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节
楚王大惊,道:“多谢皇后。本王方才义愤填膺,实在糊涂,竟连规矩都忘了。如此,本王应当入殿复奏,请陛下颁布圣旨将赵王定罪,再调兵将他拿下。”
董晗眼神一闪,道:“赵王毒杀天牢重犯,派人入大理寺行刺,可见有一颗狼子野心。而且,赵王平日很讲排场,得陛下恩典,府中养了近两千名私兵,若要处置他,须得先发制人,不能让他抢占先机啊。王爷先去复奏,再等陛下准奏拟旨,唯恐走漏风声,让赵王得了消息。”
董晗说得不无道理,可楚王总觉得心里不踏实,道:“本王非是墨守成规的人。可赵王手上有两千私兵,本王必须调动三十六路禁军营兵,一则守卫宫门,一则待命支援。眼下中护军空缺,本王领北军中侯一职,没有单独调兵的权力。”
董晗:“事急从权,陛下赐您便宜行事!皇后让下官嘱咐王爷,带上李峯一同行动,。王爷,您不要出头,让李峯为您担任先锋,一来不与赵王撕破脸,平白让旁人看了天家的笑话;二来,往后万一出事,尚有转圜的余地。”
“如此更为稳妥,也只能如此了。”楚王接过圣旨翻看,短短半个晚上,他将皇后萧穆淑的果决机智看在眼里,渐渐放下成见,“陛下得萧皇后辅佐,甚好。”
此时已是下半夜,宫灯微明。
幽昧的灯火,令董晗的面色显得有几分怪异。他见楚王准备映着灯火细看圣旨,不禁催促道:“楚王还是快些动手,莫让赵王钻空子逃出京城!”
那青纸卷轴尚未完全展开,楚王却已懒得再看,将东西卷好收进怀中,策马冲出宫城。
※
今夜的洛阳宫和大理寺,俱是风波不断。铜驼街边的赵王府,又是怎样一番情景?
赵王府更不安宁。
却说赵王下朝后回到京中府邸,因心中烦闷,无法继续清修,径直去西厢找卫夫人排忧解困,想要同自己的枕边人说说心事。
可等他走到卫夫人房中,不见有人来迎,只听侍女上报,说卫夫人偶然风寒,今日已在房里睡了一整天。
赵王心中更加烦闷,挥退左右,独自进房,见卫夫人躺在床上,裹着厚厚的被子一动不动,只怕是病的不轻。他健步上前,小心翼翼地揭开锦被,竟发现里面裹着的分明是个枕头!
赵王做多了亏心事,疑心很重,他首先想到不是卫夫人出卖自己,而是有人将她掳走,想要逼迫她诬告自己。
赵王此时完全确定,自己已落入他人罗网,立马召来亲信幕僚商议对策,同时下令,纠集五百名仪仗兵和千五百名私兵武装待命。
赵王府里灯火通明。
梁伦来回踱步,心急如焚,骂道:“皇帝是个没脑子的蠢货,定是萧穆淑那个贱妇从中挑拨,勾结曹家小子,想要一举置我于死地!该如何是好?”
幕僚们亦是满头大汗,一时间六神无主,说不出个所以然。
有人议论道:“先前萧后为了对付谢瑛,曾派孟殊时请王爷出山,王爷向他询问过当年的旧事,那厮欺瞒了王爷,才让您如此被动。想必,萧穆淑是早有预谋,只等着您入京以后才敢张开罗网来对付您。”
赵王当年陷害赵氏父子,幕僚们俱是心知肚明,但当时先帝经过两番细查,已经定案,他们便觉得可以高枕无忧,从未想过会有东窗事发的一日,此刻情势危急,俱是束手无策。
有人大着胆子提议,道:“萧穆淑心思歹毒,敢对付王爷,必定准备充足,人证物证都备齐了,王爷抵赖不得。您不如先把罪认下,而后在行周旋。王爷不必认全,只认无关紧要的一部分,将其余的都推到乌朱流身上。那右贤王远在天边,谁人会去问他?”
赵王怒道:“不行!事情还没到这一步。”
赵王话音未落,忽听侍卫来报,说禁军李峯领着楚王的命令,已让人把王府团团围住,说他欺君罔上,要他出去认罪受缚。
幕僚们大惊失色,均道:“王爷不能出去!他们若真是想让您认罪受缚,定只派一队人马前来,何须大动干戈,派禁军围住王府?这是把王爷当成谢瑛一样的逆贼对待啊!”
