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656节
  “手榴弹一炸两半,甚至压根就不响。生产的复装子弹打的不远不说,精度也很差。明明缺乏攻坚手段,但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的炮弹制造能力。缴获的火炮打光了有限的炮弹,只能拆开埋起来。”
  “中央曾经在去年指示过各个根据地,停止一切武器装备的生产,全力生产弹药。但现在来看,即便是集中全部力量生产弹药,也远远无法改变我们目前弹药匮乏的局面。提高我军自身的军工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已经成为我军对日作战最急需解决的事情。”
  “有了你们这次行动获得的大批熟练工人,以及大量的机械设备,至少陕北的兵工厂会在短时间之内,有一个质的提高。不过那位山西王和日军第一军司令官可要骂娘了。你这一手将人家几十年的家底,都给拆卸光了。”
  “我不是说你们的这种做法不对,你们能看到这一点,眼光也很长远。但是你们在事先是不是应该先和中央通一下气,让中央有一个心理准备?突然来这么一大批的工人,你也要考虑一下陕北的压力和安置能力。”
  “这些工人和设备的安置,中央都需要统筹安排。工厂的厂房,工人的宿舍、衣食住行,都要修建的。就算是窑洞,也得抽出时间去挖。你一下子弄来这么的工人和设备,你让中央怎么一下子安置完毕?更何况其中的工人,还要进行甄别。”
  “中央调配各部队参战,所有的作战计划都是按照速战速决,营救完成就全部撤离来制定的。你这么一拖延,给太原城周边的几个军区行动和配合上,陷入了极大的被动。现在整个战场,已经乱成一团,周边各个军区都打成了添油战术。”
  “杨震同志,这个事情的出发点,你是为了中央考虑,这一点中央也不是不清楚。但在行动之前,你能不能让中央有一个准备?要是全军都像你这么先斩后奏,这中央怎么还领导和指挥部队作战?”
  “我们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但这个民主集中制,并不等于放手不管,放任自由活动。民主集中制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后边的集中二字上。一个政党、一支军队,都要有着严格纪律的。”
  对于老总不轻不重的批评,杨震摸了摸鼻子没有敢解释。这一点,杨震也知道自己做的有些过了。他之所以没有事先请示,是因为在他看来中央肯定不会允许,他拿着部队去冒这个风险的。
  拆卸大量的工业设备,不是简单的营救被俘人员。所需的时间,在无计划、无准备的情况之下,将会极为漫长。而太原又是整个山西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铁路和公路交通异常的发达。
  周边不算公路,仅仅铁路就有白晋铁路、同蒲铁路、正太铁路可以与日军驻扎重兵的运城、长治、临汾相连。更何况那儿还是日军第一军的司令部所在地,打那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抢占太原的部队孤军突入,如果不能速战速决,一旦周边日军利用铁路优势合围上来之后,将会全军覆灭。营救被俘人员,这没有任何的问题。这些被俘人员,不是笨重的设备。只要能够营救出来,就可以迅速的转移。
  但要拆卸这些工业设备,所需的时间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运输也是一个大问题。就算有十天、半个月的时间,也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完成所有的拆卸任务。而作为山西中心的太原,周边的日军数量并不少。
  中央的军事领导人,都是军事大家。这点问题再看不出来,那根本是不可能的。而在太原城周边的关内各个部队,晋绥军区部队主力,已经倾巢出动出外长城一线作战。同蒲铁路以东的太行、太岳、晋察冀北岳区的部队,在去年的大扫荡之中损失惨重。
