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557节
  如果说先前愤怒的还只是浙江股民,那么现在就是众怒难犯。
  所有人都大喊不公平,要求证券公司卖认购证给周秋萍。
  开玩笑,你们得罪老板最多卖不掉少发点奖金,我们买不到股票要损失好多钱的。
  吵吵嚷嚷声,不小心沦为众矢之的的经理简直想抱头鼠窜。
  规定又不是他制定的,凭什么怒火要他承担?
  可是现在领导对证券市场的唯一要求不是达到什么体量或者要挣多少钱,而是稳定,必须得稳定。
  群情都激动到这份上了,还稳定个屁啊。
  经理赶紧强调自己马上去请示领导,一定会给个说法。
  所谓法不责众,聚集的人多了,也不怕被报复了,大家要求今天必须有说法。
  经理电话打给领导,领导又把电话打给大领导。大领导再找其他大领导电话开会,折腾了半天,太阳都下山了,终于有消息传回来:“卖,谁都能买。”
  都已经发行这么多天了,印刷了1000万份的认购证才卖了不到五十万,牵头发行的人压力也大得很。加上各个证券公司为了争龙头老大的地位,彼此间竞争也很激烈,任何事情都可以变成battle的点。比方说申银证券老总就要求他们营业厅卖出的认购券绝对不能比万国证券少。
  加上大家最初制定发售规则时,要求拿海城身份证认购,根本目的不是真的想拦住外地投资者,而是因为去年12月8号发行股票认购证太火爆,他们担心会有大笔外来资本一下子把认购证直接包圆了,会引起股民的愤怒,继而造成踩踏以及暴力冲突事件。
  可他们千算万算没算到30块钱一张的认购证会遇冷,根本推销不出去啊。
  现在有人肯买,又是海城股市出了名的大户,不管是哪里的户籍,卖就是了。
  不然轰轰烈烈搞了这么一场股票认购证,最后东西全都砸在自己手上了,那岂不是丢脸丢到家了。
  周秋萍将刚收到的钱直接往前推,冷笑道:“买了,有多少我都买了,别说我起哄,最后不买你们的认购证。”
  “哇!”
  现场发出哗然声,这可是两百多万,那要买六七万张股票认购证吗?
  证券公司的人又激动又无措,这个营业点哪有那么多认购证。反正也卖不掉,拿太多不是白占地方吗?
  但证券从业者脑袋瓜子还是很灵活的,经理立刻表态:“我马上去调。”
  他们公司有二三十个营业部呢,还有大大小小的代理点,把大家的凑一凑,别说六七万,只要你肯买,六七十万都能给你凑出来。
  周秋萍彻彻底底享受了把vip待遇,就稳坐钓鱼台,看人家来来往往替她忙。
  这么多股票认购证,要是一张张地写名字确定主人身份的话,肯定能把工作人员都累死。
  好在眼下股票认购证也能团购,凭借缴费单子到时候再填名字也行。
  饶是如此,待到把所有认购证都完成交接手续后,天还是黑透了,连营业厅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被迫加了个班。
  但是谁都没抱怨。每个人脸上都闪烁着兴奋的光。有这么一大单,他们肯定能在认购证的发售中拨得头筹,成为销售成绩最好的营业厅。
  今天股市早就收盘了,股民们也该早早散开。但大家还是舍不得走,全都用惊异的目光注视自己看到的一切。
  江南素来豪富,商业发达。大名鼎鼎的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不就发生在江南们。那种大富豪因为被人瞧不起,当街抛洒铜钱和银子的故事也从来都没断过。
  现在,他们终于亲眼目睹了这撒钱的豪横场面啊。
  多少年后,头发白了跟小孩吹牛都有话题了。啥叫有钱?哼!想当年你爷爷(奶奶)见到的才是真有钱呢。
  打桩模子围观全场,最后才弱弱地问了声:“那个,给我算佣金吗?”