赵王进退两难,迟迟不能决断。
李峯骑马堵在王府门口,手中短刀银亮。他能从数万人里出头,做到今天这个官位,自然并非只知听命行事的泛泛之辈。
旁人各有各的谋划,李峯心中亦有计较:“先前皇帝单独传召孟殊时,想必是要问些有关玉门一案的旧事,不能让我听见。然而,到了真正行动的时候,楚王不带上姓孟的,偏让我来打前锋,多半是留着他自己的心腹守卫帝后。我同楚王素无瓜葛,他不会信任我,此番前来会带上我,甚至让我充当前锋,定然是萧后授意。萧穆淑心机深沉,绝不会无缘无故令我担此重任,她到底想要我做甚么?”
“咴——!”
李峯正思索间,他的坐骑却忽然发出“咴咴”叫声。他紧盯前方,不见赵王府的人有什么动作,只见王府的大门仍旧紧闭,墙头的旗帜随风雪飘动,推测是府中侍卫定在排兵布阵,纷乱的脚步声引得马匹躁动。
幕僚们给不出主意,赵王只能自行决断。他先让侍卫们收起兵器,再派人走到大门前同李峯喊话,道:“赵王无罪,尔等宵小怎敢以兵围府?”
李峯将短刀半收入鞘,又抽出,继而再收入鞘,回道:“还请转告赵王,如今认证物证俱全,他构陷忠良以及欺君罔上的罪名业已坐实。纸包不住火,请赵王快快束手就擒,如此拖延再三,难不成是想要谋反?”
里面的人又喊道:“先不说赵王无罪,纵使王爷有错,他仍是大周朝的王爷,不是你们说拿就拿的。你们这帮人来历不明,要我们如何敢信?若真奉了皇命,便请将圣旨拿来!”
圣旨?是了,楚王没有圣旨!
交谈间,李峯忽然明白过来,萧后派自己前来,为的根本不是捉拿赵王,而是借机陷害楚王。
只是一个疑问,李峯怎忽然明白了,萧后要害死楚王?
原来,方才李峯请楚王出示圣旨,楚王给他看的只是一封手诏。那手诏卷成青纸小筒,楚王并未将它展开示人,想必连看都不曾看过,只奉了皇帝口谕便来拿人。
当时,楚王举着手诏,告诉各路禁军统领,道:“赵王梁伦构陷忠良、勾结外族屠戮并州军、私刻玉玺行悖逆之事,陛下命本王前往捉拿逆贼,并赐我便宜行事。诸将听命:一,集结禁军,分别屯驻各大宫门;二,李峯领五百禁军围堵赵王府邸,免其官职,令其出府受缚。”
手诏,是皇帝亲手书写的密诏,但毕竟不是真正的圣旨,没有调兵遣将的权力。当时,在场众将听了楚王的号令,皆相率惊顾,心中犹疑不定。但毕竟楚王有密诏在手,且是惠帝的亲弟,更领着禁军北军中侯一职,凡有所命,诸军莫敢不从。
至于楚王,他并非不晓得手诏不能调兵,亦非不明白自己如此调兵等同假传圣旨。但他身为惠帝的亲兄弟,完全信任自己的皇兄,且确实不情势紧急,只能权宜行事。他多半想着:赵王的私兵众多,自己若不先发制人,只怕双方短兵相接,将致血流成河,故不得三思而行,只能持此密诏行事。
此种情势下,楚王矫诏调兵,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关键在于惠帝会否追究;不追究就罢了,若真的追究起来,治楚王一个假传圣旨的罪,那是再简单不过。
此计阴毒,无声无息地陷楚王于两难和不义,除了萧后没人想得出来。
李峯未接到密令,却自行悟出了萧后的意图,可见萧后看人的眼光奇准无比。李峯沾沾自喜,只在犹豫一件事:自己如何才能让萧后再高看一眼?