  北岳区的主力,又要向北将重点放在大同战场。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增援部队,还在陆续向北。太岳军区主力虽说尚算完整,但还需要牵制日军四十一师团主力,根本就力大规模策应此次作战的情况之下,中央压根就不可能批准杨震在太原城内顺手牵羊。
  要是事先汇报和请示,不但不可能得到批准,恐怕自己还要挨上一顿严厉的批评。先斩后奏,也就成了杨震唯一的选择。毕竟这些设备和工人搞到手,中央总不能让自己退回去吧。
  第1671章 丰收者计划
  尽管中央比谁都渴望那些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大批的熟练技术工人,比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军队,都渴望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即便在敌后那么艰苦,连肚子都吃不饱的情况之下,依旧在想方设法创建自己的军工产业。
  但一贯讲究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中央来说,是不会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洗劫太原城内的工业。尤其是出动的兵力之中,还有抗联精锐的坦克部队。这么大的代价,中央是肯定不会同意的。
  在中央肯定不会批准的情况之下,杨震也只能采取先斩后奏的办法,借着中央希望抗联能够派出一部分部队,营救去年日军连续大扫荡之中被俘人员的机会,将太原的军工企业整体拆迁至陕北,增加陕北的军工能力,可以增加关内部队自身的供血能力。
  其实杨震这么做,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眼下整个东北根据地,现在已经是不堪重负。技术工人的数量,越来越难以满足需要。而且随着抗联在不断的扩编,军工生产能力依旧有限的情况之下,对关内部队的需要已经越来越难以支撑。
  尤其是对陕甘宁、晋绥的支持,眼下几乎已经是难以为继的地步。在无铁路线可以利用,所有的运输都只能依靠公路和航空的情况之下,每次运输耗费的油料,都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一吨弹药从齐齐哈尔起运,经过铁路运输到通辽。在从通辽经公路运输到晋西北,在渡过黄河,这一路上至少要消耗掉半吨的汽油。在加上大量的汽车和零部件损耗,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一次作战时期可以不计代价的运输,但长此以往抗联将实在难以承担。
  此次战役如果打通关内外的地面之间的联系,按照杨震与中央研究的计划,关内的部队除了轮换进入东北整训之外,将会在装备上也要得到一个升级。虽说不见得能够比的上日军,但是也要比眼前提高不止一个档次。
  根据这个计划在半年之后,关内各个根据地的主力部队,要达到每个作战班都一挺轻机枪,两支冲锋枪,连有三支火箭筒,营有四到六挺重机枪、四门六零炮、四门无后坐力炮,团有四门八十二毫米迫击炮和四门速射炮,四到六挺十二毫米高射机枪的标准。
  每个旅至少要装备山炮、野炮和步兵炮各一个连,高射机枪一个连,各个军区要有直属地面炮兵团、高射炮团各一个团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关内部队的火力标准,将大幅度的上升。
  但是在战斗之中,这弹药的消耗数量也不是原来可以相比的。如果按照关内部队的发展速度,以及地方武装所需的弹药。所有的弹药和物资,全部依靠东北供应。再加上抗联自身的扩编的需要,这对于一个地区来说,都将会是相当难以承担的。
  尤其是在汽油暂时还需要全部依靠外界的情况之下,单单一个油料的消耗,就是抗联现在难以负担的。尽管抗联已经着手开始规划通辽到集宁的铁路,但是这条铁路现在毕竟还没有影子。以抗联的技术实力,恐怕等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也很难修建完成。