  65746份认购证,光佣金他就能拿32873元,直接把他和他爹妈都变成了万元户。
  作者有话说:
  下面的资料是1992年股票认购证发行的情况。
  1992年以前上海的新股发行试过各种方法,初期只要排队付款就能直接买到股票。在对股票普遍认知不高的年代,还曾搞过有奖发行,鼓励大家买股票。后来股票热了,用过排队领抽签号,然后摇号,凭中签号付款买股票。1991年12月,上海还尝试三家证券公司联合租用上海20多个体育场馆,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发放各种股票的认购证,然后摇号,中签者再凭中签号分别到各家股票承销商那里付款买股票,那次动用的工作人员、物力之多,在上海股票发行史上是空前的。为了确保发行安全,几乎调动了上海所有警力,但还是出现江湾体育场和徐汇游泳池等场馆大门被疯狂的人流冲破,造成多人被踩伤的混乱局面。为此,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让申银、万国、海通三家证券公司设计更好的股票发行方式。我们几家证券公司都组织专人绞尽脑汁,拿出了很多方案,最后人民银行让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兼申银证券董事长金运牵头,在集很多方案长处的基础上,形形成了1992年30元一本认购证的发行方式。
  认购证面向上海市民无限量发行,实行一次发行,全年有效,多次摇号抽签,凭中签号码认购股票,一本认购证可以反复中签。认购证由申银、万国、海通证券公司联合发行,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受我们委托担任认购证发行的财务总代理。认购证所得收入,扣除工本费、承销费和广告宣传等杂费,其余全部捐赠给上海社会儿童福利事业。
  当时,上海这三家证券公司为获得1992年上海几十家公司股票的主承销资格,斗争早已白热化,因此在各种场合、各个问题上都是明争暗斗、各不相让。后来人民银行代表发言,主张按三家证券公司设立先后排名,查查人行批准设立三家证券公司的文号,顺序是申银、万国、海通证券公司,总算解决了排名的问题。
  对于认购证发行的问题,不少人认为一定非常火暴,在确保发行安全方面动了很多脑筋。有人提出每个发行网点的营业面积要大,周围场地要开阔,便于人流的疏散。有人认为维护发行秩序光靠各金融机构自己的经警队伍还不行,还得请警方提供警力支持。万国证券提出每份认购证的收费再提高几倍,避免散户盲目进入。还有人提出认购证发售时间不宜太长,避免发售过多,中签率过低,让人骂我们骗钱。为了认购证发售过程中的治安问题和发行纪律问题,我们没少开会,但就是没人提出认购证卖不出去怎么办?卖得过少怎么办?
  1992年1月19日起,30元一张的认购证通过上海全市的证券公司、银行和信托公司的450个营业网点同时向市民发售。第一天,我们怕可能发生的问题出在自己下属的发售点,派了不少机关工作人员到各发售点协助工作,同时掌握第一手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也带几个人到处转转,算深入一线指挥发售工作。据说,各发售点开门前还有些人排队,但排着排着,看没有多少人跟上,排的人积极性就不高了。一天下来,一算发售出去的认购证,远远低于原先的预计,第二天的情况还不如第一天。
  30元一张的认购证受到冷遇是大家想都没有想到的事。深想一下,人家不愿买这认购证也有道理。那个年头,30元钱不是今天无所谓的小数目,是大部分工薪阶层月工资的1/3,买多了买不起,买少了能中签吗?不少人听说这些认购证款最后是捐给社会福利事业,认定这是变着法子骗钱,对我们发售认购证的宣传根本懒得听,有些人即使买也只是一份两份的。
  所以当时早期的确认购证卖不出去。
  另外关于股票认购证发行对象的问题。
  上海采用无限量发行认购证的办法,最初是允许上海居民凭身份证**认购证,外地人无权**。**股票的中签率很高,成本很低,而二级市场却向全国开放,股票供不应求,价格很高,这造成了各地股民与上海股民在权力上的不平等。上海也曾实行两地发行的办法,例如上海石化股票,同时在上海和深圳发行。但是由于两地**认购证的数量不同,中签率不同,导致**股票的成本不同,上海**成本为8元,深圳**成本仅为4元,使上海石化股票还未上市,就注定了上海股民被套牢的命运。后来证监会(1992年10月份成立)刘鸿儒主席讲话说:股市是全国的股市,股票发行也应向全国股民发行。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发行股票都采取了向全社会无限量发行认购证的办法。但是由于发行地点只是在当地,这又造成了全国各地大户搬运巨额现金“扑表”的现象,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留下许多后患。
  所以,那个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挣这个钱的,里面门道不少。
  第444章 这是美好的一年
  证券公司的柜员情绪微妙, 毕竟周秋萍一开始只说买1000张,是到了他们这里才改主意的。
  可人毕竟是打桩模子带来的,总不好真的翻脸不认账。
  就是这个账要怎么分?只能他们私下里商量了。
  不过除了当事人, 也没谁会关心这3万多块佣金的去向。
  大家关注的是周秋萍难道看上认购证了吗?