“赵王堂堂当朝王爷,是天子的长辈,非圣旨御令,无人可动他分毫!烦请将军回去,请楚王将圣旨拿来。”对面的人喊完此话,便迅速回到议事厅中,不再给任何回应。
李峯心中已有决断,旋即吩咐手下,爬上赵王府的墙头,密切注视其中动静,不断朝赵王喊话,让他束手就擒。
他又派了自己的亲信,打马奔向半里外的宫门,即楚王驻兵等候处,向楚王回报,说赵王不愿出门就擒,且传来满王府的幕僚,聚在议事厅中筹谋叛逆,若是发兵强攻,只怕牵连太广;若是按兵不动,唯恐他们欲行不轨,如何行事,须请楚王发话。
楚王是个有魄力的人,简单思量过后,当机立断,道:“传令下去,若府中幕僚不助纣为虐,当即离去,则官职可留,绝不会受连坐;若不奉诏,皆军法处置。”
李峯得了命令,暗自发笑。
他命人在墙边搭了梯子,亲自爬上墙头,朝里其中众人宣旨,张口就编造出一道不存在的圣旨,并谎称是楚王所传,道:“赵王拒不出府受缚,等同谋逆。陛下已传旨楚王,圣旨言:赵王拒不认罪,私自聚兵于府中,欲行伊、霍故事,王宜调兵分屯宫门,免赵王官爵。”
在场禁军,尽皆沉默肃立。
其实,并非无人怀疑此诏真伪,但王室中的争斗,又岂是他们这些小人物敢管、能管的?眼下赵王大势已去,若自己敢怀疑楚王,只怕亦会惨死在这场风波中,故而,没有一人发出异议。
有些幕僚胆小,当即作鸟兽散。
唯有几个赵王的心腹老臣,曾参与了他的许多罪事,知道自己逃不了干系,不得不勉强撑着,劝赵王:“楚王连面都不敢露,其中定然有诈,王爷绝不可出府受缚!”不过是怕赵王倒了,自己免不了要受牵连。
赵王摇头,知道大势已去,但因为仍对惠帝的仁慈抱有一丝侥幸幻想,方行至院内,与李峯面对面,道:“本王何错之有?既从未有错,为何要认罪?认甚么罪!楚王、萧后、赵灵,他们才是国之大贼,狼狈为奸,势要将本王置于死地。本王无罪,更无二心,谋逆一说从何谈起?”他说到最后,直是声泪俱下,泣不成声。
李峯不为所动,淡淡道:“下官只是奉诏行事,其余不得而知。”
赵王面色灰白,愣愣地说:“要本王认罪亦可,请将军把圣旨拿来。”
李峯:“还请王爷束手就擒,莫要为难咱们这些听令办事的。自前次谢瑛谋反,至今不过短短半年,洛阳城不该见两次血。”
赵王听了此话,沉默良久,最终大手一挥,让府中侍卫撤离,自己跪伏院中,束手就擒了。
赵王被禁军以麻绳紧紧缚住,准备带离王府,行至府门前,不由站定回望,不甘地长叹一声:“本王忠心耿耿,足可披示天下。如何无道,枉杀不辜![注]”
李峯眸中精光一闪,招来方才为自己传讯的亲信,告诉他楚王先前曾传给自己一道密旨,让其代为发出号令,道:“楚王有言:能斩伦者,赏金千两、布万匹!”
诸军闻言,争相刺杀赵王,或割耳、或剜目、或截其手足,场面混乱无比。
李峯计谋已成,趁乱将那传讯的亲信杀了灭口,而后直驱入宫,在帝后面前反告楚王一状。
赵王死于诸军围攻中,死无全尸,血溅三尺,染红了府门前牌匾上的“赵”字。
第98章 归去
泰熙三年的冬天,似乎格外地漫长。
明明已经开春,积雪逐渐消融,北风忽而再起,雪水便被凛风冻成异形的冰。旧雪尚未消去,新雪又积了厚厚一层,蓬松的白雪相互堆叠,悄无无声地将这漫长严冬里发生的云波诡事,封冻在历史长河中。
随着并州军旧案被推翻,沉淀了十七年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天下为此震动。
赵王构陷忠良、残杀军士、私刻玉玺、假传圣旨,是为谋逆,由楚王带禁军捉拿。昔日仙风道骨的梁伦,一夜间死于乱刀下,残尸唯余一副已辨不出人样的骨架,被弃置于京郊北山。
此后三日,惠帝令楚王主持清算旧账,受株连者近千。
又三日,并州军终得正名。
惠帝明诏天下,令赵氏父子官复原职,追封赵铎为镇国将军、清河侯,谥曰“武烈”;追封赵桢为奉国将军,谥曰“忠平”。朝廷为此二人立衣冠冢于北邙山,皆配飨太庙。
国子祭酒曹跃渊犯颜直谏,因追查冤案为谗言所害,复为鄄城公,谥曰“文正”。其余三百二十名并州将官,各有追封;五万将士,俱加赐一等爵位,恤赏后人。