  但战局不能等,关内部队的发展不能等。但全部物资和人员依赖公路运输,所消耗的油料,也是抗联难以承受的。杨震不能将有限的油料,全部用到这个方面。随着抗联自身装甲部队的发展,自身也需要大量的油料。
  尽管自己的油田即将开采,但开采出来与炼成汽油是两码回事。至少半年之内,这个油料还要全部依赖外援。更何况油料的生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杨震不可能指望自己的那个自身也缺血严重,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始终不足工业,一下子就能够满足自身需要。
  增加关内部队的自身造血能力,也就成了破解这道难题的唯一办法。只是关内各个根据地大大小小的兵工厂数量不少,但绝大部分缺乏机器设备和熟练工人,大部分的弹药生产只能依靠手工制造。产量小不说,而且质量也不稳定。
  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下属的工厂不少,但只有十几部民用机器设备。全军各个兵工厂,无一部专业子弹机。除了太行军区的军工部,有几部二手弹底制造机和收口机之外,全军各个兵工厂的普遍依赖土法制造。就连子弹底火的装填,都需要手工来完成。基本上所有的根据地都无法制造新子弹,只能生产复装子弹。
  自身的输造血能力,不能说没有,却是根本就无法满足部队的发展和需要。在这种情况之下,虽然经过日军的大势掠夺,但是当年晋绥军留下的工业底子还在的太原,就成了解决这一困境的首选。
  而此次行动,也不是杨震一时心血来潮。不仅关内各个根据地的军工生产,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就是东北根据地军工生产,现在也急需熟练工人。在眼下日军封锁日趋严密,整个地球都已经打成一团,从华北的平津,华东地区动员工人到东北已经无法进行的情况之下,早在此次战役之前杨震已经打定主意从日军控制区下手。
  实际上早在晋北战役一打响,杨震就盯上了太原城内未撤走的大批熟练工人,以及大量的机器设备。尽管日军大量的掠夺,但那里还幸存一些日军看不上眼,以及为了以战养战而存留的机器设备。
  单单专用子弹机就有好几部,专门为日军第一军生产和制造六五子弹。虽说这些设备普遍使用年限过长,性能并不理想,但基本上还能使用。要是运到陕北,可以大大的加强陕北的军工厂规模。
  这些机器设备,留着只能帮助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炸掉了,又是太可惜了。既然中央要求抗联协助营救太原集中营内关押的被俘人员,不趁着这个机会动手还等到什么时候。己任做了初一,杨震也就不在乎做十五了。
  而眼下正在太原城下苦战的杨继财不知道,其实杜开山找他谈话,是自己的这位大哥授意的。这个人选的选择上,早在接到中央的电报之后,杨震经过反复考虑,就已经圈定了杨继财去执行。
  也就是说,无论他的这个选择是什么,这个任务最后还是会落在他的头上。只不过知道杨继财与杨震关系的杜开山,在谈话的时候委婉了一些。如果杨继财不同意去,杜开山是不会同意的。
  当然当时杜开山,也不知道杨震的手笔可不单单是解救战俘而已。要是早就知道,他打死也不会让杨继财去执行这个任务。现在杜开山知道了自己这个一号为啥要千里迢迢的去太原,但也没有了改变局面的能力了。
  而此次抗联在太原的行动,只是此次杨震亲自制定的代号为丰收者行动中的一部分。至于规模和投入的兵力,因为受条件限制,与杨震在东北做的同样行动相比,则也是小巫见大巫。
  几乎就在杨继财在太原动手的同一时间,类似的行动在东北的南满,也在同样的开始展开。而借着地利之便,以及动手的工业规模不同,此次计划在东北实施的时候,投入的力量更大,行动的目标也更多。
  只不过其中唯一的区别就是杨震在东北动手,是只抢人、不要设备而已。不像是在太原,连人带设备他都要。在东北的目标,说白了就是奉天各大工厂的工人以及本溪湖的钢铁工人。
  整个南满从奉天到大连,一路上到处都是烟筒耸立的大型工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兵工厂、化学厂、机械制造厂、火车车辆厂等,都是抗联目前急需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这些工人如果能够弄到北满,抗联工业规划之中最大的难题,将有百分之八十可以解决。