  原本冷清的要命的认购证市场, 因为有她高姿态的进场,瞬间就感觉不一样了。
  要知道, 之前它真的很不受待见。最初各家发售机构给职工的推销提成是一个点, 也就是每卖出一张拿三毛钱。之所以打桩模子的佣金能翻到五毛,就是因为它实在卖不出去啊。
  结果现在,大名鼎鼎的女股神一出手就是6万多张,难道这玩意儿真的能发财?
  记者找到贸易公司采访她,她一口咬定自己纯粹是一时兴起。本来打算给公司职工当利市,结果一不小心买多了。但也无所谓, 反正她朋友多, 送给朋友公司员工当彩头也好。
  有关注认购证的人偷偷去打听, 发现她真给飞机餐厅还有卡拉ok房甚至养鸡场的职工发了认购证,还让大家好好保留。到时候不中也没关系, 可以凭此到她这里拿三十块钱的春节利是封。
  不少人不信邪, 盯着周秋萍, 看她会不会还出现在认购证购买现场。可出乎他们预料,她好像真的无所谓,此后一直没在证券市场露脸。
  看来有钱当真任性。
  还有人替她叹气, 感慨女人果然是情绪上头,一不高兴就瞎糟蹋钱。两千多股的豫园股票啊, 她就这么卖了, 还不知道要损失多少钱呢。
  这些, 关起房门, 周秋萍听不到也不关心。她不出面,因为她目标太大。但并不代表她不能安排别人去买。
  快要过年了,大家都忙着回家过年的事。
  余成索性给大家早放假,天天跟彭阳还有朱莉一道改头换面,打一枪换个地方去收股票认购证。每次都是一万一万地买进,一天下来每人起码跑七八个销售点。
  要说这么多认购证也得真金白银掏出来买啊,周秋萍又要找钱收购布达佩斯华人留下的产业,又要买认购证,她哪来这么多钱?