赵桢独子赵灵,忍辱负重为忠良洗冤,惠帝感念其仁义忠心,特赐承袭爵位,为清河侯,食三千户、兵五百人。曹跃渊之子曹三爵功劳亦盛,特赐承袭父位,为鄄城公,食五千户、置一军。
惠帝率诸侯王祭祀先祖,告诫众人以史为鉴,并大赦天下。他本想为并州军立碑,刻五万军士名姓,树于铜驼街头。后由赵灵提议,整碑不刻碑文,只要一个“正”字,于洛阳城西郊面西而立,接引英魂荣归故里。
一切尘埃落定,最令人唏嘘的,只怕是十六年前先帝御笔亲批的逆贼名单,十六年后,成了惠帝手中的功勋簿。
并州军旧案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群情激愤下,惠帝公正处置、揭开尘封的真相,一连处置千余人,不仅没有令百姓们感到失望,反倒大快人心,得人交口称赞。这在他即位一来,尚是头一遭。
然而,事分两面。
惠帝先后严惩谢瑛、赵王,藩王、外戚终日惶惶,宗室中人难免觉得这皇帝六亲不认,是愚痴到无可救药。旧案可以推翻重审,但人心散了,便难再立起来。
宗室力保齐王,强行将他劫掠漕粮的事压了下来,惠帝一个人犟不过一大家倚老卖老的宗亲,最终只能屈服,下令让梁允返回封国,自省三年。
淮南王在家书中提醒楚王,自此后应谨言慎行,莫蹈前人覆辙。
转眼已是二月中旬,江水化冻,万象更新。
涉案众人中,唯有一个北匈奴右贤王乌珠流,尚未得到处置。
说来令人寒心。北匈奴的右贤王,被刘玉掳走已有月余,匈奴竟未传出一丝风吹草动,想必是在为争夺王位而明争暗斗,甚至想借汉人的手了去乌珠流的性命。
大周朝廷不能遂了匈奴人的意,因斩杀右贤王而担负骂名,反令匈奴一致对外。朝廷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只能将乌珠流暂时软禁。对待将他擒来的刘玉,亦是不冷不热,只在圣旨上一笔带过,半点封赏都没有,显然是不想因此得罪匈奴。
董晗深知惠帝心思,暗中布置,令乌珠流“意外”出逃,再派人前去告诉白马,说从前多有得罪,现为他备上了一份薄礼赔罪。
白马接到消息后,很容易就明白了董晗话中的深意,即刻同岑非鱼策马奔出洛阳,等候在西门外。
天色昏暗,乌云压城。
乌朱流原就在病中,被刘曜绑在麻袋中,经过数万里长途颠簸来到洛阳,整个人都已脱了形。他自供述过往罪行后,一直被关在洛阳城北的行馆里,由重兵把守,几乎没有任何可逃走的机会。
但乌珠流毕竟统治了北匈奴近二十年,绝不会坐以待毙。他知道,汉人们此刻进退两难,绝不会轻易动手杀了自己,便时刻留心,不放过任何出逃的机会。
今日傍晚,他用过晚膳,假装旧伤复发,躺上床便不再动。负责监视的人很就快退了出去。大门一阖上,乌朱流便坐起身来,静下心来冥思苦想。
正思索间,乌珠流的耳朵轻轻一抖,像是发现了什么蛛丝马迹,谨慎地摸到窗边,将窗户打开一道缝隙,偷偷向外张望。果不其然,他看见平日时刻守在后窗外的两名侍卫,此刻双双醉倒在芭蕉树下,怪不得他觉得房外格外寂静。
“汉人胆子小,值守重犯时,怎敢喝得稀糊烂醉?只怕他们是觉得本王棘手,故意要放我逃走。”乌珠流当机立断,大着胆子翻身从后窗爬出,迅速往地上一滚,将脸抹上泥灰,一口气跑出数里。
天色越发昏暗,乌朱流从行馆逃出,不多时便混入了人群中。洛阳王城多胡人,他虽身材魁梧,但病怏怏的模样倒没有引人注目。他如此疾行数里,终于没了力气,躲进暗巷中休息。
一名乞丐瑟缩着上前乞讨,乌珠流灵机一动,随手把人打死,换上对方的衣服,假扮成辽西灾民混出洛阳西城门。他自以为终于逃出生天,汉人不会马上来追,把慢腾腾地向西行进,目光四处逡巡,想要杀人劫马。
怎料,白马和岑非鱼正守株待兔?
乌朱流好容易遇上一个骑马运货的商贩,二话不说,上前一掌将人劈死,翻身上马,放开顾忌打马狂奔。可片刻过后,那马儿忽然引颈长嘶,继而前足跪地,猛然逐步将他摔了下去。
“暌违日久,不知右贤王可还认得我?不过,您贵人事忙,成日想着算计别人,只怕是不会记得一个奴才的。”白马骑在马上,自林间徐行而出,手一扬,想收回地上的绊马索,不想反将另一头的岑非鱼牵了出来,“松手!难不成锁链粘在你手上了?”