  尤其是沈阳飞机制造厂的熟练技术工人,可以让抗联建设飞机工业,节省三分之一的培训时间。当然这个飞机制造厂的技术人员都是日本人,不会为抗联效力。但是那些技术生产工人,却是抗联目前最急需的。
  如果抢的顺手一些的话,抚顺的石油冶炼和燃料合成工厂的工人,也在他的计划之中。这其中还包括了日军在抚顺几座大煤矿,以及本溪湖铁矿和煤矿的大量劳工,也是杨震点名要求营救出来的。
  整个南满是关东军原来辖区之中,除了北满各个要塞工地之外,劳工最集中的地区。在数量和质量上,甚至还要超过北满。尤其是作为整个关东军最重要的煤铁产地的抚顺和本溪湖,劳工之多甚至超过了北满总和。
  不算本溪湖的铁矿和煤矿内的工人,单单抚顺煤矿和油页岩矿劳工就将八万多人。再加上本溪湖地区的煤矿和铁矿工人,总人数足足十多万,除了关内战场上战俘组成的特殊工人之外,剩余的也大多数都是身强体壮的汉子。
  即便其中只有三分一之一的人数能够参军,对于部队目前兵员不足的情况,也是一个很大的解决。而且这其中的熟练矿工,也可以大量弥补因为征兵过多,而导致的鸡西、鹤岗、七台河地区煤矿产量始终无法满足需要的困境。
  尤其优质工业用煤和动力煤储藏丰富的七台河矿区,对北满未来工业发展至关重要。煤炭产量始终上不去,对于工业发展来说,是一个致命的影响。能将这批劳工搞过来,不仅可以大量的削弱日军维持战争的能力,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解决北满劳动力缺口很大的现状。
  为了执行这个虎口夺人的计划,杨震在此战之前就将军区直属独立侦察旅的主力扣在手中。除了给西部集群配属了少部分兵力之外,从战役打响开始,这支精兵一直在他手中扣着,没有放在任何一个战场。
  在战前专门进行过多次的演练,从行动开始到撤离,也都制定了严密的计划。为了保证此次行动的顺利执行,不仅情报部门启动了在南满新建的所有情报站,保证计划的实施。杨震还专门从战场上抽调了一个电子干扰机中队,外加大批的作战飞机保障此次任务的完成。
  第1672章 粮食之困
  为了保证此次行动能够成功,杨震还专门从原来活动在南满的原一路军的干部之中,抽调出几十名熟悉南满地形、民情的干部,专门进行了秘密集训。甚至就连还在训练的第一空降师,也在执行此次计划的名单上。
  就在杨震乘飞机抵达绥德,并渡过黄河转往兴县的同时。参加此次行动的部队,已经利用眼下关东军主力被吸引到新京和热河一线,整个南满腹地只有一个日军师团的机会,秘密沿着长白山脉和奉海铁路向抚顺、奉天进发。
  其军区直属侦察旅的先头部队几个分队,则在战役打响不久便已经沿着长白山脉,秘密渗透到了奉天与抚顺之间。按照时间判断,这个时候部队已经在奉天和抚顺周边打响。与在南满的大行动与大投入相比,此次太原之战只不过是皮毛而已。
  为了这批工人,杨震可谓是下了血本。而在他的名单上,不单单是中国籍的工人。就连日本籍的技术工人,也都包括在内。奉天满铁建立的满洲医科大学、奉天工业大学、奉天农业大学,包括日本籍教师和学生在内,都在这份名单上。
  杨震这么做不单单是为了加强根据地的自我工业发展能力,还有变相削弱日本军事造血的思路。奉天兵工厂承担了侵华日军百分之六十的弹药生产,如果没有了奉天兵工厂,侵华日军所需的弹药,就只能从日本本土运来。这不仅增加了日本人发动战争的成本,也无疑增加了日本人作战的困难。
  随同出击的还有一部分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的工作是,拆卸奉天各大工厂所有能拆卸的轻便设备。造炮的设备太过于笨重,拆卸所需的时间太长。那么好,造子弹的总归没有那么笨重吧。我把子弹机全部拆走,我让你的轻武器全部断顿。
  化学工厂炼酸炉过于笨重吧,那我就不拆。我把所有能带走的零部件,我全部拆走,我让你短时间之内用不上。杨震的想法很简单,将这些工厂炸掉,损失的只能是未来的中国人自己。但是我要想办法让你短时间之内无法恢复生产,让你以战养战的能力大幅度削弱,尽可能的增加你维持战争的成本。
