上设立机构,若是把这事交给地方上的官府辅助,不用说,那肯定是一团遭。地方上的那些官员,周颐又不是不知道他们的尿性。
现在只能先选一批商人进行前期的边贸,慢慢铺陈开来就好了。
边贸招商会还未到来,时间就已经进入了十月,六丫要出嫁了。
商业部前期的准备已经完成,现在就等着边贸招商会的召开。周颐也可以稍微的松一口气。
六丫出嫁,这是周家的大事,从很早之前,王艳和周老二就开始忙活,周颐因为一直忙于政事,六丫定了亲之后,他完全无暇顾及,心里颇有些愧疚。
虽然知道嫁妆之类的王艳和周老二一定安排好了,但周颐还是亲自带了六丫去了京城最好的首饰铺,给她买了好几套首饰。
回去的路上,姐弟两人坐在马车里,六丫望着边上的一大堆首饰,叹道:“我嫁到京城,姐姐们却都在广安,以后再想见面,怕是难了。”
周颐默然,京城在北,广安在南,在这个交通极度不发达的年代,一旦嗝的远了,见面就是极困难的事情。
六丫见周颐沉默,忙说道:“看我,在说些什么,六郎,你不要在意,有多少姑娘想嫁到京城还不行呢,我这都是沾了你的光,可能是要成亲了,所以老是喜欢想七想八。”
周颐笑笑:“四姐,你这是正常的,毕竟要嫁到别人家,不过你不要担心,温家和我们家隔得并不远,温大人和温夫人性子也好,他们家人口简单,你嫁进去肯定不会受委屈,娘家离你这么近,想家了尽可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