董晗眼神一闪,道:“赵王毒杀天牢重犯,派人入大理寺行刺,可见有一颗狼子野心。而且,赵王平日很讲排场,得陛下恩典,府中养了近两千名私兵,若要处置他,须得先发制人,不能让他抢占先机啊。王爷先去复奏,再等陛下准奏拟旨,唯恐走漏风声,让赵王得了消息。”
董晗说得不无道理,可楚王总觉得心里不踏实,道:“本王非是墨守成规的人。可赵王手上有两千私兵,本王必须调动三十六路禁军营兵,一则守卫宫门,一则待命支援。眼下中护军空缺,本王领北军中侯一职,没有单独调兵的权力。”
董晗:“事急从权,陛下赐您便宜行事!皇后让下官嘱咐王爷,带上李峯一同行动,。王爷,您不要出头,让李峯为您担任先锋,一来不与赵王撕破脸,平白让旁人看了天家的笑话;二来,往后万一出事,尚有转圜的余地。”
“如此更为稳妥,也只能如此了。”楚王接过圣旨翻看,短短半个晚上,他将皇后萧穆淑的果决机智看在眼里,渐渐放下成见,“陛下得萧皇后辅佐,甚好。”
此时已是下半夜,宫灯微明。
幽昧的灯火,令董晗的面色显得有几分怪异。他见楚王准备映着灯火细看圣旨,不禁催促道:“楚王还是快些动手,莫让赵王钻空子逃出京城!”
那青纸卷轴尚未完全展开,楚王却已懒得再看,将东西卷好收进怀中,策马冲出宫城。
※
今夜的洛阳宫和大理寺,俱是风波不断。铜驼街边的赵王府,又是怎样一番情景?
赵王府更不安宁。
却说赵王下朝后回到京中府邸,因心中烦闷,无法继续清修,径直去西厢找卫夫人排忧解困,想要同自己的枕边人说说心事。
可等他走到卫夫人房中,不见有人来迎,只听侍女上报,说卫夫人偶然风寒,今日已在房里睡了一整天。
赵王心中更加烦闷,挥退左右,独自进房,见卫夫人躺在床上,裹着厚厚的被子一动不动,只怕是病的不轻。他健步上前,小心翼翼地揭开锦被,竟发现里面裹着的分明是个枕头!
赵王做多了亏心事,疑心很重,他首先想到不是卫夫人出卖自己,而是有人将她掳走,想要逼迫她诬告自己。
赵王此时完全确定,自己已落入他人罗网,立马召来亲信幕僚商议对策,同时下令,纠集五百名仪仗兵和千五百名私兵武装待命。
赵王府里灯火通明。
梁伦来回踱步,心急如焚,骂道:“皇帝是个没脑子的蠢货,定是萧穆淑那个贱妇从中挑拨,勾结曹家小子,想要一举置我于死地!该如何是好?”
幕僚们亦是满头大汗,一时间六神无主,说不出个所以然。
有人议论道:“先前萧后为了对付谢瑛,曾派孟殊时请王爷出山,王爷向他询问过当年的旧事,那厮欺瞒了王爷,才让您如此被动。想必,萧穆淑是早有预谋,只等着您入京以后才敢张开罗网来对付您。”
赵王当年陷害赵氏父子,幕僚们俱是心知肚明,但当时先帝经过两番细查,已经定案,他们便觉得可以高枕无忧,从未想过会有东窗事发的一日,此刻情势危急,俱是束手无策。
有人大着胆子提议,道:“萧穆淑心思歹毒,敢对付王爷,必定准备充足,人证物证都备齐了,王爷抵赖不得。您不如先把罪认下,而后在行周旋。王爷不必认全,只认无关紧要的一部分,将其余的都推到乌朱流身上。那右贤王远在天边,谁人会去问他?”
赵王怒道:“不行!事情还没到这一步。”
赵王话音未落,忽听侍卫来报,说禁军李峯领着楚王的命令,已让人把王府团团围住,说他欺君罔上,要他出去认罪受缚。
幕僚们大惊失色,均道:“王爷不能出去!他们若真是想让您认罪受缚,定只派一队人马前来,何须大动干戈,派禁军围住王府?这是把王爷当成谢瑛一样的逆贼对待啊!”