  况且奉天兵工厂的设备和条件,要比太原好的多。所有的大型工厂,火车都能直接驶进工厂。这也为一些轻便设备装运,创造了一些相对的便利。为了能在短时间之内,尽快的抢运完毕,杨震甚至给负责指挥的李明博下达了秘密强制动员的命令。
  不过这个事情,杨震没有敢上报中央。几十万工人、劳工,甚至连同家属的大量迁移。还是在交通异常发达,一向为关东军统治核心地带的南满,这个疯狂的计划,恐怕也就只有杨震能够做出来。拿着大量的精锐去冒着这个险,中央是肯定不会同意的。
  老总的批评,杨震只是笑了笑没有反驳。而事情既然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老总也只能采取默认的态度。批评杨震几句,只不过是因为这个家伙行动总是这么让人提心吊胆,而不得不说几句。
  有些事情还不知道的老总,并未就这件事情给予杨震太多的批评。既然杨震坚持太原方向还要在坚持一段时间,老总也就没有再多说什么。毕竟此次太原作战,承担主要作战任务的是抗联的部队。尽管兵力不多,但究竟还能坚持多长时间,杨震这个抗联最高军事首长,还是心中有数的。
  谈过太原的形势之后,老总将话题又转回了眼下的整体战局。太原哪里虽然打的热闹,但是对于这场大战来说,只是一个局部战局。相对于太原境内的战事,老总更关心的是晋北以及东北境内的战局。
  至于杨震提出的从晋西北,为晋北抗联参战部队筹集一部分粮食和畜力的问题,老总犹豫再三,还是将这个问题交给了晋绥边区政府去统筹安排。究竟能够拿出多少粮食来,他们这些地主最清楚。
  但老总也告诉杨震,原本就地瘠民贫的晋西北。在经历过去年日军秋冬两季连续大扫荡之后,眼下形势更加雪上加霜的晋西北根据地,能筹措出来的粮食恐怕很有限。别说面粉等细粮,就是小米、高粱和玉米,恐怕能提供的数量都不会很多。
  原本晋西北粮食产量,除了保德、河曲、偏关三县之外,其余的诸县除了满足自身需要之外,尚有余力外销。但自抗战爆发以来,经过日军多次轮番的大扫荡以及反复拉锯,粮食产量下降很快。
  尽管在去年经过下苦心,在政策上做出一定的调整,晋绥边区的粮食产量已经开始回升。但去年日军大扫荡,粮食被抢走和烧毁的数量极大。尤其是秋季日军的大扫荡,几个主要粮食产地的县损失犹大。
  自开春以来根据地很多农民,就连高粱和小米都吃不上,更别莜麦面等一些晋西北传统的细粮。日常生活,只能以黑豆为主食。就是晋绥军区和边区政府,也出现粮食不足的情况,甚至相当一部分的机关和部队,只能以黑豆作为主食。
  听到老总的这番话,杨震长时间的沉默不语。良久才道:“老总,粮食的问题不解决,这战斗力就无法保障。我们在归绥和集宁两次作战,的确缴获了大批的粮食。但是归绥缴获的粮食,已经调拨给了晋绥军区出关的部队。”
  “而集宁缴获的粮食,眼下看还能维持一个星期。时间再长一些,就很难负担了。而且随着战事的进展,整个晋北战场还要持续投入兵力。随着兵力的增加,集宁缴获的粮食维持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我也知道晋西北现在很困难,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只能保证弹药的运输,实在无力兼顾粮食的保障。我们要求的不多,一千吨的粗粮就可以。实在不行,五百吨也是可以的。至于剩下的,我们在想办法从东北调运。”
  对于杨震的要求,老总皱了皱眉头,转过头看了看身边同样紧皱着眉头的晋绥边区政府主席,两人却是不约而同的都摇了摇头。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一千吨的粮食就等于近两万石粮食。这个数字虽说不多,但现在的晋西北的确有些拿不出来。
  一百二十斤是一石,这一千吨粮食就是一万七千多石。如果放在抗战前,这些粮食不成问题。就是放在前年别说一万七千多石粮食对晋西北来说,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就是再翻上一番,也不算是太大的负担。
  但是在眼下,经历过去年轮番多次大扫荡。再加上去年冬季撤到晋西北休整,直到此次作战前才撤离的冀中军区部队使用,以及负担边区政府党政军粮食供应,这个数字却是实打实的有些难以负担。