  这就得说道说道她手上的那些产业了。
  卡拉ok房不用讲,因为要给职工盖房子外加还得开新店,所以海城掏了一千万,深圳和羊城以及京城和江州的店加在一起差不多两千万。
  乌鲁木齐的香满集也不用提,刚开业的店,能够维持收支平衡就是胜利,周秋萍压根没想从那里收钱。
  飞机餐厅还有香香鸡门店刚起步,还要扩张,挣的钱刚好应对扩张的装修。养鸡场一直在投资,不从她手上拿钱就不错了,短期内都别想给她挣钱。
  剩下的主要来源于江州。
  其中两家香满集刨除各项开支,一年总盈利是500万元。三家天下一家的盈利是650万元。
  说到这儿还得说说新惊喜。
  陈露开设的分店没有完全依循自助餐的特色,相反,她针对自助餐厅主要顾客的需求,加重了另一个点,愣是把自助餐厅打造成了情侣约会的胜地。
  眼下江州几乎没有适合情侣消磨时光的地方,或者说整个大陆市场都没正视他们的需要。否则90年代才进场大陆的麦当劳也不会成为千禧年之前情侣的约会圣地。
  她和欧小飞配合默契,一个主打情侣市场,一个专门做小孩生意,可以说把两大消费主流控制的死死的。
  至于火锅店,因为一直没扩张,总共拿出两百万的盈利已经算不错。
  这些加在一起,总共给周秋萍筹措了4350万。如果有记者统计到这个数字,肯定会震惊。
  要知道现在一家巨无霸型的国企一年的净利润也未必能达到这个数啊。
  但这些,根本不足以支撑周秋萍的投资需要。
  真正让她胆敢双线投入的一个是贸易收入,圣诞节的大订单回款来了,合计2300万。
  除此之外,还有个大惊喜,那就是她当初投资了李工承包的公司。快餐业的兴起和卡拉ok的日益火爆,让它一个车间的利润直接秒了全厂。
  当然,如果只是这点分红,那最多也就是大几百万,不够周秋萍造的,毕竟它还要再投入。但问题在于李工不再承包车间了。
  苏联解体了,海城似乎没受到多大影响,甚至该发行股票认购证还发行认购证,一点没怕资本主义的意思。但江州的空气一下子又紧张起来,甚至中央级的大报上还刊发了文章,大意是经济建设该放一放了,现在的重点是阶.级.斗争。
  气氛紧张到什么程度?用欧小飞的话来讲,就是大家完全不敢讨论苏联解体的事。甚至来店里吃饭的大学生都用那个指代苏联解体。
  在这种情况下,军工厂收回了给李工承包的车间。那累积下来准备投资的利润,李工自然得处理掉。他是个相当实诚的人,这笔连周秋萍自己都没指望能分到手的巨款,他竟然毫不犹豫地如数分了出来,到周秋萍手上时,足足有3300多万。
  周秋萍当时惊讶得不行,听说了李工的遭遇,就琢磨着要不要帮忙牵线搭桥给他张罗个和贸易公司长期合作的乡镇企业的技术总监的工作。
  但李工似乎受打击不小,直接谢绝了她的好意,表示他忙了这么久也累了,准备休息段时间,就等退休。
  周秋萍只好暂且放下,毕竟人各有志。
  如此,短短几天功夫,周秋萍就凑了一亿的资金。其中她准备了六千万买股票认购证,因为她打听到的消息是总共发行1000万份,她不敢全包,拿个1/5已经心满意足。
  至于剩下的4000万,则转给卢振军购买在布达佩斯的产业。
  倘若换个买主,她估计还得想办法兑成美金。可因为卖方都是华人或者更具体点讲几乎全是大陆人,所以也没必要再过这道手了,人民币他们也肯收。
  临走前的清仓大甩卖,还能卖出多高的价来。周秋萍就掏4000万,让卢振军看着收,省得他钱一多就同情心泛滥,什么破家具也收回来,白浪费钱。
  重点是产业,能挣钱的产业。华人大撤退,他办的学校估计也开不下去了,正好让学校里的职工去接手干活,也省得他们找不到事做。
  多雇佣点布达佩斯本地人,有助于改善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而且能够有更多机会扩大经营范围。毕竟你人在国外,归根到底做的其实还是外国人的生意。
  这个要经营成什么样,那可得看运气了,反正已经超出了周秋萍的能力范围之外。
  她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到这批认购证开始第1次抽签,看能中多少。
  按照现在的内部消息,今年会发行10支新股,但周秋萍直觉应该不止这些。因为总设计师已经开始视察南方,先后到达了武昌、深圳、珠海,电视新闻有报道呢。
  他这一次出来发表了南方谈话,就明确了市场经济会继续搞下去,改革开放也会接着进行。
  在苏联刚刚解体,社会主义阵营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的1992年初,这次南巡的意义非同小可。
  要知道现在国际上都认为继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下一个坠落红旗的国家就是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