赵王进退两难,迟迟不能决断。
李峯骑马堵在王府门口,手中短刀银亮。他能从数万人里出头,做到今天这个官位,自然并非只知听命行事的泛泛之辈。
旁人各有各的谋划,李峯心中亦有计较:“先前皇帝单独传召孟殊时,想必是要问些有关玉门一案的旧事,不能让我听见。然而,到了真正行动的时候,楚王不带上姓孟的,偏让我来打前锋,多半是留着他自己的心腹守卫帝后。我同楚王素无瓜葛,他不会信任我,此番前来会带上我,甚至让我充当前锋,定然是萧后授意。萧穆淑心机深沉,绝不会无缘无故令我担此重任,她到底想要我做甚么?”
“咴——!”
李峯正思索间,他的坐骑却忽然发出“咴咴”叫声。他紧盯前方,不见赵王府的人有什么动作,只见王府的大门仍旧紧闭,墙头的旗帜随风雪飘动,推测是府中侍卫定在排兵布阵,纷乱的脚步声引得马匹躁动。
幕僚们给不出主意,赵王只能自行决断。他先让侍卫们收起兵器,再派人走到大门前同李峯喊话,道:“赵王无罪,尔等宵小怎敢以兵围府?”
李峯将短刀半收入鞘,又抽出,继而再收入鞘,回道:“还请转告赵王,如今认证物证俱全,他构陷忠良以及欺君罔上的罪名业已坐实。纸包不住火,请赵王快快束手就擒,如此拖延再三,难不成是想要谋反?”
里面的人又喊道:“先不说赵王无罪,纵使王爷有错,他仍是大周朝的王爷,不是你们说拿就拿的。你们这帮人来历不明,要我们如何敢信?若真奉了皇命,便请将圣旨拿来!”
圣旨?是了,楚王没有圣旨!
交谈间,李峯忽然明白过来,萧后派自己前来,为的根本不是捉拿赵王,而是借机陷害楚王。
只是一个疑问,李峯怎忽然明白了,萧后要害死楚王?
原来,方才李峯请楚王出示圣旨,楚王给他看的只是一封手诏。那手诏卷成青纸小筒,楚王并未将它展开示人,想必连看都不曾看过,只奉了皇帝口谕便来拿人。
当时,楚王举着手诏,告诉各路禁军统领,道:“赵王梁伦构陷忠良、勾结外族屠戮并州军、私刻玉玺行悖逆之事,陛下命本王前往捉拿逆贼,并赐我便宜行事。诸将听命:一,集结禁军,分别屯驻各大宫门;二,李峯领五百禁军围堵赵王府邸,免其官职,令其出府受缚。”
手诏,是皇帝亲手书写的密诏,但毕竟不是真正的圣旨,没有调兵遣将的权力。当时,在场众将听了楚王的号令,皆相率惊顾,心中犹疑不定。但毕竟楚王有密诏在手,且是惠帝的亲弟,更领着禁军北军中侯一职,凡有所命,诸军莫敢不从。
至于楚王,他并非不晓得手诏不能调兵,亦非不明白自己如此调兵等同假传圣旨。但他身为惠帝的亲兄弟,完全信任自己的皇兄,且确实不情势紧急,只能权宜行事。他多半想着:赵王的私兵众多,自己若不先发制人,只怕双方短兵相接,将致血流成河,故不得三思而行,只能持此密诏行事。
此种情势下,楚王矫诏调兵,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关键在于惠帝会否追究;不追究就罢了,若真的追究起来,治楚王一个假传圣旨的罪,那是再简单不过。
此计阴毒,无声无息地陷楚王于两难和不义,除了萧后没人想得出来。
李峯未接到密令,却自行悟出了萧后的意图,可见萧后看人的眼光奇准无比。李峯沾沾自喜,只在犹豫一件事:自己如何才能让萧后再高看一眼?