  只是杨震说的也的确是实情,此次作战大同距离北满千里之遥。在满足弹药运输之后,在想调运满足大量部队所需的大批粮食也的确相当的困难。更何况不仅仅是晋北战场上抗联所需的粮食,还有正在察南作战的挺进军所需粮食,也需要从东北调运。
  日军华北方面军坚壁清野做的远比关东军出色,挺进军所占领的地区,几乎无任何的粮食储备。在本身察南粮食产量就不多的情况之下,在本地筹措的粮食,只能满足部分的需要,大部分的粮食还是需要东北支援。
  再加上两军作战所需的巨大弹药消耗,整个抗联的运力已经极度紧张。沿途又缺乏铁路线可以利用,只能依靠汽车运输负担太重。眼下整个晋北战场,全部依赖抗联从东北调运粮食,多少有些不太现实。
  无粮不聚兵、皇帝还不差饿兵,总不能让抗联的部队一方面承担主要作战任务,一方面还要饿着肚子去打仗吧。但这粮食从哪里调运,却让老总真的很头疼。去年冬季,整个华北根据地的困境,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摆脱。
  因为缺乏过冬粮食和衣物,部队非战斗减员远远超过战斗减员一幕,到现在还在老总的脑海之中记忆犹新。眼下靠近战场的无论是北岳区,还是晋西北区,都难以负担大量的粮食供应。
  看着一脸期待的杨震,老总思量良久咬了咬牙道:“这样,我让晋西北拿出五千石粮食来,我再让陕北给你们调过来一千石粮食。至于剩下不足的部分我让晋绥军区出关部队,从归绥给你们调运一部分。”
  “他们那里已经完成夺取包头,全线转入防御作战,可以节省一部分的粮食支援你们。况且他们在包头也缴获了一部分粮食,可以支撑一阵子。绥西虽说不如晋西北富裕,但毕竟未经过大战破坏,本地也可以筹措一部分。”
  “这次从太原抢运出十几万石粮食,我让晋绥边区政府从这批粮食之中,再从里面给你们抽调五千石粮食。至于长期的粮食供应,无论是中央还是晋绥边区,都已经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杨震同志,自今年入春以来整个晋东南地区滴雨未下,旱情已经初步显露出来,春播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冀鲁豫地区,自去年开始便已经出现旱情。再加上去年日军进行的多次残酷大扫荡,整个华北敌后根据地,目前已经有部分地区出现饥饿。”
  “从太原抢运出来的这十几万石粮食,不能都给你们。太行、太岳、冀鲁豫都需要储备一些粮食以便被灾。能拿出这么多的粮食,已经是倾尽全力了。你也清楚,陕北地区的粮食产量本身就不高。日常还需要从晋西北调运,去年冬天是全军勒紧裤腰带才度过来的。”
  “现在不单单是整个晋冀鲁豫地区,旱情已经初步展现。就连国统区的河南,自开春以来雨水也大幅度的偏少。如果再不下一场透雨,整个河南恐怕今年的春耕都要受到影响。而冀南区和冀鲁豫,则更是首当其冲。”
  “我们四川有句俗话叫做有了一顿充,没了敲米桶。过日子,要细水长流。如果今年的旱情持续发展下去,我们必须要着手进行一定的准备。不能大灾真的来临,就慌了手脚。从太原抢运出来的粮食,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储备。”
  第1673章 困境只是一个开始
  尽管来的时候,杨震就已经做了准备。毕竟去年日军扫荡的损失,此时就在他的脑海之中。他也很清楚,原本就地瘠民贫的晋西北,恐怕无法全部负担此次作战的所需粮食。能够负担一半,他就已经很知足了。
  只是他却依旧没有想到,自己即便要的数量不多却依旧筹措困难。他知道杀民养兵,是绝对万万不能做的。就算部队断粮,也不能将老百姓的粮食全部搜刮一空,来一个杀民养兵。军队是鱼,老百姓是水。没有了水,即便是一时鱼能活下来,但也维持不了太长远。
  但粮食问题,现在已经成为晋北作战部队最大的困境。晋北地区本身就一向不是粮食主产区,平日里尚需从外地大量的调运粮食才能满足需要。尤其是偏关、左云、右玉,向来都不是山西的粮食产地。眼下集中了这么多的部队,更是难以筹措到足够的粮食。
  尽管从大同煤矿解救出来的矿工,已经全部撤回根据地。但仅仅供应作战部队,就已经无力支持。穆长秋自转入大同作战以来,本地能筹措的粮食全部加起来还不到一千石。而就这,抗联还与左云的地方武装发生了一定的矛盾。