“赵王堂堂当朝王爷,是天子的长辈,非圣旨御令,无人可动他分毫!烦请将军回去,请楚王将圣旨拿来。”对面的人喊完此话,便迅速回到议事厅中,不再给任何回应。
李峯心中已有决断,旋即吩咐手下,爬上赵王府的墙头,密切注视其中动静,不断朝赵王喊话,让他束手就擒。
他又派了自己的亲信,打马奔向半里外的宫门,即楚王驻兵等候处,向楚王回报,说赵王不愿出门就擒,且传来满王府的幕僚,聚在议事厅中筹谋叛逆,若是发兵强攻,只怕牵连太广;若是按兵不动,唯恐他们欲行不轨,如何行事,须请楚王发话。
楚王是个有魄力的人,简单思量过后,当机立断,道:“传令下去,若府中幕僚不助纣为虐,当即离去,则官职可留,绝不会受连坐;若不奉诏,皆军法处置。”
李峯得了命令,暗自发笑。
他命人在墙边搭了梯子,亲自爬上墙头,朝里其中众人宣旨,张口就编造出一道不存在的圣旨,并谎称是楚王所传,道:“赵王拒不出府受缚,等同谋逆。陛下已传旨楚王,圣旨言:赵王拒不认罪,私自聚兵于府中,欲行伊、霍故事,王宜调兵分屯宫门,免赵王官爵。”
在场禁军,尽皆沉默肃立。
其实,并非无人怀疑此诏真伪,但王室中的争斗,又岂是他们这些小人物敢管、能管的?眼下赵王大势已去,若自己敢怀疑楚王,只怕亦会惨死在这场风波中,故而,没有一人发出异议。
有些幕僚胆小,当即作鸟兽散。
唯有几个赵王的心腹老臣,曾参与了他的许多罪事,知道自己逃不了干系,不得不勉强撑着,劝赵王:“楚王连面都不敢露,其中定然有诈,王爷绝不可出府受缚!”不过是怕赵王倒了,自己免不了要受牵连。
赵王摇头,知道大势已去,但因为仍对惠帝的仁慈抱有一丝侥幸幻想,方行至院内,与李峯面对面,道:“本王何错之有?既从未有错,为何要认罪?认甚么罪!楚王、萧后、赵灵,他们才是国之大贼,狼狈为奸,势要将本王置于死地。本王无罪,更无二心,谋逆一说从何谈起?”他说到最后,直是声泪俱下,泣不成声。
李峯不为所动,淡淡道:“下官只是奉诏行事,其余不得而知。”
赵王面色灰白,愣愣地说:“要本王认罪亦可,请将军把圣旨拿来。”
李峯:“还请王爷束手就擒,莫要为难咱们这些听令办事的。自前次谢瑛谋反,至今不过短短半年,洛阳城不该见两次血。”
赵王听了此话,沉默良久,最终大手一挥,让府中侍卫撤离,自己跪伏院中,束手就擒了。
赵王被禁军以麻绳紧紧缚住,准备带离王府,行至府门前,不由站定回望,不甘地长叹一声:“本王忠心耿耿,足可披示天下。如何无道,枉杀不辜![注]”
李峯眸中精光一闪,招来方才为自己传讯的亲信,告诉他楚王先前曾传给自己一道密旨,让其代为发出号令,道:“楚王有言:能斩伦者,赏金千两、布万匹!”
诸军闻言,争相刺杀赵王,或割耳、或剜目、或截其手足,场面混乱无比。
李峯计谋已成,趁乱将那传讯的亲信杀了灭口,而后直驱入宫,在帝后面前反告楚王一状。
赵王死于诸军围攻中,死无全尸,血溅三尺,染红了府门前牌匾上的“赵”字。
第98章 归去
泰熙三年的冬天,似乎格外地漫长。
明明已经开春,积雪逐渐消融,北风忽而再起,雪水便被凛风冻成异形的冰。旧雪尚未消去,新雪又积了厚厚一层,蓬松的白雪相互堆叠,悄无无声地将这漫长严冬里发生的云波诡事,封冻在历史长河中。
随着并州军旧案被推翻,沉淀了十七年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天下为此震动。
赵王构陷忠良、残杀军士、私刻玉玺、假传圣旨,是为谋逆,由楚王带禁军捉拿。昔日仙风道骨的梁伦,一夜间死于乱刀下,残尸唯余一副已辨不出人样的骨架,被弃置于京郊北山。
此后三日,惠帝令楚王主持清算旧账,受株连者近千。
又三日,并州军终得正名。
惠帝明诏天下,令赵氏父子官复原职,追封赵铎为镇国将军、清河侯,谥曰“武烈”;追封赵桢为奉国将军,谥曰“忠平”。朝廷为此二人立衣冠冢于北邙山,皆配飨太庙。
国子祭酒曹跃渊犯颜直谏,因追查冤案为谗言所害,复为鄄城公,谥曰“文正”。其余三百二十名并州将官,各有追封;五万将士,俱加赐一等爵位,恤赏后人。
赵桢独子赵灵,忍辱负重为忠良洗冤,惠帝感念其仁义忠心,特赐承袭爵位,为清河侯,食三千户、兵五百人。曹跃渊之子曹三爵功劳亦盛,特赐承袭父位,为鄄城公,食五千户、置一军。
惠帝率诸侯王祭祀先祖,告诫众人以史为鉴,并大赦天下。他本想为并州军立碑,刻五万军士名姓,树于铜驼街头。后由赵灵提议,整碑不刻碑文,只要一个“正”字,于洛阳城西郊面西而立,接引英魂荣归故里。
一切尘埃落定,最令人唏嘘的,只怕是十六年前先帝御笔亲批的逆贼名单,十六年后,成了惠帝手中的功勋簿。
并州军旧案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群情激愤下,惠帝公正处置、揭开尘封的真相,一连处置千余人,不仅没有令百姓们感到失望,反倒大快人心,得人交口称赞。这在他即位一来,尚是头一遭。
然而,事分两面。
惠帝先后严惩谢瑛、赵王,藩王、外戚终日惶惶,宗室中人难免觉得这皇帝六亲不认,是愚痴到无可救药。旧案可以推翻重审,但人心散了,便难再立起来。
宗室力保齐王,强行将他劫掠漕粮的事压了下来,惠帝一个人犟不过一大家倚老卖老的宗亲,最终只能屈服,下令让梁允返回封国,自省三年。
淮南王在家书中提醒楚王,自此后应谨言慎行,莫蹈前人覆辙。
转眼已是二月中旬,江水化冻,万象更新。
涉案众人中,唯有一个北匈奴右贤王乌珠流,尚未得到处置。
说来令人寒心。北匈奴的右贤王,被刘玉掳走已有月余,匈奴竟未传出一丝风吹草动,想必是在为争夺王位而明争暗斗,甚至想借汉人的手了去乌珠流的性命。
大周朝廷不能遂了匈奴人的意,因斩杀右贤王而担负骂名,反令匈奴一致对外。朝廷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只能将乌珠流暂时软禁。对待将他擒来的刘玉,亦是不冷不热,只在圣旨上一笔带过,半点封赏都没有,显然是不想因此得罪匈奴。
董晗深知惠帝心思,暗中布置,令乌珠流“意外”出逃,再派人前去告诉白马,说从前多有得罪,现为他备上了一份薄礼赔罪。
白马接到消息后,很容易就明白了董晗话中的深意,即刻同岑非鱼策马奔出洛阳,等候在西门外。
天色昏暗,乌云压城。
乌朱流原就在病中,被刘曜绑在麻袋中,经过数万里长途颠簸来到洛阳,整个人都已脱了形。他自供述过往罪行后,一直被关在洛阳城北的行馆里,由重兵把守,几乎没有任何可逃走的机会。
但乌珠流毕竟统治了北匈奴近二十年,绝不会坐以待毙。他知道,汉人们此刻进退两难,绝不会轻易动手杀了自己,便时刻留心,不放过任何出逃的机会。
今日傍晚,他用过晚膳,假装旧伤复发,躺上床便不再动。负责监视的人很就快退了出去。大门一阖上,乌朱流便坐起身来,静下心来冥思苦想。
正思索间,乌珠流的耳朵轻轻一抖,像是发现了什么蛛丝马迹,谨慎地摸到窗边,将窗户打开一道缝隙,偷偷向外张望。果不其然,他看见平日时刻守在后窗外的两名侍卫,此刻双双醉倒在芭蕉树下,怪不得他觉得房外格外寂静。
“汉人胆子小,值守重犯时,怎敢喝得稀糊烂醉?只怕他们是觉得本王棘手,故意要放我逃走。”乌珠流当机立断,大着胆子翻身从后窗爬出,迅速往地上一滚,将脸抹上泥灰,一口气跑出数里。
天色越发昏暗,乌朱流从行馆逃出,不多时便混入了人群中。洛阳王城多胡人,他虽身材魁梧,但病怏怏的模样倒没有引人注目。他如此疾行数里,终于没了力气,躲进暗巷中休息。
一名乞丐瑟缩着上前乞讨,乌珠流灵机一动,随手把人打死,换上对方的衣服,假扮成辽西灾民混出洛阳西城门。他自以为终于逃出生天,汉人不会马上来追,把慢腾腾地向西行进,目光四处逡巡,想要杀人劫马。
怎料,白马和岑非鱼正守株待兔?
乌朱流好容易遇上一个骑马运货的商贩,二话不说,上前一掌将人劈死,翻身上马,放开顾忌打马狂奔。可片刻过后,那马儿忽然引颈长嘶,继而前足跪地,猛然逐步将他摔了下去。
“暌违日久,不知右贤王可还认得我?不过,您贵人事忙,成日想着算计别人,只怕是不会记得一个奴才的。”白马骑在马上,自林间徐行而出,手一扬,想收回地上的绊马索,不想反将另一头的岑非鱼牵了出来,“松手!难不成锁链粘在你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